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47.4億件,同比增長26.8%,已超過2016年全年業務量。隨著“雙11”的臨近,可以預見,快遞業務量將再創新高。年初以來,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落地,快遞行業正逐步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轉變。作為物流業的一部分,快遞行業效率的提高正全面支撐企業供應鏈的整合創新,助推經濟運行更順暢,讓用戶消費體驗更優化。
每年“雙11”都是對快遞行業的一次大考,如果說去年“雙11”期間,快遞企業拿出了信息化+自動化的“撒手锏”,那么今年,快遞企業的備戰新招在智能化。
9月26日,菜鳥網絡宣布與德邦、中通、圓通、申通、百世、韻達等快遞公司一道,正式上線視頻云監控系統,即“物流天眼”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將全國各類物流場站內的百萬個攝像頭從簡單的監控回溯設施升級為智能感知設備。
“傳統的攝像頭只有監控記錄功能,采用‘物流天眼’系統改造后,現在攝像頭不僅能識別車位是否處于空閑狀態,還能識別卸車、裝車作業是否正常進行,以及場站內堆積度是否飽和,通道有沒有被堵塞。”德邦快遞營運研發中心高級總監丁俊哲說。
德邦快遞5月率先試用了“物流天眼”系統。丁俊哲介紹,采用物聯網技術后,德邦物流場站內的管理模式由人員巡檢發現異常或異常導致場站停擺后再被動介入的處理模式,變成了實時智能管理模式。“以前,車位是否空閑、通道是否堵塞等問題都得靠人工巡檢,現在均可由攝像頭替代,攝像頭完成實時識別后,將異常情況智能推送總臺,總臺再調集人員處理。”丁俊哲說,測算顯示,德邦快遞場站內流轉效率因此提高了15%。
“目前我國快遞業有1000個以上分撥中心,18萬個網點,攝像頭100多萬個。”菜鳥倉運配技術負責人李強介紹,物流場站人車流動大,管理難度和成本高,“物流天眼”系統依托原有攝像頭和帶寬,通過疊加算法,將普通攝像頭變為智能物聯網設備,實現了場站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既不會過多增加設備成本,又能明顯提高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除了場站內的優化升級,物流車輛路徑規劃也進入智能化時代。截至10月9日,菜鳥在全球最權威的車輛路徑規劃問題(VRP)評測系統中創造了26項世界紀錄,成為中國首個問鼎該評測系統的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