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品牌的尷尬
品牌,現在面臨內容與形式的雙重尷尬。更尷尬的是企業的品牌部,因為傳統品牌的主戰場沒有了。
談品牌,大致離不開下面三個層面談。
第一層面:工具或理論層面。
品牌理論,不論是定位論、沖突論、USP等,無不是從工具層面談的。這是品牌理論的基礎層面。
從工具層面談,都離不開一個基本假設:以大眾媒體為傳播載體。沒有這個載體,品牌理論就不成立。
所有的品牌理論,不過是借助大眾媒體,從不同的信息編碼和解碼的方式,從消費者接受信息的心理方式,提出理論依據。
最后的結局,就是簡化為一句Slogan。然后反復強化Slogan,重復,重復,再重復,直到無法忘記。
不斷重復的Slogan,消費者不厭倦嗎?當然厭倦,但大眾媒體的特點就是寡頭,消費者缺乏選擇。
第二層面:價值觀層面和文化層面。
因為品牌要溢價,必須在精神層面有所表達,于是,品牌的價值被無限拔高,價值觀認同,品牌文化等等就是。
如果說大眾媒體是形式,那么,價值觀和文化就是內容。內容與形式匹配就行。
第三層面:品牌是認知結果。
最典型的是舒爾茨的整合營銷傳播(IMC)。品牌是所有營銷所形成的認知的結果,企業的一切工作,最終形成品牌。因此,沒有獨立的品牌工作。
相比于工具層面的“做品牌”,品牌成為一項相對獨立的工作,這是更高層面的品牌觀,品牌是所有營銷的總和。
理論都有成立的前提和邊界條件。那么,品牌概念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工業社會。
在工業社會之前,沒有品牌,只有口碑;在信息社會,Slogan根本無法在互聯網上傳播。傳播形式變了,內容也要變。
因此,品牌面臨的尷尬,就是工業社會漸漸遠去,大眾媒體再也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品牌的形式和內容,都再難于支撐工業社會的品牌概念。
目前的現狀,就是大眾媒體式微后,企業的品牌部和社會上的品牌咨詢,生存空間被壓縮了,甚至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在沒有更好的概念之下,談認知還不得不用品牌這個概念。只要用品牌概念,就容易陷入傳統品牌邏輯。
02
認知形式與傳播載體
沒有大眾媒體就沒有品牌。影響營銷的最大單一變量是媒介。
因為商業要形成大眾認知,只能借助傳播量和傳播力最強的媒介,離開媒介談品牌,只能是空談。
工業社會之前,只有口碑,沒有品牌。那時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是嘴巴,所以商業認知叫口碑。所以才有“好酒不怕巷子深”,那時的巷子能有多深?除了好酒進貢,都是地方特產。
品牌概念和理論的形成,源自100年前的無線電發明。無線電讓聲音同時響遍各地,因此,寶潔的象牙肥皂廣為人知。寶潔,是大眾傳播和品牌的第一個受益者。
大眾媒體的傳播效率,遠超口碑。因為,口碑雖好,無奈效率太低,在工業社會落后了。
傳統四種大眾媒體,電臺、電視、報紙、雜志,影響最大的電臺和電視都誕生于20世紀早期和中期,品牌理論的形成,正是此時。
有人說,品牌部就干兩件事。一件事是找品牌外包公司創作Slogan;另一件是找媒介平臺傳播Slogan。
可以說,沒有了大眾媒體的流行,品牌的根基已經沒有了,品牌找不到自己的戰場。品牌部也面臨尷尬的局面。
但并不意味著認知模式會消失。認知模式永恒存在,只是隨著傳播媒介的變化而改變布局。
所以,現在談品牌就很尷尬。只要談品牌,就陷入傳統品牌理論的認知,而大眾媒體又萎縮了。超越品牌談品牌,還不如談一個新認知模式呢,比如IP。
因此,本語言所談的品牌,其實是商業認知。
03
品牌傳播五大主戰場
現在談品牌,不如談超越品牌的概念,認知。
口碑,品牌,IP,都是認知模式。認知高于品牌,品牌只是認知模式的一種。所以,我現在為了避免歧義,更多地用認知這個概念。
認知模式依賴于傳播媒介,因此,梳理目前主流的傳播媒介很重要。
· 1、大眾媒介。傳播的大眾媒介仍有觀眾,比如廣播、電視。
· 2、分眾傳媒。比如電梯媒介、戶外媒介。
· 3、互聯網平臺。比如小紅書、B站、阿里、PDD。
· 4、渠道終端。
· 5、社交媒體。
認知從哪里來?認知從傳播媒介中來。
認知的錢投向何方?投向能夠有效應用的傳播媒介。
下面的內容,將逐一分析上面的五大傳播媒介。
04
分眾傳媒,定位論主戰場
分眾傳媒現在的生意太好了。為什么生意這么好?
