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趙站在一片低洼不平的野蔓地上,頭戴一頂紅色安全帽。無遮擋的陽光直直落下,他瞇著眼睛環顧周遭。
圍擋已經立起來了,打樁機持續傳來厚重的轟鳴聲,眼前是泥土、樁機、鋼筋籠,施工堆場全面鋪開,到處是一片繁忙景象。
他手握一卷施工圖,大聲指揮現場秩序。偶爾望向野草時,在腦海中想象一所超大型智能物流中心在此處落成的模樣。
這是2012年春天的上海嘉定,盡管荒涼感依舊充斥四周,但產城融合的明確目標已經讓這片區域潛藏無限生機。彼時,京東拿下上海嘉定工業區占地面積120畝的地塊,用于建設亞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物流中心,小趙便是當時項目工程部的一員。
和部門當時的其他成員一樣,小趙此前對高度智能化、自動化的倉儲設備和作業流程沒有過多接觸,市面上最常見的也還是普通庫房。
他無法預知,自己和團隊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中國電商物流訂單量會以何種量級向上翻番,以及,自己未來還將站在多少片相似的荒地上,想象一座座現代物流園區拔地而起的蔚為壯觀。
他只知道,這座被命名為“亞洲一號”的物流園區,沒有先例,沒有參考標準,但承載著構建亞洲先進物流基礎設施的重要使命。
來不及多想。巨大的轟隆聲再次傳來時,他已經跟上同事,向這條未知的路途進發了。
01
為國外來的“龐然大物”,造一身中國盔甲
盡管早期方案也顛覆性地改了5、6個版本,可真正開始動工后,麻煩事還是像洪水一樣襲來了。
國外設備進場安裝,無法適配國內現有消防等級;地面平整度允許偏差極低,對施工工藝要求太高;月臺雨棚無法滿足高凈值商品在運輸、掃碼入庫階段的操作環境要求,諸如此類。
面對不存在參考答案的難題,只能去實地調研學習、研讀國際先進的工程設計資料、組會討論。再遇到下一個問題,再來一輪,如此周而復始。
在小趙的記憶中,那段時期的工作幾乎被大量的材料和會議淹沒。遇到難題隨時隨地組會,一起研究破題之道,一場臨時會議就能持續半天,有時凌晨5點結束會議,早上9點爬起來接著鉆研,好幾天都在連軸轉。
上海嘉定亞洲一號四期建設現場
高頻改動、交叉牽制、多方協調。小趙一邊在磨人的工作狀態里硬熬,一邊告訴自己,這些都是上海亞洲一號自身特殊性帶來的必然。
2007年開始,京東訂單飆升,貨物量同步激增,原本的倉庫容量小、效率低,只能不斷倒倉,置換到更大的倉庫。那個時期,京東每年有40%的倉庫不是在搬家,就是在搬家的路上。
但很顯然,這并非長久之計,一來費力傷財,二來租賃的傳統倉庫無法應用更先進的自動化設備,也就無法承接仍在猛增的業務需求。
韁繩很快斷裂了。2008年11月,京東迎來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爆倉。
租來的倉庫里,負責打包的倉儲人員手上纏著刀片,唰唰地割膠帶,手上有割傷、凍傷。在電暖扇旁站了一夜的快遞單打印員工,回家仍要泡上很久的熱水才能恢復雙腳知覺。忙著上架的員工,來回跑動,凌晨三點出門時會發現羽絨服早就被汗水浸透。
庫房面積不夠,訂單超過了生產能力,即便在銀豐大廈上班的京東員工下了班趕去幫忙,依然力不從心。到最后,京東甚至發布公告,建議用戶到別處去消費,不希望因為嚴重延誤的送貨時效影響消費體驗。
正是這次爆倉,讓劉強東決定在物流上加大投入。同時,還要為京東自建一個容量足夠大、訂單處理能力足夠強的智能物流倉庫。
大型綜合的自動化物流中心,不僅將直接提升庫容,更重要的在于通過集約化管理降低成本,大幅提升效率,從而幫助產業上下游合作伙伴降本增效。這對于那一時期每日訂單量都在幾何式增長的京東而言,顯然是最重要的。
在當時,造一個庫房至少要花1億到1.5億美元。
有人反復問劉強東:你確定嗎?
