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快遞業,給局外人與局內人留下截然不同的感受:在社會公眾和媒體眼中,這一年快遞業蓬勃發展,充滿生機;而在業內人眼中,隨著價格戰等從年初殺到年尾,這又是競爭激烈和極其內卷的一年。
關鍵詞一.
1200億件
2023年12月5日,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200億件。自2021年以來,我國快遞年業務量已連續三年突破1000億件,直至此次首次突破1200億件大關,再創歷史新高。
從增量上看,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凈增198.6億件,2021年凈增249.4億件,2022年正常增長因疫情被打斷,只凈增了22.8億件。2023年是恢復性發展,年凈增業務量或超過2020年,達到207億件左右,2023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跨上1310億件的臺階已無懸念。快遞業務量連年增長,已經達到平均每天產生3.5億個包裹的龐大規模,體現出中國市場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快遞市場。
據2023年11月下旬發布的《全球快遞發展報告(2023)》顯示,在新興市場的帶動下,全球快遞包裹市場發展穩中向好,擴容與調整并存,預計2023年全球快遞包裹業務量將會突破2000億件。而中國一國就將占60%以上,這個占比十分可觀。
對比其他行業,我國快遞行業是三年疫情后恢復發展情況很好的行業。不過,細細分析,2023年快遞量的增長主要受益于電商的恢復性增長。2023年“雙11”期間,全國快遞業務量達77.67億件,同比增長25.7%。盡管有人吐槽2023年的“雙11”并不“瘋狂”,但相較于2022年疫情高峰中慘淡的“雙11”,數據還算“打眼”。
電商市場銷售回春加快,為快遞業快速增量提供了機會和空間。
關鍵詞二.
“兩進一出”
以上主要談的是快遞的存量市場,下面來分析增量市場。
自2019年10月全國首批開展快遞業“兩進一出”(進村、進廠、出海)工程試點以來,“兩進一出”被視為國內快遞業突破增量市場的代言詞。
農村有著龐大的消費潛力,推進快遞進村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必經之路,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心劑。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已建成30.3萬個,農村快遞服務每天超1億件。
另2023年12月5日公布的2023年11月份中國電商物流指數顯示:在電商集中促銷活動的帶動之下,電商物流需求明顯回升,總業務量指數和農村業務量指數均創年內新高,但農村電商物流業務量指數從2023年9月起才止跌回升。
在快遞進廠方面,很少有相關的宏觀統計數據。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2年業務收入超百萬元的快遞服務制造業項目達到1908個,支撐制造業總產值1.38萬億元。考慮到2023年是各地快遞進廠深化、擴大試點的一年,這一年的數據應該有所進步,但對增量的拉動作用還是有限。
在快遞出海方面,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1-11月區域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27.5億件,同比增長54.1%。盡管增長有力,但這一板塊的總盤子還是不夠大。
綜上,快遞業在增量市場上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離打開局面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在2023年11月14日國家郵政局召開寄遞企業、快遞協會座談會上,強調要清醒認識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保持定力、埋頭苦干,加快“兩進一出”發展步伐,服務好國家改革開放大局。
關鍵詞三.
價格戰
2023年快遞業價格戰雖稍遜于2020-2021年的價格大戰,但也有兩個特點:一是快遞企業擴充產能后加大了低價搶奪力度,行業價格戰從年初至年尾仍“高燒不退”;二是行業競爭亦愈演愈烈,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行業單票價格已再次降至較低水平,件均單價下降20%以上。
但情況并沒有糟糕到由主管部門動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的程度。盡管有報道稱,一些地方的郵政管理局曾有這方面的打算,但并未付諸行動。但這對行業的影響是深刻的,多家快遞上市公司面臨“增收”與“增利”兩難情況。Wind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順豐控股、韻達股份面臨“增利不增收”的問題,圓通速遞則“增收不增利”,只有申通快遞、德邦股份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由此帶來的利潤波動對各家巨頭的運營水平提出較大挑戰。
為什么價格戰屢試不爽?這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快遞業仍尚未形成真正的品牌壁壘,與行業同質化嚴重有極大的關系。另外,我國快遞行業高度依賴電商發展。對于商家而言,物流成本是其考慮的重要因素。前面提到,當前快遞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電商存量市場,而它們是最壓快遞價格的。
卷價格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一方面,價格不斷下探,難以保障服務質量,2023年熱議的產品分類、服務分層等落地困難;另一方面,快遞企業,特別是基層網點游走在難以持續溫飽與不斷轉手的邊緣,可能成為再一次引發行業競爭格局變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四.