傳播分兩種模式,一種以播為主,花錢反復播;另一種以傳為主,靠內容裂變。
傳統時代以播為主,有一大批信眾,習慣了。既然大眾傳播影響力消失了,總要找到新陣地。
分眾傳播是目前唯一有規模的以“播”為主的傳播媒介,也是定位論的主戰場。
定位論離不開大眾傳播,需要反復強調一句Slogan。沒有Slogan,定位就找不到抓手。
分眾傳媒的優勢,如同它的名字,分眾,人群相對細分,而且集中度高,在同一批人群每天重復播放,從傳播學講是有效的。
習慣了大眾傳播的企業,花在分眾傳媒上的錢,值得!
但是,分眾傳播比大眾媒體集中度更高,沒有選擇,只能選擇分眾。所以,分眾的生意未來會更好。
順便說一句大眾媒體。普通的大眾媒體沒有受眾了,但央視的影響力仍在。因此,行業頭部仍然重視央視,甚至把央視的門檻抬高到只有頭部才做得起的程度了。
05
渠道終端,超級符號主戰場
大眾傳播時代,葉茂中是一個標志性符號;現在,華與華是營銷咨詢業老大。
當老大一定有當老大的理由,就是順應了時代。
華與華的超級符號,到底夠不夠超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像很多人看不慣葉茂中,但不耽誤老葉當老大。但圍繞超級符號,華與華在終端有表現,確實不錯。
華與華每年600萬的服務費,把有渠道能力的企業篩選出來了。然后,圍繞終端(包括終端、產品等)做消費者認知,然后即時形成交易。這是施煒老師講的典型的關系、認知、交易,三位一體,即時轉化。
渠道終端是觸達2C多而高頻的,凡是2C的,都有可能形成認知。這就是IMC所講的“所有接觸點都是傳播點”。
互聯網傳播有很大不確定性,但渠道終端是有規模的確定性的傳播媒介。
注意兩個關鍵詞:有規模,確定性。
把終端作為傳播媒介,我提倡過,但沒華與華影響大。華與華的超級符號,讓渠道同時具備了認知與交易功能,這是小閉環,更快速有效。比起品牌驅動與渠道驅動的大閉環,短期見效更快。
傳統營銷的品牌驅動和渠道驅動,Slogan和LOGO是分離的。Slogan適合于媒體傳播,是語言載體。LOGO適用于渠道終端,是視覺載體。
華與華的超級符號,把Slogan與LOGO合并了,把Slogan做成LOGO。于是,終端不再只是傳播成功后的識別,而是傳播和認知。
不要小看華與華的這一小點變化,是對終端功能的重新認知。
過去,營銷分品牌部和銷售部,終端具備認知功能,讓銷售部具備了雙重職能。這是在部門定位中要關注的問題。
06
互聯網平臺,流量主戰場
互聯網平臺是流量的主戰場,前幾年流行的平臺思維、流量思維,其實是一回事。
流量+低價+七天無理由退貨,讓很多用戶對不知名品牌產生了購買行為。我們來分析一下平臺的邏輯。
只要有信息觸達,就產生認知。認知達到門檻,就形成交易。
但是,互聯網平臺有上千萬商戶,但平臺首頁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為了競爭信息與用戶觸達,就形成了流量交易。
流量,產生的是信息。信息,形成的是認知。這個與品牌傳播相似。
差別在于,在央視看到信息,要到線下購買;在平臺上看到信息,可以即時交易。
因此,我們看到互聯網平臺有兩大特點:
一是門檻低,同時天花板也很低。特別適合低成本創業,行話講,起盤容易。創業門檻低,吸引了很多人前仆后繼。
二是流量不是留量。傳統線下,品牌既影響C端,也影響B端。B端是非常重要的穩定器,在品牌傳播消失的情況下,仍然發揮作用。流量沒有穩定器,當無錢投流時,用戶一下子全消失了,什么也沒留下。
互聯網平臺創業,早期的淘品牌只留下三只松鼠。后期的新消費品牌,錢花完了,奇跡也就結束了。
當然,總有人相信創業奇跡,總有人前仆后繼。而互聯網平臺上穩定的企業,卻是傳統企業,不以互聯網為主戰場的企業。線上走流量,線下保穩定。
我覺得要解決互聯網創業的問題,必須解決線上線下整合的問題。
07
內容裂變,超級IP主戰場
前面講的三大主戰場,在傳播模式上仍然以播為主,只有內容裂變才是以傳為主。
播的特點,就是花錢就能播。至于是否有播的價值,沒人關注。傳播的內容,往往是PGC,最典型的PGC就是Slogan。
傳的特點,就是內容不好,傳的接力賽就無法進入下去。
自媒體的出現,UGC的盛行,給品牌IP化提供了素材。靠著UGC的火爆,大量IP以幾乎零成本的方式出圈了。
