11月9日,在洋浦交通運輸和港航局一樓,可視化監管中心大屏上的“數字大腦”——洋浦智慧口岸服務平臺正在平穩運行。
在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西側,洋浦港封關項目正在進行設備安裝。
而在該碼頭斜對面的洋浦國際智慧供應鏈中心項目工地,1號庫已經完工,產業互聯中心、候工樓主體建筑也在加快施工,將于今年年底前交付。
這3個場景看似各成體系,實際均屬于洋浦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項目。
今年7月28日,洋浦入選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成為海南省首個成功申報的國家物流樞紐,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以自貿港為依托建設的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從地方重要港口到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再到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洋浦系列“身份”的背后,藏著海南自貿港建設蓬勃興起的密碼。
論優勢,洋浦有什么?
國家物流樞紐是輻射區域更廣、集聚效應更強、服務功能更優、運行效率更高的綜合性物流樞紐,涵蓋陸港型、空港型、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陸上邊境口岸型等6種類型。洋浦入選的是港口型。
那么,相對省內其他市縣,為什么洋浦能夠率先入選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
從洋浦的發展歷程中可窺一二。洋浦港水深近岸、避風少淤、可利用海岸線長,是公認的天然深水良港。1987年1月,洋浦港口工程開建。洋浦發展的浪潮開始翻涌,尤其是在1992年,洋浦獲批設立經濟開發區后,各種企業蜂擁而至,洋浦迎來開發建設熱潮,昔日貧窮落后的小漁村開始向現代化產業園區蛻變。
但,蛻變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期間曾因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等種種原因,洋浦的開發建設受到影響。
轉機從2003年開始。那一年,總投資106億元的金海漿紙項目開工,次年1月,海南煉化800萬噸煉油項目動工。兩大項目的進駐,掀起洋浦新一輪開發熱潮。
經濟的發展推動港口擴建,小鏟灘、神頭等港區相繼投入使用。目前,洋浦擁有10多個碼頭,集裝箱、散雜貨、原油、天然氣等各類泊位51個,年貨物吞吐能力可達1.2億噸。
如今,洋浦港口的建設還在繼續。今年,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和港區航道改擴建工程相繼動工。
“這兩個項目建成后,洋浦的泊位等級和航道能級將由目前5萬噸級提升到20萬噸級,能滿足目前全球最大的2.4萬箱位集裝箱船通航靠泊需求。”洋浦交通運輸和港航局高級雇員黃賢順說。
海南自貿港建設啟動后,洋浦厚積薄發,優勢逐漸顯現。近年來,洋浦相繼發展了綠色石化新材料、港航物流、商貿服務(國際貿易)3個千億級業態,和健康食品加工、清潔能源等若干個超百億級產業集群,“3+N+N”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
產業的集群發展,帶來貨物大流通。這也是助力洋浦能夠率先一步入選國家物流樞紐的基礎門檻。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儋州洋浦貨物貿易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外貿總值達790.3億元,同比增長21.1%,占同期全省外貿總值的46%。
“未來,儋州洋浦將在‘3+N+N’的基礎上,擴展為‘4+5+6’產業集群。”洋浦投資促進局高級雇員侯少開說。
“洋浦能成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除了港口條件優越外,其區位優勢也是主要原因。”黃賢順說,洋浦地處中國面向印太兩洋的黃金水道,直接輻射環北部灣和東南亞兩大市場,能夠有效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發展前景巨大。
得益于“內外貿同船”模式,一艘貨輪滿載從新加坡進口的貨物,經洋浦中轉后,運往廣西欽州港。
看前景,發展靠什么?