資本運營
2023年,快遞業的競爭不僅在營銷前端開展,也在資本市場上火熱展開。
2023年8月21日,根據港交所公開文件,順豐控股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此前的2017年2月,順豐控股已經在深交所上市,其當前市值已在2000億元左右。如果此次成功登陸港股,那么順豐控股將成為快遞行業首家“A+H”股同時上市的公司。順豐控股此次資本運作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融資,通過引入全球化資本,在未來能夠用資本方式快速擴張。根據順豐控股2023年8月發布的公告,其計劃在18個月內完成二次上市。
2023年9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正式發布公告,計劃分拆菜鳥,并在港交所獨立上市。同日,港交所網站信息顯示,菜鳥已正式提交上市申請。菜鳥的主要業務包括國際物流、國內物流與科技及其他服務。據2023年的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顯示,菜鳥躋身全球前十,估值約為1850億元,是國內第二個估值過千億元的快遞物流企業。菜鳥預計在12至18個月內完成上市。
2023年10月27日,極兔速遞正式登陸港交所,以1,057.46億港元的市值成為港股2023年市值最大IPO。憑借低價、收購和區域代理制的“三板斧”把自己送上港交所,極兔速遞算是一個“傳奇”。截至2023年12月18日收盤,極兔速遞市值仍在千億之上,達到1116億元人民幣。
短短幾個月內,三家市值千億以上的快遞企業在資本市場你來我往的“斗法”,異常精彩。在2023年讓人大跌眼鏡的A股和港股資本市場上,這可能是少有的亮點。
關鍵詞五.
頭部企業競爭
2023年快遞業另一個讓人沒想到的是,在相對固定的競爭格局下,仍在上演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故事。
2023年5月12日,極兔速遞官網發布消息稱,已經以11.83億元收購豐網速運100%股權。豐網速運成立于2020年4月,使其網絡覆蓋全國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022年收入規模超過32億元。盡管是順豐控股的嫡系,但其主營低端業務與順豐控股的中高端一直不兼容,幾年來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最終被順豐控股所放棄。
豐網剛被收購一個月,“新人”菜鳥速遞粉墨登場。2023年6月28日,菜鳥集團宣布推出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主打半日達、當次日達、送貨上門和夜間攬收等服務,覆蓋大件、中小件和微小件等全重量級包裹。在全國近300城提供晚到必賠、破損必賠、不上門必賠、在途攔截和在途更改目的地等5個100%承諾。
10年前,菜鳥由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控股、“三通一達”等共同組建,并在之后借助“通達系”完成了在快遞領域的深度布局。10年后,菜鳥親自下場做快遞。
這樣的故事,雖然不如極兔速遞瘋狂“進擊”給行業帶來的猛烈沖擊,但也說明行業的壁壘還并不牢固。經此一役后,快遞行業的護城墻又筑高了。而2023年末,快遞市場上留下的主角已不多,主要有順豐快遞、中通速遞、圓通速遞、韻達速遞、申通快遞、極兔速遞、京東物流、菜鳥和中國郵政。它們可能從兩個層面來分類。
一是從企業規模上來分,一檔是2000億元左右的順豐快遞、菜鳥;二檔是1000億元左右的中通速遞、極兔速遞,三檔是百億元的京東物流、圓通速遞、韻達速遞、申通快遞(120億)。二是從企業主營方向上劃分,順豐快遞、京東物流主要面向中高端,菜鳥以供應鏈為主,極兔速遞是國際國內雙管齊下,“三通一達”固守低端電商市場。
盡管各家仍深陷價格戰泥潭,但2023年全年下來,快遞企業的規模差別和主營差異化已更為明顯。
2023年快遞業不算最具活力的一年,也不是最卷的一年。從疫情后這一年的成績單分析,快遞行業恢復得較好,但主要享受的是存量市場的紅利,增量市場開拓還有不足。從內卷角度綜合分析,這一年價格戰、資本戰、收購戰等并行,雖比不上2019-2021年期間激烈,但也驚心動魄。
那么,2024年快遞業將如何發展?目前來看,行業的發展或將并不樂觀。從經濟大環境看,美國與G7等發達國家不斷深化“去風險”方案,以及國內經濟轉型、新舊動能轉換都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些都決定了中國經濟全面復蘇需要更多的時間。從快遞行業自身來看,行業主體同質化嚴重,且產能過剩的矛盾較為突出。
2024年快遞業仍將嚴重依賴電商市場,增量不增收的情況仍將延續,在進村、進廠、出海的增量上大概率較2023年有進步,但行業的內卷程度可能甚于2023年,這也會進一步刺激行業主體的差異化發展。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