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給他一點時間,他能打造40個世界冠軍。
01
從2020年底開始,英國最大的集裝箱運輸港——菲利克斯托港,就成了一片集裝箱的海洋。紅色、藍色、黃色的空集裝箱堆積成山,從港口一直綿延到附近的郊區。
自疫情以來,來自全球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到菲利克斯托港。隨貨物一起抵達的集裝箱,60%都滯留在港口,越積越多,已經“箱滿為患”。
菲利克斯托港并非特例。
新西蘭奧克蘭港、美國加州的各大港口,高峰時期,都堆放著6000-15000個集裝箱。港口附近的海域,還停著十多艘裝滿集裝箱的船只等待卸載。
集裝箱“有去無回”,已經在地球另一端引發瘋狂的漲價潮。
去年年底以來,亞洲地區的集裝箱價格翻著倍地漲,一個20英尺的小箱子,價格從1600美元漲到3600美元,40英尺箱子的價格高達5950美元。
即便如此,依然“一箱難求”。
為了緩解集裝箱緊缺帶來的壓力,各大生產商都在加班加點。
全球集裝箱制造龍頭中集集團,集裝箱產出量已經從每月二十幾萬箱提高到四十幾萬箱,為了趕進度,一線工人從一班倒變成了兩班倒,連上廁所都要小步跑。
中集是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生產商,連續25年“霸占”世界第一的寶座,全球40%的集裝箱,都來自中集。
不過,集裝箱業務只是中集24個行業冠軍之一。
這家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走來的企業,從最早的集裝箱業務起步,已經做成了24個細分領域的世界冠軍,產業和業務遍布全球120個國家,年營收近千億。
然而,誰又能想到,這樣一家“巨無霸”,曾一度虧損,大股東撤資,公司裁員80%,在破產邊緣徘徊。
帶領中集走出“至暗時刻”的人,正是被稱為“打工皇帝”的中集集團董事長麥伯良。
02
1979年7月2日,開山炮在深圳蛇口轟然響起,炸響了改革開放的第一炮。
當時的麥伯良,還是華南工學院機械專業大二的學生,他大概不會想到,自己以后的人生,會與一百多公里之外的蛇口結下不解之緣。
1981年大學畢業后,麥伯良主動爭取到深圳,被分配到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就在他到招商局報到的時候,蛇口第一聲炮響起的地方正在大興土木,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股份有限公司(中集)的廠房正拔地而起。
▲1981年1月24日,中集在蛇口工業區破土動工。招商局副董事長袁庚(右五)、寶隆洋行分行總經理洛克維茲出席了動工儀式 來源:招商局網站
中集是我國第二家中外合資企業,由招商局和丹麥寶隆洋行合資成立,雙方共同投資300萬美元,董事長是“蛇口總設計師”袁庚,總經理由丹麥方的莫斯卡擔任。
到1982年2月,廠房即將竣工開始試生產,公司還缺個做集裝箱產品報價和技術說明的人。莫斯卡聽說來了批大學生,就跑到招商局問:有沒有人可以到中集幫忙?
就這樣,麥伯良跟著他到了中集,成為英國來的生產技術經理雷諾的助手,也是中集第一位集裝箱設計師。
麥伯良膽大心細,沒摸過的機器也敢拆,竟修好了廠里最貴的一臺德國進口二手車床。他人也隨和,和車間里的工人“稱兄道弟”,還經常在一起喝大酒,很快就在中集上下建立起威望。到1985年,他已晉升至中集副總經理。
▲麥伯良(左二)調度生產,來源:中集官網
1986年,國際航運市場異常蕭條,加上中集內部管理出現問題,公司幾乎整整一年沒有接到一個訂單。前期300萬美元的投資虧完后,丹麥方提出撤資,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至暗時刻。
董事會決定裁員,300多號人的工廠,最后只剩下59人,27歲的麥伯良也面臨著去留的抉擇。
“中集不能倒,你們要想辦法自謀生路。”袁庚叮囑他格外器重的“小麥”。
袁庚的話,讓麥伯良最終選擇了留下。他和工人們商量,利用原有廠房和設備,做起了鋼結構產品。靠著制作鋼窗鋼門、承接配電箱、法蘭盤,中集不僅熬過了最艱難的一年,還實現了公司歷史上首次盈利。
1987年,集裝箱市場開始好轉。當年7月,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參股,給中集帶來了資金和訂單,公司又重新回到集裝箱的軌道上。
當時全球集裝箱市場,韓國占據了60%,日本和中國臺灣瓜分了剩下40%的市場,中集怎么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麥伯良的策略,是成本領先戰略。他制定了嚴格的成本控制管理目標,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每標準集裝箱的材料成本,削減到原來的一半。
公司把各項成本分解到設計、采購等多個環節,直接與供應商談判,建立質優價廉的供應商體系,技術創新也是圍繞著降低成本展開。
通過嚴格的成本控制,中集一個集裝箱的總成本,比行業平均成本低50-100美元。
