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基礎設施發展司司長鄭劍,農村經濟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李明傳,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副司長張志華,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宋雯共同出席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主持發布會。
會上,鄭劍就十年來基礎設施發展取得的成就做了總體介紹。鄭劍表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現代能源體系加快構建,基礎設施整體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有力地支撐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
設施網絡化水平不斷提高。規模優勢凸顯,到2021年底,我國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79.4萬公里,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5481萬公里,分別相當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庫總庫容達到9035億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規模網絡,高鐵、高速公路、電網、4G網絡規模等長期穩居世界第一。
布局更加均衡,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體系不斷完善,在中西部地區、城鄉區域間、沿海沿邊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鐵路開工建設,和田至若羌鐵路開通運行,中西部鐵路營業里程達到全國比重的60%;西藏墨脫公路通車標志著我國實現縣縣通公路,西部地區和邊境地區道路、電力、通訊設施不斷加強,極大改善了邊境生產生活條件。
結構日趨合理,高鐵、高速公路、特高壓輸電線路、5G網絡快速發展,高標準高品質基礎設施比例不斷提高。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清潔能源基地加快建設,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比重不斷提升,有力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基礎性網絡不斷拓展提升,農村公路10年間凈增90多萬公里,農村供電網絡不斷優化提升,2015年消除了無電人口。
服務質量能力持續提升。網絡覆蓋廣,高速鐵路對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覆蓋率超過98%,民用運輸機場覆蓋92%左右的地級市,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實現通硬化路、通寬帶、直接通郵,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戶普及率達到87%左右。
服務質量高,動車組旅客發送量占比達到73.6%,民航航班正常率較十年前提升了13.2個百分點,快遞日處理接近3億件,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污水處理率等接近100%,具備條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車,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
保障能力強。我國鐵路、公路等客貨運輸量、港口吞吐量、發電量長期穩居世界第一位,西電東送電力流接近3億千瓦。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調水突破5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2021年底移動電話用戶數、互聯網上網人數分別達到16.4億和10.3億,相當于10年前的1.7倍和2倍。
融合協同發展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協同發展取得新進展。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整體效率不斷提升,樞紐換乘換裝效率進一步提高,樞紐機場接入軌道交通比例達到71.4%,鐵路線路深入碼頭前沿,鐵水、鐵海、公鐵、空鐵聯運規模不斷提高。交通與新能源發展有效融合,國家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高鐵和機場樞紐光伏發電設施加快建設。
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加速融合。京張高鐵開啟了中國智能鐵路新時代,高速公路實現“一張網”運行,全國10余座自動化碼頭建成投運,數字航道基本覆蓋長江、西江干線,234個機場實現了“無紙化”便捷出行。堅強智能電網加快建設。
隨后,鄭劍就十年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支撐和保障國家重大戰略、提升人民群眾出行品質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下一步將重點開展哪些建設工作做了詳細介紹。
鄭劍表示,十年來,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速完善。到2021年底,我國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其中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6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446.6萬公里,機場和航線數量分別為250個、5581條,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12.8萬公里,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659個,郵政快遞營業網點41.3萬處。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京張高速鐵路、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湖北鄂州花湖機場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川藏鐵路及公路配套工程、出疆入藏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工程、沿江高速鐵路重點路段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重大戰略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推進,軌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設成效顯著。中歐班列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開行近6萬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今年1-8月份海鐵聯運班列集裝箱發送量達到50萬標箱,同比增長26.7%。
鄭劍還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設施發展司將以《“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落地落實為抓手,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
一是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加快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強出疆入藏、沿海沿邊沿江、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戰略骨干通道建設,構建現代化鐵路網、公路網、水運網、航空網和油氣管網。
二是強化支撐引領,增強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服務能力。增強對區域重點戰略、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服務保障能力,加強互聯互通和一體銜接,推動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率先實現現代化。
三是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強化一體融合銜接。以瓶頸路段和待貫通路段建設,樞紐集疏運工程,城市內外交通銜接,過江跨海關鍵性工程為重點,解決制約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為多式聯運、聯程聯運發展創造條件。
此外,鄭劍還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交通重大工程作為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主骨架,都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進行了講解。
鄭劍表示,交通重大工程是國家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是落實國家戰略意圖、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標志性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運,不僅顯著增強了交通運輸保障能力,而且提升了交通運輸服務質量品質,在擴大有效投資、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推動產業轉型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保障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交通重大工程建設體量大、投資規模高、帶動作用強,是拓展投資空間,增加有效投資規模的重點領域。例如,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例,民航部分投資800多億元,帶動周邊交通等市政配套投資3000億元,再加上圍繞機場集聚的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生產要素投入,已經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巨大引擎。
二是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的“先手棋”。比如全長近2000公里的沿江高鐵規劃建設,將高效連通長江沿線主要城市,加速人才、技術、信息自由流動,打造高質量的長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助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再比如,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持續推進,有力銜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促進西部地區互聯互通和對外開放,加快產業協作和協同發展,支撐構建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良好格局。
三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催化劑”。比如,高速鐵路、民航網建設持續推動下,我國高速鐵路列車、飛機產業加快發展,基礎建設、裝備制造、信息系統等上下游產業鏈條協同推進,中國標準動車組廣泛研發應用,國產支線客機系列化發展,C919即將投入商用。再如,隨著集裝箱鐵海聯運工程的持續實施,能夠持續推進集裝箱運輸環節一體化、網絡化、標準化、信息化發展,打通現代物流運輸梗阻,提高綜合運輸效率,提升供應鏈銜接水平。
四是促進科技創新的“孵化器”。例如,2018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作為世界級跨海大橋,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大的橋梁工程,建設過程形成專利數百項,先后攻克深埋沉管等十余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形成了一大批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推動建立了我國跨海通道建設的工業化技術體系。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