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庫存準確率難看的報表擺在我們面前時,那一刻會想到的是什么?
執行不到位?
策略有問題?
流程欠梳理?
數據只是一個結果,而造成這個結果的是倉庫具體的運作過程。
唯數據論是我們要堅決避免的一類行為,因為單憑一個結果是不足以下判斷找到關鍵的問題點。
數據唯一帶給我們的是一個評判的標準,這個標準可以是我們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按照客戶標準制定的。
至于說這個標準是否合理,是否能夠普遍性達成,這是制定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換言之,數據只是數據,擺在那里,提醒我們,最終還是要落于實踐,光一個籠統的數據結果,沒有任何的意義。
我們需要以數據為依托,追根溯源找到流程中或者某個人的工作問題,探討改善方案。
就庫存準確率這個數據來說,我們要做的,不是從流程的開始一步步分析下去,而是從流程的結束一點點往回排查。
庫存安全的流程開始是某種貨物的第一批進入倉庫,或者說,倉庫里面本來放著多少個貨物,也就是期初庫存;而流程的結束是最后的盤點結果,也就是期末庫存;從期初庫存到期末庫存之間同種貨物的入庫、出庫、移庫動作,就是庫存安全的主要流程。
對于庫存安全流程來說,比較常見的問題有幾種:
1. 第一種是記錄不清楚。
就目前來說,倉儲信息系統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只要規范操作,都能留下準確的貨物變動痕跡。而傳統的倉儲管理,是沒有系統的,主要靠庫位上的出入庫和盤點登記卡,這個卡片的問題有兩個:
第一個是記錄信息不夠具體,太具體的話影響操作效率;
第二個是實踐中有很多偷懶現象。
就個人觀點而言,在這里偷懶是非常正常的:不好判定責任方、缺乏檢查機制和結果反饋,在這種卡片上花費太多管理精力是不值得的,而且對于快進快出倉庫,這樣的卡片管理就完全不適用了。
記錄不清楚的結果就是,我們知道期初有多少,期末有多少,但中間什么時候入庫多少,出庫多少,很難說得清楚,后面排查,就全靠大家湊在一起比拼記憶力了。
2. 第二種是資料不規范。
在實際的倉儲操作中,除了系統,在操作過程中通常還會使用各種紙質的單證資料。
一方面,這些資料與系統有著相互參照印證的關系,我們無法保證操作系統的時候錄入的信息就是完全準確的,同時紙質資料上往往還會備注一些必要時可供參考的具體操作情況。
另一方面,部分資料也有著交接憑證的功能,作為財務操作的必要材料。這些資料容易出現的問題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完整,不規范。只要確定了明確的單證操作規范和和整理標準,能定期清點歸檔,就能免去后期找不到資料,或者找到了卻看不懂備注信息的尷尬。
3. 第三種是技術有不足。
對于現在的倉庫來說,視頻監控設備已經是最為基礎的設施之一了,哪怕不能全庫覆蓋,至少出入庫區域肯定是有高清攝像頭實時監控的。當然,對于比較有經驗的倉庫,大多會同時在庫內打包區域也設立高清攝像頭。
這樣,所有貨物的出入庫都有了完善監控。就目前的攝像頭與硬盤成本來說,我們認為這些措施都是倉庫安全管理的基礎要求。
4. 第四種是流程期間與記錄區間不匹配。
一般來說,庫存安全流程的期間就是兩次盤點的間隔期間,而現在容易遇到的問題是,盤點區間一般是一個月,而監控視頻文件的存儲期間一般只有半個月到一個月。那么,造成的結果就是:在月末盤點發現異常之后,如果判斷月初的某次操作需要復核,往往已經找不到對應時間的視頻了。
解決方法要么縮短盤點期間,要么多購買硬盤。
當然,安全流程的完善,只是使事情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應對安全異常,我們可以一條一條地去查找缺漏,逐步考慮解決的辦法。
除了庫存安全流程本身,我們首先要關注的還是常規的出入庫操作流程,如果常規的操作流程有缺漏,對倉庫安全的影響是巨大的,例如,倉庫的出入庫是否有雙重核對機制等。
對于貨物價值不高但出入庫流量很大的雜貨倉庫來說,出庫貨物的復核機制不太好設計,哪怕不能掃描條碼復核,也要人工清點,并對清點設立考核機制。
如果沒有這個考核機制,一個庫存準確率可以控制在萬分之五的倉庫,最后運作的結果就只有萬分之二十至三十之間,如果操作人員不穩定,這個數據還會加倍難看。
本文來源于SmartWMS智慧倉儲管理系統,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