可以說,UGC只要出圈,一定創造奇跡。
奇跡之所以叫奇跡,就是因為難尋規律,難以復制。
但是,只要享受過奇跡,就會上癮。
UGC之所以裂變,就是因為自媒體擅長傳播情緒。UGC內容產生了情緒共鳴,就會持續裂變。持續裂變,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以指數級增長。
內容裂變還有一個規律,就是尖峰式的。開始是奇跡,結束通常也是奇跡。內容裂變,說不靈就不靈了,無法挽救。
UGC有第二裂變曲線嗎?好像很少。
怎么才能找到UGC裂變的規律?好像沒有規律。
這是IP持續玩下去的難題。
我的觀點是,不要拒絕奇跡,但也不要指望奇跡。用不期待奇跡的方法持續玩下去,用產生奇跡的方式等待時機。
08
3K驅動,圈層營銷的戰場
3K指KOL(意見領袖)、KOC(意見消費者)、KOS(意見推銷員)。
什么是3K?有完全不同的兩種理解。
一種理解,3K在互聯網平臺。那些大V們就是。我的理解,凡是收費的,都是廣告。所以,互聯網上的3K,可以視為付費流量。
第二種理解,3K存在于渠道和圈層中,即對價的KOL,身邊的KOC。
這些KOL和KOC的價值,不在于他們有多少粉絲,而在于圈層影響力,能夠即時變現。
KOL和KOC的變現價值,首先在于關系,其次是認知。對價的KOL是影響力,身邊的KOC是關系。只要找到好的認知模式,就能夠即時變現。
白酒的沉浸式體驗,精釀啤酒的圈層玩法,都是3K驅動的結果。
深究一下,3K驅動,就是口碑借自媒體還魂。口碑,是有圈層的,是熟人之間的信任鏈傳播。
3K驅動,同樣是圈層驅動,是有信任基礎的口碑。只不過口碑借助了3K角色的影響力,借助了自媒體圈層,傳播效率更高,能夠短期內在圈層形成更高的傳播密度和強度。
所以,3K驅動就是互聯網口碑。
09
五大戰場,哪個是主戰場?
傳統的品牌驅動,是長期高投入的玩法。從來就沒有低成本品牌的玩法。早期品牌投入低的時候,有賭央視成功的案例,比如,央視標王,后期就沒有了,品牌成為很奢侈的玩法。
但是,中國一直有渠道驅動成功,然后雙驅動的案例。說明渠道終端早就是很重要的傳播主戰場。
現在,互聯網成為傳播的主戰場,搶奪了注意力焦點。
然而,消費者的注意力總和是有限的。過去只有一個傳播主戰場,但門檻越來越高。現在戰場很多了,注意力分散了,傳播的復雜性提高了。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按照“凡是發生,必有利于我”的樂觀主義原則,對于無法改變的環境,最好從好的方面去想。
第一,有利的一方面。
有低成本的傳播戰場,比如UGC內容裂變。
有順手就做的傳播戰場,比如渠道銷售員順手就做了終端傳播。
有小閉環,不需要大投入能形成認知與交易閉環的傳播戰場,比如3K驅動。
有低成本創業的傳播戰場,比如互聯網平臺買流量。
不同的品牌理論,都能找到自己的戰場,從而證明自己。
這些都是有利的一面。
第二,不利的一面。
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有不利的一面。
注意力分散了,花錢的難度提高了。怎么把相同的錢投出傳播閾值,難度大了。
主戰場多了,整合營銷的難度提高了。于是,好像聯合國開會,五大語言都要用。
每個傳播戰場,遵循不同的傳播邏輯,相互之間怎么整合,用同一個聲音說話,難度大了。
參照“凡是發生,必有利于我”的邏輯,不利的一面也可以是有利的。因為凡是對所有人不利的,能夠解決就變成有利的了。
雖然傳播的主戰場變多了,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傳播有閾值。
凡是傳播量沒有達到閾值的,相當于白花錢。
什么是傳播閾值?就是燒開水,一定要燒到100℃。不論是大鍋燒,還是小鍋燒,或者大小鍋輪流燒。
很早就接受到了舒爾茨先生和IMC,一直覺得在理想化。互聯網時代后,我覺得IMC簡直就是為互聯網時代量身定做的一樣。現在傳播有五大戰場,每個戰場都很重要,但每個戰場的傳與播的邏輯有差別,而要達到傳播閾值,必須整合起來。現在有全域營銷一說,應該與IMC的邏輯如出一轍。
本文來源于劉老師數字化新營銷出自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