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強大,除了具有多式聯運轉運、干線運輸、區域分撥及配送等基本功能外,還兼備國際貨物貿易與分銷、國際航運、國際集采中心等自由貿易功能,以及跨境電商、冷鏈物流、供應鏈物流等服務延伸功能。
那么,在洋浦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前景如何?從這幾項關鍵因素可見一斑。
看政策。全國獨有的“中國洋浦港”船籍港,以及船舶出口退稅、保稅油加注、進口船舶免征關稅等系列航運政策均已落地見效,42艘“中國洋浦港”國際船舶總載重噸達531萬噸,位居全國第二;加工增值免關稅、簡化企業申報等11項政策措施成功擴區實施;跨境貿易投資政策持續推動。
看航線。洋浦已開通45條內外貿航線,基本覆蓋國內沿海和東南亞地區主要港口,其中3條洲際航線通達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聯系更加緊密,形成了“兼備內外貿、通達近遠洋”的航線布局。
看貨源。除了海南煉化、金海漿紙、逸盛石化、澳斯卡糧油等大型生產加工企業外,洋浦還有中石化(香港)、建發(海南)等大體量的貿易企業,能夠帶來源源不斷的貨物量。今年前三季度,洋浦港口貨物吞吐量達4374.68萬噸,同比增長15.4%。洋浦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也由2016年25萬標箱,增長至2022年的近177萬標箱,年均增長率38.6%……
為了匹配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和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要求,洋浦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選址在港航物流產業區,并按照功能劃分為保稅港區、國際貿易服務區、國際集裝箱物流區、港口物流區和綜合物流服務區。
“功能區的劃分符合儋州洋浦當前的產業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形成‘前港(港口碼頭)—中區(產業區)—后園(物流園)’的布局,這樣有利于物流資源聚集,而且能夠發揮洋浦港口條件和自貿港政策的綜合優勢。”海南省洋浦開發建設控股有限公司創新拓展部部長助理李極恒說。
實際上,洋浦能夠入選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與海南省洋浦開發建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洋浦控股)的努力密不可分。
今年初,洋浦控股牽頭聯合國投洋浦港、港航物流、海南中遠海運能源、建發(海南)、澳斯卡糧油等10多家區內重點企業,組成聯盟單位申報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終于成功拿下這一“國字號”金字招牌。
由聯盟單位之一的港航物流投資建設的洋浦國際智慧供應鏈中心,是西部陸海新通道和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項目,可為增值加工、進出口貿易、保稅倉儲等領域企業提供一體化物流供應鏈服務。“目前項目總體進度已完成70%,計劃今年12月底完工。”港航物流基建中心負責人石玉山說。
“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對洋浦乃至全省的企業來說,都是利好。”李極恒說,在整個洋浦港航物流產業區建成后,可為客戶提供倉儲、運輸、配送、包裝、多式聯運等服務,貨物流通更快的同時,也能大幅降低運輸成本。
在洋浦小鏟灘碼頭,工人正忙著裝卸集裝箱。
謀長遠,短板怎么補?
11月初,由西部12個省區市、海南省和廣東省湛江市、湖南省懷化市組成的“13+2”代表齊聚重慶,共商西部陸海新通道合作建設大計。
從2019年8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發布至今,在“13+2”省區市的共同發力下,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取得長足發展,開行班列已超過3萬班,通達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的473個港口,成為貫通國內國際兩大市場的“傳送帶”。
西部陸海新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而洋浦作為兩者的交匯點,在“北貨南下、南貨北上”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是眾多受益的企業之一。該企業把從國外進口的大豆、菜籽,在洋浦保稅港區加工為成品油銷往內地。“我們有近一半的糧油產品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運往西南市場,幾乎隔天就裝一趟專列。”澳斯卡糧油副總經理曹又華說,如果滿負荷生產的話,公司一天的生產量可達3000噸,可以裝60節火車車廂。
而澳斯卡糧油的產品能夠搭上西部陸海新通道專列,得益于鐵海聯運模式的打通。
為了解決澳斯卡糧油等海南企業的產品北上問題,在洋浦交通運輸和港航局的推動下,2021年10月15日,“海南自貿港—西部陸海新通道多式聯運專列”開通。在此基礎上,同年11月,又打通了“重慶—洋浦—東盟”鐵海聯運通道,填補洋浦長期以來沒有南下外貿中轉貨物的空白。
“重慶市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洋浦是海南自貿港先行區示范區,‘鐵海聯運+內外貿同船’模式打通兩地之間的雙向運輸通道,對連接西部陸海新通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海南自貿港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洋浦交通運輸和港航局局長邵晉寧說。
北貨經重慶到洋浦進行中轉,南下東南亞市場;南貨經洋浦北上重慶,再銷往內地及歐洲市場。可以預見,隨著洋浦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洋浦將成為“北貨南下、南貨北上”的加速器,國際樞紐海港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盡管如此,相比國內其他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洋浦的短板也不少。比如,港口等級低,目前仍無法滿足最大集裝箱貨輪的靠泊需求;集疏運體系較弱,貨物出港受限;經濟體量較小,產業配套不完善等。
如今,補齊短板的工作已開始。基礎設施方面,除了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和港區航道改擴建工程已開工外,洋浦疏港高速公路、洋浦鐵路支線、環新英灣公路、儋州西部機場等工程正在積極推進。
水運方面,近期將增開洋浦至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近洋國際航線,中遠期將開辟3條至5條連接美西、美東的遠洋洲際航線,不斷擴大航運版圖。
產業方面,大力引進倉儲物流、石化新材料、健康食品等頭部企業,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洋浦港口的集裝箱年吞吐能力達到600萬標箱以上,貨物吞吐量達到8000萬噸,成為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健全、港航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物流服務和通關效率比肩國際一流水平的樞紐海港。”邵晉寧說。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