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后臺的小伙伴想與我們交流這樣一個話題:
如何在起步階段避免電商倉庫運營的一些“坑”?
每當問到類似話題時,小編腦中閃過非常多的想法。相較于傳統倉儲,電商倉的運營十分繁瑣且關注點完全不一樣。
很多新人在運營電商倉前躊躇滿志,結果卻是一地雞毛,黯然離場。為了幫助大家更快的上手電商倉的運營,把握好管理的主要脈絡,我們總結了一些關于電商倉管理的要點在此分享給大家。
重點一 規范供應商
有點規模的電商企業的貨源可能來自多個供貨商,這些供貨商的管理水平可能參差不齊。能否規范入倉要看商家對供應商的約束能力和倉庫對入倉異常的及時反饋。
一般來說,供應商帶來的問題集中在入庫源頭:
(1)貨品包裝不規范。有些品牌商對供貨商的管理是非常完善的,供貨商會嚴格按照指定的包裝入倉,嘜頭、包裝規范。但很多中小型電商未必能對供應商有這么強的把控能力。嘜頭貼錯、包裝不統一。有些甚至直接拿個大編織袋來裝貨,給倉庫收貨清點造成了很大困難。
(2)條碼錯誤:個別工廠未按照倉庫和商家要求打條碼,或者張貼了錯誤的條碼。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服裝行業。貼碼和水洗標、箱外的嘜頭不一致,會導致倉庫清點錯誤。如果倉庫在入倉環節未及時發現,后面的發貨環節發錯貨就不可避免了。
(3)分批到倉。一般情況下,一個入庫單對應一次入庫行為,有些供貨商因為準備不足或者其他問題會采用分批到貨的方式入倉。對一些需要進行批次管理的商品來說,分批到倉會導致倉庫對批次的混淆。也會影響到銷售端對不同產品的批次定價和倉庫端對滯倉費的計算。
(4)數量差異。供貨商未按照商家指定的數量入倉,倉庫在入倉環節要反復和商家、供貨商兩邊確認,影響入倉作業。
(5)貨品混裝:不同SKU的商品混裝在一個大包裝內或者一箱內(例如混裝鞋,數碼產品,辦公用品等),導致倉庫收貨混亂,清點時間加長,收錯貨的風險也增高。
(6)質檢QC問題,有些商品需要根據電商平臺進行倉內QC,需要倉內配合。如果商家未協調好QC和倉庫的作業時間,會導致QC延遲和收貨延遲。
要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要需要倉庫忠實的記錄和反饋入倉過程中的各種異常,及時的反饋給商家。商家要在和供貨商的協議中明確這些問題點,對這些點進行量化和追責,讓供貨商一起來承擔由此帶來的損失。逐漸的讓供貨商提升入倉能力,規范入倉。
重點二 建立通暢的信息化管理體系
1. ERP系統要有完善的鋪貨功能:很多大商家都是多平臺、多店鋪、多渠道銷售。不同的渠道對上架數量的邏輯也不同。比如淘寶支持拍下減庫存和付款減庫存。為了不產生超賣,ERP系統需要由完善的鋪貨系統,能夠實現多渠道共享庫存和按渠道鎖定庫存。
2. 庫存調整實時同步:倉內庫存調整時,能實時同步給店鋪ERP系統,從而觸發電商后臺的上架數量進行調整。這個調整都是有具體的調整原因的,以便在后續對相關方追責。
3. 每日定時生成庫存比對報告:店鋪ERP系統和倉庫WMS系統每日在庫存作業停止時進行自動的庫存比對,把兩邊的庫存比對差異生成報告,提交給雙方。倉庫會根據差異報告主動查找差異原因,確認需要調整庫存的,就對庫存進行調整,然后同步給前臺。
4. 庫存盤點打通:倉庫的盤點規則和商家所希望的盤點規則是不一樣的,通過庫存盤點打通,ERP自動把商家希望盤點的SKU發送給WMS,WMS在盤點后反饋數據給ERP。
5. 零庫存同步機制:盡管上面做了那么多運營和系統上的工作,為了絕對避免超賣,我們還需要個“保險”。這個“保險”就是0庫存同步:當庫存可揀貨數量為0時,實時同步給ERP,ERP強制觸發商家店鋪后臺下架。
重點三 過程管控
(一)倉內管理:
1、關于庫存變動:商品入倉后,因各種原因會導致庫存變動,倉庫要忠實且及時的把這種變動記錄下來,并通過系統接口同步給店鋪ERP系統及電商平臺的商家后臺。主要有以下幾種場景:
(1)正次品轉換:入倉的時候是正品的可發貨庫存,實際揀貨的時候發現是次品,不可發貨。這種情況下倉庫需要扣減一個正品庫存,增加一個次品庫存。