此時,麥伯良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他拎著皮包滿世界推銷中集的產品,歐洲很多輪船公司都認識這位來自中國深圳的“Mr麥”,但卻不買賬。
有一次,日本鐵路貨運公司(JR)從韓國現代、中集和日本當地一家企業分別訂購了500個集裝箱,驗收時,日本的免檢,韓國50抽1,中集的一個都不放過。
麥伯良認為這是歧視,提議三家隨機各抽一個產品,隱去標識,請日本專家盲檢。
在日本經濟聯合會會長的協助下,日方請來23位專家,對三個產品的78項指標進行評分,全程電視直播。分數出來后,分別是87、86、64。
在揭曉結果的那一刻,全場震驚了,最低分竟是全球霸主韓國的產品。
86分的是中集的產品,雖然一分之差落后于日本,但中集在日本一舉成名。
市場就是這樣一點點被撬開。
但麥伯良的目標,不是從日韓企業的夾縫中求生存,而是超越——取代韓國成為全球集裝箱的老大。
進入1990年代,全球集裝箱制造中心日漸向中國轉移,中集抓住這個趨勢,率先制定了“中國沿海全方位生產格局”的戰略方針,實施跨區域并購策略。
中集在國內采取先承包經營后兼并的模式,先后并購了青島、上海、南通、天津、新會、大連等沿海城市的10多家集裝箱企業,擴大公司規模。
到1996年,中集以20%的全球市場份額,超越韓國現代和進道,成為集裝箱行業的全球第一。
▲近幾年集裝箱行業市場格局來源:《2018-2024年中國集裝箱租賃行業市場供需預測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拿下集裝箱全球第一,麥伯良的夢想才剛剛開始,他甚至在央視《對話》節目中放出豪言:
給我15年時間,還你一個世界級企業。
03
2017年5月18日,南海神狐海域。
高118米、甲板面積足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大的“藍鯨1號”第七代超深水鉆井平臺,頂著12級臺風“苗柏”,在海上連續作業60天,在驚濤駭浪中從1000米的海底成功開采出可燃冰。
▲藍鯨1號,來源:中集官網
這標志著我國可燃冰開采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將對我國能源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成功開采可燃冰的“國之重器”藍鯨1號,正是由中集集團旗下的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
深海海工,也是中集在取得十幾個細分領域冠軍后,麥伯良誓要拿下的又一個“世界第一”。
1996年一躍成為集裝箱世界第一后,中集又用了8年時間,用鋼質冷藏箱取代日本的鋁質箱,并擴展到罐裝箱和其他特種箱。
拿下集裝箱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后,麥伯良意識到,集裝箱產業是有天花板的,中集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多元化。
2002年,中集在國內率先開啟道路運輸車輛業務,短短4年時間,中集在北美、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市場半掛車的銷量,接近10萬輛。2007年,中集道路運輸車輛業務的生產能力和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一。
五年拿下世界第一,中集和麥伯良的秘訣是什么?
中集位于蛇口客運港碼頭的總部門口,20多年來一直懸掛著袁庚提出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幅標語,除了這句話,袁庚還留下一句讓麥伯良受益匪淺的話:
不要閉門去研究別人已經發明的東西。
基于這個想法,袁庚當年才將集裝箱項目引進入蛇口工業區。此后,中集每進入一個新的細分行業,都會通過并購最先進企業的方式,快速切入該行業。
進入道路運輸車輛業務后,中集在2003年收購了美國掛車行業排名第8、破產拍賣的HPA Monon。
為了更好地整合HPA Monon的資產,中集子公司出資400萬美元在北美成立Vanguard,負責北美運營。通過“零部件在中國生產,成品在美國組裝”的運營模式,Vanguard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掛車數量從2004年的2910臺增長到2006年的8113臺。
到目前,道路運輸車輛業務已經穩居中集集團的第一梯隊,半掛車業務連續7年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半掛車銷量131327輛。
在隨后的近20年里,中集將道路運輸車輛業務成功的經驗,復制到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海洋工程、物流服務、空港設備、登機橋等20多個細分領域:
2008年,收購煙臺來福士公司29.9%的股份,正式進入特殊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建造業務領域;
