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就擁擠的即時配送賽道更擁擠了。
3月30日,即時配送玩家閃送宣布完成1.25億美元D2輪融資。據悉,此次融資由順為資本,五岳資本,SIG海納亞洲,天圖投資,海松資本,Alpha Square Group,Axiom Asia Private Capital,千山資本及中財荃興資本共同投資,光源資本擔任財務顧問。 如今,在疫情的催化下,即時配送又迸發了新一輪的增長空間,目前即時配送的賽道已經逐漸形成了美團、餓了么、達達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即使市場非常擁擠,還不斷有新玩家入場,即時配送市場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在吸引著各方玩家,各方資本呢?
01
即時配送和本地生活相輔相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懶人經濟”的興起,加之商家平臺和第三方提供跑腿服務,使得即時配送應運而生。
論其根源,即時配送在我國的發展已有十年之久,也經歷了從探索期到爆發期再到整合期這三個階段,從最開始的外賣配送平臺陸續上線,并在摸索中改進技術,挖掘市場,到后來一些垂直平臺紛紛上線,加入即時配送市場,現如今電商巨頭給即時配送平臺注入大量資金,平臺間也開始快速整合,即時配送市場龍頭初步顯現。 即時配送因為配送時間短、效率高而備受大眾喜歡,而用戶數量也在不斷增多,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即時配送用戶規模為1.24億人,2015年為1.71億人,2019年發展為4.22億人,2020年用戶規模達到了5.06億人。因此,即時配送已經成為物流行業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發展的黃金時期已然到來。 據艾瑞報告發布的《2019年中國即時物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即時物流行業訂單量達到134.4億單,行業規模達到981億元,并預計2019年訂單量將達到185億單,規模突破1312億元,2020年將達到1700億元。 千億市場規模賽道已經出現。 但縱觀整個即時配送玩家,呈現出群雄逐鹿競爭格局。也可以分為三個陣營: 首先是以美團,餓了么為首的外賣平臺,雖然他們的即時配送業務大多來自于外賣,但是隨著用戶需求增多,也開始轉向更多的服務配送。 其次是專注C2C模式的即時配送企業,如閃送、UU 跑腿、達達等。他們服務的人群對價格敏感度較低,且低頻使用時不會精確比較性價比,而是通常以固有概念而使用知名度更高的平臺。 最后是以順豐為代表的快遞公司,以跑腿服務為主,來拓寬同城全場景業務。
縱觀即時配送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從中得知,這塊市場就是一個大蛋糕,而入局的每個人都渴望在這個領域分得一杯羹。
但是,入局者越多,就意味著競爭對手也就越多。隨之帶來的就是即時配送界的“百團大戰”。
但是隨著電商平臺、快遞企業以及第三方運力平臺紛紛進入即時配送領域,從外賣到商超用品、生鮮蔬菜再到個人物品派送以及代買代送,各大平臺通過更加精細、智能和高效的運作方式提高用戶體驗,擴展更多的服務場景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但這也對即時配送平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配送平臺增加了更高的難度。 而即時配送紅火的背后也離不開各大互聯網企業對本地生活服務的深耕,而即時配送也是發展本地生活的關鍵,兩者的成長相輔相成。 隨著線上流量紅利逐漸見頂,本地生活服務的潛能正逐漸被發掘,也成為了新的流量入口。眾所周知,本地化是新零售的核心場景,并不是說產品本地化,而是指消費服務本地化。
這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在本地就能夠得到想要的產品與服務,而不用因為它們從異地過來再等待一定的時間。人們想要的商品可以在當地最近的門店進行配送,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收到貨。 而本地生活服務的搭建也是非常復雜的,作為面向全社會的本地物流服務,想要成為覆蓋全場景的基礎設施,首要條件就是足夠的運力密集度與覆蓋面,以承接頻次不一的配送需求。從根本上來說,這需要龐大的運力體量與調度能力做支撐。而即時配送的出現正好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外賣是即時配送的一種方式,同時,外賣也是即時配送市場的一大主力,也是在即時配送中占比最大的,而外賣市場也是即時配送興起和發展的關鍵驅動。 回顧外賣的發展歷程就不難發現,外賣行業的爆發時間和即時配送的崛起幾乎是同步的,外賣市場的迅猛發展也為即時配送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流量。