(2)倉庫丟貨:倉庫盤點發現貨物短少,需要扣減庫存。
(3)倉庫多發貨、少發貨、發錯貨:倉庫發錯貨,需要對庫存進行調整。
(4)倉庫盤點錯誤:上次盤點錯誤,在本次盤點中糾正,需要對庫存進行調整。
(5)錯碼調整:入倉時未發現編碼錯誤,在庫內管理或者發貨環節進行調整。
(6)退件入倉或者截單成功:前臺訂單取消已經發貨的訂單,倉庫需要截單,如果快遞截單成功或者被買家拒收退回倉庫,倉庫需要對庫存進行調整。
上述庫存調整場景,有些是需要商家承擔責任的,比如正次品轉換,有些是需要倉庫承擔責任的,比如丟貨、發錯貨。不管是誰的責任,倉庫都要忠實記錄,及時反饋,時刻保持前后臺庫存數據一致。
2、關于倉內盤點:作為倉內的日常作業行為,每個倉庫都會有各種盤點規則,如月度的、季度的大盤點、循環盤點、動碰盤點等等。但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倉內的盤點規則未必就是適合電商行業應用的。主要以下幾個盤點原則:
(1)月初庫存低于20個的商品全量盤點:庫存低于20個的時候,我們認為就有超賣的風險。請倉庫在月初對低于20個的SKU進行全盤,盤點結果反饋給商家ERP系統和店鋪后臺。如果有差異的話,店鋪后臺自動更新上架數量。
(2)當天庫存低于20個的商品當天盤點:同上,確保當天低于20個的商品不產生超賣。
(3)庫存有差異實時盤點:利用系統功能,每天自動比對店鋪上架數量、ERP庫存數量和倉庫庫存數量,對有差異的數據自動生成盤點請求,請倉庫納入到自己的盤點計劃中去,并把盤點結果同步給ERP和商家的店鋪后臺。
(4)活動后盤點:電商企業和傳統企業不同的一點,如果有大流量灌入或者預計的大型促銷活動,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訂單。這些訂單一般集中于有限的幾個或者幾十個SKU。當活動過后,需要倉庫倉庫對這些SKU進行盤點,以保證庫存的準確。
(5)退倉前盤點:為了確保退倉時的數量是準確的,有必要在退倉前對庫存進行盤點,以便按照正確的數量退倉。
(二)發貨管理:
確保發貨過程中不錯發、漏發、多發。倉內一般都有非常規范的流程,在幾個關鍵節點把控好就好了:
(1)揀貨/復核環節:確保揀貨及復核SKU和數量和訂單一致。
(2)包裝環節:包裝臺最好兩道符合環節,一道系統(把槍掃描),一道人工。
(3)交付快遞環節:特別關注退款訂單和訂單內容有修改的訂單。
重點四 做好退庫管理
1. 退倉前商品下架原則:退倉前商家要將商品從店鋪下架,以免退倉單生成后店鋪還有訂單流入,對倉庫的退倉工作造成干擾。這個最好通過系統實現,人工干預會有遺漏的可能。
2. 退倉前盤點原則:退倉前倉庫必須對要退倉的商品進行盤點,盤點結果及時通報給商家,并在系統中進行同步更新。這樣做兩個好處:一個是商家可以盡快確認是否對退倉數量有疑問,另外一個是系統中同步更新后,可以按照盤點的結果生成準確的退倉單。
3. 庫存差異數據當場追償原則:如果庫存有差異,當場追責。追責的依據就是倉庫WMS和店鋪ERP兩邊的進銷存數據。所有的庫存變動必須基于單據,入庫單、發貨訂單、庫內調整單、退倉單。這樣在庫存產生差異時,能夠直接找到對應的單據:是倉庫沒上傳發貨數據還是倉內庫存丟失一目了然。所有的單據尤其是庫存調整單必須有明確的調整原因。這樣在退倉和結算時可以立即確認誰來承擔責任。
4. 追責和退倉兩條線原則:有了上面的盤點原則和追償原則,商家和倉庫不能再以任何借口不退倉,追責和退倉兩條線分開走。這樣不會因對退倉數量有爭議而延遲退倉,也就解決了上文中提到的各種糾紛。
5. 交接原則:這個主要是為了避免雙方對已經交接的退倉數量有爭議。實際操作過程中,以交接為界,雙方對退倉數據進行簽字確認,事后不得反悔。該原則在具體執行的時候,有些商家是采用第三方物流送貨和退倉,第三方物流對交接數據可能不太負責。這點還有待商榷。
本文來源于SmartWMS智慧倉儲管理系統,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