▲2008年3月12日,中集收購煙臺來福士公司29.9%股份 ,來源:中集官網
2013年,收購德國百年老牌消防救援車輛企業齊格勒(Ziegler),正式步入消防車領域;
2016年,將英國擁有267年歷史的老牌公司Briggs收入麾下,從而將中集的食品加工裝備從居全球前列的啤酒釀造領域,向烈性酒的蒸餾等業態食品加工領域拓展。
“國外品牌技術+中國制造資源”的組合,打造中集的競爭力,為其在24個細分領域取得世界第一,與20年前只做集裝箱相比,規模擴大了不止6倍。
這還不夠。
麥伯良最大的心愿是,在退休前,把世界冠軍細分行業從現在的24個做到40個。
04
2000年新春開工不久,中集集團內部傳出麥伯良在“接受調查”的消息。
起因是國家審計署1999年6月對中集進行審計時,發現兩大問題:一是逃套外匯8.1億港元;二是中集出資2000萬與廣發證券合作成立委托賬戶,廣發證券用賬戶的錢買了中集的股票。
當時中遠和招商局兩大股東,頂著壓力為麥伯良說了很多公道話。
中遠副總經理周祺芳說:我們相信麥伯良沒有經濟問題,不僅是相信他個人,更是相信公司的科學治理結構和良好的激勵與監督機制。
中集的公司治理結構,是袁庚在創立中集之初定下的。
當初袁庚精心設計了中方與丹麥方各占50%的股權結構。這種股權結構在當時的中國是超前的,其創新之處,在于兩股制衡,職業經理人能夠獨立于體制外,在承擔經營責任的同時,被賦予足夠多的權力和利益。董事會民主決策,不干預公司日常經營。
受益于這種股權結構,在1992年放棄招商局編制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后,按照中集1994年的股權激勵方案,麥伯良已然是年薪百萬的“打工皇帝”,沒有為個人謀私的必要和動機。
▲1993年,麥伯良被任命為中集總經理 ,來源:中集官網
調查組在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后,也證實了中集大股東的判斷:中集在前述兩件事上有不妥之處,但未發現麥伯良從中謀私利。
從這次經歷中,他也深刻意識到,管理的本質是對人的激勵,改革開放的成功是如此,中集的成功亦是如此。
當中集這艘大船駛向“千億級規模”目標時,中集也開始了新一輪權利與利益的分配。
2010年前后,中集啟動升級戰略,目標是建立一種企業制度,讓中集能夠擺脫“麥伯良”,而依靠制度和流程長期健康發展。而改革的關鍵,是權力格局和資源配置的再分配。
在麥伯良的指導下,公司將業務板塊獨立成經營主體,擁有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法人治理結構以及經營班子。總部與業務板塊之間,形成清晰的分權、授權機制,總部的功能定位,是幫助業務培養核心能力、發展新業務、培養人才和團隊。
在設計分權方案前,麥伯良和時任副總裁吳發沛走訪了國內外很多企業,美的創始人何享健的一句話讓他們醍醐灌頂:
沒有什么不放心的,該放權放權,這個人不行就換,總能換到合適的人。
推行放權之后,每當遇到下級表現不如預期時,麥伯良就跑回家沖個涼水澡,讓自己冷靜下來,生生悶氣就好了:
“既然放權,就要放到底。”
中集還在內部推出“領導力發展A計劃”,培養業務板塊領導人,麥伯良親自擔任導師。如今,這些他培養出來的業務負責人,基本上都能獨當一面,推動業務板塊的發展:中集旗下的安瑞科、中集車輛、中集天達已先后上市,部分板塊已接近十年前中集集團的整體規模。
當年袁庚在創辦“蛇口工業區”時,他設計的企業治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激勵出創業者的企業家精神,創造了“蛇口奇跡”。
但當年在蛇口享受到“制度創新紅利”的企業和創業者,卻只有麥伯良把中集做成了一家世界級的制造企業。原因就在于,麥伯良雖然是一位職業經理人,卻有著企業家的胸懷與遠見。
2008年,當中集收購來福士公司,進入深海海工領域時,麥伯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老領導告誡他:“你已經取得了十幾個世界第一,非要做深海海工,名聲可能會葬身海底。”
麥伯良一句話說服了董事會:
大國重器,總要有人做啊,舍我其誰?
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然而,在中集進入這個領域之前,中國在深海開發領域的技術,落后世界領先水平十年。
在麥伯良看來,中集作為央企,做高精尖的海洋工程,是股東長期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統一。
海洋工程的發展,也帶動中國冶金、海洋技術等多個產業的大面積技術提升,改變我國能源結構,提升清潔能源的比重。
到如今,中集進入海洋工程領域已有十余年,已逐漸成為行業的“總裝建造師”。
依托海洋鉆井平臺技術,中集在深海領域已經進入海上旅游、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裝備等更多領域,奠定了中國深海海工發展的新格局,成為國內海工行業的領頭羊。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