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統治全國餐桌的百億配角們


  百億生意小菜造。

  腳踩華倫天奴的鉚釘鞋,身穿DIOR上衣,推著一箱箱榨菜,往返車間辛勤搬運。

  這是一位廠二代榨菜千金的工作日常,從英倫留學回國后,她學習接管工廠,也在小紅書上更新搞笑日常。


  榨菜千金評論區就是飯友集結區

  和一些憂心公司轉型方向的廠二代不同,榨菜千金對于經濟放緩沒那么憂心忡忡,因為不管是打工人下飯還是家庭日常,中國人都離不了這一口嘎嘣脆的小菜。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最容易被忽視的餐桌配角——調味料,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味蕾滿足。幾塊錢的小生意,不起眼的小角色,背后卻關系著百億規模的產業,一個地區的發展,數十萬人的生活變遷。

  01

  昔日上海灘輕奢,今天的國民小菜

  90后的童年回憶,當然少不了一口脆嫩鮮香的榨菜。

  還記得2007年的央視黃金檔,“皇阿瑪”張鐵林,捧著一袋榨菜,笑得爽朗:“烏江榨菜,我爺爺的爺爺說好!”


  烏江榨菜廣告,90后集體童年回憶

  不過就是小咸菜嘛,真有這么好吃?北方人表示懷疑,但佐粥小菜就被這口脆嫩統治,過去的雪里蕻、醬黃瓜統統失寵。中國榨菜同時和法國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并稱為世界三大名腌菜。

  當涪陵榨菜還沒考慮拓寬消費場景時,消費者們已經無師自通,用榨菜代替食鹽、醬油、雞精,炒雞蛋、炒肉絲、燉湯,增香提鮮,就這樣,榨菜從早餐特供,變成正餐常客。

  榨菜在中國餐桌地位提升的這段往事,也正是涪陵榨菜進軍全國的縮影。因為這袋小小的榨菜,重慶涪陵,揚名全國,即便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大家也能跟著廣告念對發音:涪 (fú)陵。


  涪陵,世界榨菜之鄉

  其實,榨菜的產區并不只有涪陵,浙江余姚也生產榨菜,并且還是全國最大的榨菜生產和加工基地,為了榨菜之鄉的名號,和涪陵爭了十年之久,可涪陵榨菜才是榨菜的代名詞

  這得益于涪陵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這里本就是榨菜原料青菜頭的原產地。

  地處北緯30°,長江和烏江交匯,霧罩江風,氣候濕潤。土壤是由侏羅紀中統沙溪廟組地層巖石風化而來的紫色土,礦物質豐富,正是最適宜青菜頭的生長地帶。9月播種,10月移栽,冬季濕冷而不嚴寒,有利于青菜頭吸收營養物質,長得更為細密脆嫩。

  原產地優勢、優質原料,給涪陵榨菜構筑起了牢固的護城河。1898年,榨菜由涪陵人鄧炳成制成后,便行銷全國,南到廣州、福州,北達西安、平津、東三省,廣受歡迎。

  不過受限于當時的交通運輸成本,民國時期,榨菜還只是上海有錢有閑階層的輕奢品,聽戲喝茶時才會優雅享用。受上海人影響,當時的南洋小資,約朋友喝下午茶時,還會配一碟五香榨菜。


  榨菜的原料——青菜頭

  從小資茶點,到如今的國民小菜,統一南北方人的味蕾,涪陵榨菜產業的變遷,離不開當地人的商業頭腦和時代機遇。

  改革開放剛開始時,涪陵的榨菜產業,只是散兵游勇,長江沿岸分布著大大小小幾百家榨菜廠,打著涪陵榨菜的旗號,卷生卷死打價格戰,難成氣候。

  因此,為了打造品牌效應,搶占全國市場,涪陵市政府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25家榨菜加工廠聯合,成立了集生產、包裝、運輸、銷售于一體的涪陵榨菜集團,卻還是連年虧損、資不抵債。

  龍頭企業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的小企業了。1999年,涪陵本地雖然有70多個榨菜品牌,但在全國市場,能叫出名字的卻沒幾個。

  涪陵榨菜能成為年輕一代的童年回憶,當然還要歸功于一個男人——周斌全。

  2000年,他出任涪陵榨菜的總經理,面對的是個爛攤子。幸運的是,因為三峽大壩拆遷工廠,他拿到了1.4億的移民拆遷款。

  靠著這筆資金,他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條榨菜全自動生產線,徹底突破了作坊式小規模生產的困境,隨后又請來廣告大師葉茂中策劃,在央視黃金時段砸了1400萬,打出了烏江榨菜的名號。


