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作為生產的核心基石,盡管其交易與物流活動多發生在工、農業鏈的源頭,地理位置上似乎與消費者相去甚遠;但實質上,它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如煤炭、礦石、建材等,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其價格的起伏波動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關乎著每個人的生活成本。
大宗商品的供求平衡,是產業鏈穩健運作的起點。
隨著大宗物流產業供需兩旺現象的出現,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這個行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因此,深入探究大宗商品物流,便是對整個物流行業進行的一次深刻的溯源之旅,旨在探尋其根本與源頭。每一種大宗商品都擁有其獨特的產業鏈條,這些鏈條上匯聚了眾多的參與者,我們可以將這些參與者劃分為三類:生產貿易類(商流層)、物理交付類(物流層)和生態支撐類(支撐層)。
這樣的分類,不僅簡化了復雜的產業生態,更凸顯了各類參與者在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與角色。
01
生產貿易類(商流層)
在生產與貿易的舞臺上,大宗商流主要由國企、央企等龍頭企業掌控。歷經數十年的蛻變,我們已告別昔日零散、粗放的經營模式,邁向集約化、規模化的產業集群新時代。
煤炭、鋼鐵等行業便是生動的例證。2023年,規模以上企業生產原煤46.6億噸,同比增長2.9%,12月份生產原煤4.1億噸,同比增長1.9%。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與信息部統計,排名前10家企業原煤產量合計為24.0億噸,同比增加8412萬噸,占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的51.5%。其中,國家能源集團以61665萬噸的產量領跑,晉能控股集團和山東能源集團緊隨其后。在鋼鐵領域,2023年粗鋼產量TOP10企業占全國總產量的44.2%,較2022年提升0.6個百分點。寶鋼集團以13695萬噸的產量位居榜首,鞍鋼集團和河鋼集團分列二、三位。
為追求高質量、專業化發展,眾多生產制造企業聚焦于研發、生產等核心環節,同時倚賴實力雄厚的大宗貿易商(供應鏈運營商)提供定制化的供應鏈綜合服務。
盡管這些貿易商不直接參與生產供需,但他們在協調采購價格、分銷渠道、物流資源、資金成本及風險控制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確保工農業生產過程的穩定與連續。近五年來,中國大宗商品供應鏈市場規模穩定在40~50萬億元之間。領先的大宗供應鏈企業,如物產中大、廈門象嶼,建發股份、廈門國貿等,其合計營收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從2018年的9.000億元躍升至2022年的2.3萬億元,市場占有率也從2.2%迅速提升至4.2%。
展望未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產需結構將進一步優化。
鋼鐵、有色金屬等產業的去產能以及傳統工業企業向中高端和有效供給的轉變,將推動大宗商品采購分銷及配套服務向更高效、專業的大型企業集中。這意味著,具有競爭優勢的頭部供應鏈企業有望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書寫新的輝煌篇章。
02
物理交付類(物流層)
大宗物流長久以來受制于傳統的合同物流模式,其中涉及多重轉包,大小合同嵌套。
上游的物流訂單(合同)主要由生產制造、貿易經銷類企業的企業物流把控。這些企業物流根據訂單需求,挑選合適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合作。而這些物流企業,再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轉包或親自執行短駁、干線運輸、配送、倉儲、粗加工等物流任務。由于轉包鏈條的存在,貨主方距離實際物流操作常有兩層以上的距離,難以對市場運價進行感知和干預。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去中介化,直接對接基層物流供應商,降低外包成本。更有部分企業,選擇自建物流團隊,投入倉儲、運力資源,通過大宗物流的規模效應,進一步壓縮物流成本。
以公路運力為例,個體司機是主體,其次是物流公司車隊,而企業物流車隊占比最少。為了更直接地控制基層運力資源,貨主企業開始通過自建網絡貨運平臺或選擇和優質的數字物流服務商合作以及整合中小承運商。在前端,利用龐大的業務量為平臺吸引物流訂單。在后端,整合區域內的中小車隊、個體司機,形成平臺運力池,直接與物流資源對接。初期運力池較小,主要滿足臨時性訂單需求和波峰運力需求。隨著運力池的擴大和穩定,可以逐步將穩定的合同業務轉移到平臺,實現去中介化。
03
生態支撐類(支撐層)
大宗生態企業,作為商流、物流的堅實支柱,涵蓋倉儲、物流設備、科技與基建等領域。這些企業在確保物流行業順暢運作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當前,大宗倉儲市場呈現出集中度低、平均規模小的特點。
眾多倉儲企業尚未涉足物流增值服務,且在數字化與科技化方面的投入有限。未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小企業或將面臨淘汰,或被大型企業整合,行業集中化、一體化趨勢愈發明顯。在物流設備領域,大宗物流涉及礦區、公路運輸及裝卸搬運等多元化場景。
由于大宗商品交易規模龐大,人工操作難以滿足復雜需求,因此高度機械化成為物流交付的必然選擇。
受政策與國情雙重影響,物流設備的低碳化與自動化發展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科技方面,大宗物流正逐步構建智能物流管理系統,實現物流信息的透明化和高效運輸網絡的構建。
通過優化運輸線路,降低里程成本,提升運輸效率,從而減少人工和運輸成本。例如,貨運寶等線上平臺實現了全程線上操作,提供定制化的數字升級服務,打造了專屬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統。這不僅提升了運輸能力,還提高了運作效率,降低了企業成本,增強了數字化競爭力,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數字化倉庫管理、場站與運輸管理等系統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系統旨在打通交易、物流、倉儲及運輸等各環節,實現無縫銜接。通過科技手段連接上下游產業,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流程、提升組織協同效率。大宗物流基建作為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鐵路、水路貨運占比持續攀升。
2023年,鐵路、水路貨運量分別達50.1億噸、93.7億噸,同比增長1.5%、9.5%。在政策推動下,大宗基建規模將持續擴大,為數字化與低碳化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