在外賣的發展初期,配送有著時間長且不穩定的消費痛點,但是在當時達達的眾包物流剛好解決了這一痛點,隨后美團和餓了么看到達達的高速發展,也相繼推出自己的即時配送即美團專送和蜂鳥配送。 隨著以美團,餓了么,達達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行業的頭部效應日益加劇,對于第二梯隊的玩家而言,生存局面越發艱難。
02
市場很大,但玩家已內卷
即時配送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背后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雖然即時配送的準入門檻不高, 但生存和發展的門檻卻極高, 首先即時配送有三個核心:時效性,體驗性,和供應鏈。 對于時效性來說,這是即時配送最基本的要求。從本質來看,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品的品質要求。不管是外賣平臺的餐飲類,還是鮮花等其他物品,這些產品本身就具有時效性要求。而時效性滿足的基本前提是產品屬性要求,同時還有消費者本身對時效的要求。 對于體驗性而言,主要是基于消費者深層需求的滿足。即時配送發展的十幾年的時間里,其服務品類除上述三大類外,還覆蓋了商超產品、電商產品、便利店等業態的零食類產品,還有跑腿類業務。
即時配送服務針對的是消費者,而不管是即時配送還是消費者,在服務中都具有一定體驗性要求,但這種體驗服務市場卻很難挖掘:一方面,消費者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所以即時配送能切入的點非常窄;另一方面,消費者體驗好壞與否的標準很難量化。
消費者基本都是依從于自己內心的沖動、感覺、認知等各種微妙的心理活動和情緒反應,即時配送對于這種情況的滿足很難達到。 對于供應鏈來說,這是即時配送最本質的特征,這也是影響企業拓展利潤空間的關鍵,B端到C端的配送,省去了中間環節。 對于B端而言,B端的供應鏈運營,是即時配送服務能力提升和市場拓展不可忽視的一環。B端供應鏈支撐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即時配送時效性和體驗性的滿足能力,影響到對前端客戶的服務質量。 即時配送市場是一個看起來容易,但是實際壁壘很高的賽道,這時企業就必須具備強大的數據技術支持,精細化運營和足夠的資金實力,才能在這個細分賽道中持續做下去。 因此,即時配送市場也面臨著市場拓展難度大、利潤空間窄、增長勢頭趨緩等憂慮,而對玩家而言,新人難入場,而老玩家則陷入長期“內卷”之中。 不僅如此,對玩家而言,這是一個看流量,看技術,看人力優化的賽道。 不管是各行各業,只要有風口,就會有大批的玩家涌入,也同時有大批的玩家倒下,而倒下的那批正是因為沒有流量。對于即時配送平臺來說,如何獲得源源不斷的訂單量和流量是關鍵。
同時對于現在的即時配送,如果沒有技術,已經是寸步難行。何況人們對配送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不得不使平臺要進一步提升技術,以此來獲取競爭力。 而對于玩家下一步而言,下沉市場成為關鍵。 就目前即時配送發展而言,絕大多數的業務來源還處于一二線城市,而三四線等低線城市的即時配送行業還存在明顯的上升空間。數據顯示,在2018年我國即時配送訂單量一、二線城市的市占率為46%和37.8%。 隨著一、二線城市的需求飽和,下沉市場逐漸成為新消費、新市場的代名詞,而小鎮青年的消費能力也不得不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起來。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下沉市場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超過6億。因此,對玩家而言還有很大的機會。 在激烈的競爭下,即時配送已經進入差異化、精品化競爭階段,品牌和用戶經過長期的市場教育,對配送時長、履約時效、配送的安全要求也隨之更高。然而對于第二梯隊的玩家來說,只有不斷的提升品牌價值,和服務價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