  先進的生產線

  “中國榨菜數涪陵,涪陵榨菜數烏江。”涪陵榨菜,就這樣走入了我家的廚房,也走進了千家萬戶。

  隨之改變的還有涪陵這個榨菜之鄉。目前,榨菜產業已經成為涪陵乃至重慶市農村經濟中產銷規模大、品牌知名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特色優勢支柱產業。

  涪陵地區的16萬農戶都在從事青菜頭種植事業,種植面積達72.71萬畝,總產量160.81萬噸。榨菜直接帶動了涪陵63.75萬農業人口就業創收,平均下來,每個農民每年可以因為榨菜多收入兩千元。

  小小的一碟榨菜,撐起了涪陵的經濟的一片晴天。

  02

  廣東人的醬油,霸占全國餐桌

  當一個潮汕人在你面前用荔枝蘸醬油的時候,你才知道,飲食清淡可能是我們對廣東人最大的誤解。

  如果說韓國人血液里流淌的是冰美式,那廣東人血液里流淌的百分百是醬油。

  白灼青菜上桌,要淋一勺醬油;嫌白粥寡淡,來一勺醬油;白切雞的秘訣,還是在于那一勺醬油。北方人的火鍋底,是一碗噴香的芝麻醬,廣東人的火鍋底,離不開一碗醬油調料。有時,你甚至產生一種錯覺,食材只是陪襯,醬油才是廣東人餐桌的靈魂。


  腸粉的靈魂,是一碟生抽

  如果你讓北方人給你拿瓶醬油,他可能會給你一桶黃豆醬油;但如果你讓一個廣東人,給你一瓶醬油,他會指著十幾種醬油問:你要哪個?

  愛吃醬油的廣東人,把醬油做出了百種花樣:特級頭抽、薄鹽生抽、紅燒老抽、味極鮮、豉油雞汁、蒸魚豉油等等。

  在中國,醬油主要有三大產區:珠三角、長三角、四川,但成功擺脫區域限制,進軍全國市場的,唯有廣東。在2003年的“中國名牌產品”表彰大會上,全國六家醬油企業獲獎,廣東占了五家。


  琳瑯滿目的醬油

  廣東醬油為什么好吃,究其原因,還是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廚邦醬油美味鮮,曬足180天”,不了解醬油制作過程的人,一開始聽到這句廣告語可能都會有些摸不著頭腦。其實,這正是醬油釀造過程關鍵環節——日曬夜露, 每天早晨將醬油放在太陽下暴曬,蒸干水分,夜晚再將蓋子蓋上,讓露水從縫隙里滲入,醬缸中的微生物充分發酵,激發出獨特的鮮味。


  京東醬油熱銷榜排名

  廣東位于北回歸線,氣候溫暖,陽光充沛,年均光照時間長達2300小時,在晾曬環節有天然優勢,因此翻一翻廣東醬油的品牌歷史,幾乎個個都是幾百年的老字號。搜索京東,銷量名列前茅的醬油品牌,大多數是廣式醬油。

  就以佛山來說,這里人稠地廣,商業繁華,早在乾隆年間,這里便集聚了大量的醬園,到民國時期已有40多家,是嶺南醬油的主要產區。

  現在醬油行業的龍頭海天醬油,前身就是由25家古醬園合并、實行公私合營的海天醬油廠,如今一年就能夠消耗近百萬噸黃豆,產出超260萬噸醬油,產量占到全國五分之一,僅2023年的上半年,靠著賣醬油,海天便營收67.98億。


  海天醬油正在曬太陽

  而在距離佛山兩百多公里處,海天的競爭對手們正集聚在陽西這個小縣城內,抱團發展。

  “陽西高速塞一塞,全國鍋蓋揭不開;陽西道路繞一繞,全國餐桌沒味道”,這里是中國調味品之都,區位優勢明顯,輻射粵西、海南和廣西。

  陽西的日照天數240天,擁有廣東第二優質水源陂底水庫,對于醬油企業來說,是天然大曬場,因此廚邦、美味鮮、致美齋紛紛來此,建設自己的生產基地。


  陽西,中國調味品之都

  在這里,廚邦食品生產廠區,每天平均生產超過是10萬箱醬油,運往全國各地。美味鮮的生產基地,還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從2014年首期工程投產以來,累計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150億。

  巨頭紛紛落戶于此,自然吸引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入,這里匯集了從大豆、鹽、糖等原材料到玻璃容器、紙板包裝等相關企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配套,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廚邦的公司負責人曾經粗略估算過,在瓶子包裝方面,廚邦在陽西每年能夠節約4000多萬。

  曾經,誰也分不清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醬油,但如今我們已經學會在清蒸鱸魚時淋幾滴蒸魚豉油。

  這種變化背后,是過去幾十年里,廣東醬油品牌們的互相較量,在拼渠道、比拼營銷的過程里,不斷將廣東味道輸送向了全國餐桌。

  03

  翻紅的蓮花味精,曾帶火一個河南縣城

  有餐桌配角霸占餐桌,自然也有曾經的名角兒悄悄落寞。

  如果不是李佳琦背刺消費者, “79元套餐”的流量密碼,給國貨品牌帶來了破天富貴,或許很少有人還記得蓮花味精。


  熟悉的蓮花味精

  上世紀九十年代,家家戶戶的廚房里都有一袋蓮花,它是主婦們的餐桌魔法,無論多平淡的菜肴,只要在出鍋時撒上一些,立刻鮮味十足。

  彼時,蓮花是當之無愧的“味精大王”,被譽為河南“四大工業名片”之一。1997年,單廠味精產量居世界第一,國內市場占有率43.4%;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成為“味精第一股”,市值7億。

  蓮花養活了兩萬多員工,拉動了當地就業,也帶火了項城這座豫東小城。

  發展最好的時候,項城政府的收入中,蓮花的納稅額占到了70%。如今,縣城各行各業的消費都靠吃財政飯的公家人,而當時,項城各行各業的收入,就靠蓮花的“大廠”員工。在人均工資700元的年代,蓮花的正式工一個月工資有1600元,是連公家人都羨慕的高收入群體。

  看上去,蓮花造就了項城的繁華;實際上,項城孕育了蓮花。


  日暮中的項城

  項城,是河南省重要的產糧大縣,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潁河中游,土地平整肥沃,正適合小麥、玉米、大豆的規模種植。

  項城為蓮花的味精生產供給了優質原料,可是味精工業的污染問題,卻毀壞了項城的農業根基。味精工業,屬于高污染行業,每生產1噸味精,會產生15-20噸廢水,這些廢水隨意排放,會直接破壞耕地,影響水源飲用。

  項城的味道,變了。與此同時,味精產業也漸趨飽和,“味精致癌”的謠言更是徹底摧毀了消費者的信任,于是雞精、高端醬油成了替代品,味精逐漸從家庭餐桌上消失。


  水污染影響了下游農田

  但環保綠色發展,守護好了這片土地的糧倉安全,僅2022年,項城小麥的總產量就達到了5億公斤,以此為優勢,向周邊的周口、漯河等食品加工基地輸送原料。

  同時,項城自身也在大力發展農副食品深加工,帶動三利食品、中恒食品、鑫陽食品等一批食品項目集聚,并且招商引進周口周海糧食物流及深加工項目,主要發展糧油、面粉加工,投資了中恒食品肉牛深加工,2021年度,靠著食品加工產業,項城實現了105.98億的營收,占工業總產值的28.2%。

  項城治理污染,輕裝上陣,找到新的發展機會,蓮花味精也破產重整,因為配料表零添加翻紅,重新奪回了消費者的心。 在拼多多的旗艦店里,蓮花味精糧食釀造的宣傳語被放在了醒目的位置,1kg裝的蓮花味精已經賣出2.2萬包。


  拼多多蓮花味精旗艦店

  蓮花味精還能再上餐桌嗎?在超市琳瑯滿目的調味料面前,蓮花早就不占多少優勢,但是河南這片土地,給了它新的發展機會。

  農業、農副食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為河南的預制菜產業奠定了基礎,“十桶酸辣粉,八桶河南造”。美味菜肴,當然少不了調料,近水樓臺先得月,蓮花自然占據了天然優勢。


  項城麥收

  餐桌上消失的配角,將會以新的形式,重回大家的視野。

  04

  結語

  “如果全中國每個人都給我一塊錢,那我就會變成億萬富翁。”調味料做的正是這樣一門百億小生意,不起眼,卻處處是“心機”。

  一種新產品接觸味蕾舌尖,是一個企業在攻城略地,攪弄風云;一次貨架前的猶豫選擇,是背后品牌斗智斗勇;一種味道的消失,是一座城市的變遷,一個產業的迭代,一個時代的變遷。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健康,推崇少油少鹽的調味方式,少鹽的榨菜、薄鹽的醬油、零添加的味精,漸漸被大眾看見,餐桌上的味道,日漸豐富,而產業的傳奇故事,還有著更多的想象空間。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物流,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