劉強東反復回答:確定。確定。一定要弄。
2011年項目拍板之際,京東毫不猶豫立下了“只做第一”的目標,勢要籌建一座全國乃至亞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物流園區,“亞洲一號”也因此得名。
表面上看,“只做第一”四個字聲勢烜赫,背后的潛臺詞卻是“無現成標準、無先例可循、無經驗可鑒”。
項目組成員望著一條沒人走過的路,兩眼一抹黑。只能找到國內頂級設計院達成合作,并盡可能憑借自身對商流物流的敏銳洞察,去實現別人沒有做過,甚至沒有想到或意識到的事情,拼勁全力站在行業最前沿,硬著頭皮摸索。
困難的根源在于,這座亞洲一號不是傳統倉庫,而是超越所有傳統倉儲形態的、深度服務于綜合電商業務的、基于國際先進物流設施設備“長”出來的創新型高標準倉庫。
這些超大型自動化設備又大多來自遙遠的歐洲,不僅是讓小趙和同事們望而生畏的“龐然大物”,還無法直接適配國內消防規范和設計規范,這一點,常常讓難題像連鎖反應一樣爆發。
消防標準對不上,就得找消防專家開研討會。
大家圍坐在一起,埋頭盯著圖紙,尋找一個既能滿足設備布局、工藝要求,又能滿足疏散距離的平衡點:是挪設備,還是調整道路開口?每一次試探都會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至少出具幾十份不同的方案,才能摸到一個可行的交匯點。
亞洲一號內部一瞥
忙著克服外來設備的“水土不服”之外,亞洲一號還面臨著訂單量不斷翻番帶來的不確定性。
起初,項目設計組對每日訂單量的預估只有幾萬,結果碰上國內電商提速,京東業務日益膨脹,昨天才大膽預測的日均訂單處理荷載,今天就能被超越。
訂單的大幅增長,會直接牽動設備的處理能力、裝卸貨位數量、施工線運行速度、分揀設備周轉率等一系列變更,這些變更又會對現場建造工作產生新的干擾。
正是這些天然bug的接踵而至,造成了小趙和同事的焦頭爛額:測試圖紙幾乎一天一改,反復推敲,持續優化,仿佛永遠沒有定數。
上海嘉定亞洲一號內部
只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小趙印象最深的一關,是這些自動化設備對地坪要求極高,誤差但凡超過1毫米就會觸發警報,停止運轉。開工又逢雨季,連綿的雨水對地坪施工質量控制造成很大影響,幾乎是難上加難。
“當時國內設備最高的平整度是在1/600左右,但亞洲一號的設備要求達到1/2500,遠超過國內常規施工能力的4倍。”小趙和同事沒轍,也不理解,為什么必須是1/2500,能不能稍微協調?
他們一點點往下扒,這才發現問題的核心在于滿足軌道精度。搞清楚背后的原因,他們又找到工藝部探討,最終在滿足精度要求的條件下,雙方都往中間湊一湊,以1/1000的平整度達成了質量目標。
就這樣,一路坎坷著走到2014年6月。在沒有外部經驗可以借鑒的前提下,前后耗時4年,歷經幾百項優化實施的上海亞洲一號,真的落成了。
上海嘉定亞洲一號一期俯瞰圖
建成那天,小趙置身倉儲高度達到24米,建筑面積近10萬平方米的亞洲一號內部,望著滿眼的貨架、機器托盤、托運車、高低錯落的傳送軌道,目光跟隨飛速穿梭的快件,整齊秩序且高效運轉的貨流與車流游走,感受著每小時1.6萬件的自動化分揀處理能力,震撼又驕傲。
從一片荒地,到無數張廢棄又重改的圖紙,再到當時中國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物流中心,小趙和同事們不光是摸著石頭過了河,他們所在的亞洲一號工程部也渡過了一段關鍵的成長期。
從這時起,只做第一、引領行業、攻堅克難、追求卓越、客戶為先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亞洲一號工程部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這個初出茅廬的工程部,從此也逐漸發展壯大,隨后有了新的名字:京東產發。
02
讓亞洲一號的覆蓋速度,再快一點
2023年6月14日凌晨2點05分,一箱從蘇州蟹塘現捕現撈的“六月黃”從昆山亞洲一號下線。如果從2014年上海亞洲一號發出的第一件包裹算起,那便是各個亞洲一號累計送出的第100億件智能包裹。
不到10年,100億件。這一數字背后,來自亞洲一號能力在全國范圍的覆蓋,更基于京東產發資產管理能力的一次關鍵跳躍。
自上海亞洲一號投入運營,京東產發的步子逐漸加快。他們從華東出發,去華北、上東北,往華中、跑西南……再后來,40多座亞洲一號在全國各個城市接連拔地而起。
不過,這些亞洲一號并不是1比1的簡單復制。
盡管都頂著同一個名號,但每個地區的需求側重、客單量、自動化設備種類畢竟有所差別。無論變化多么細碎,項目組依然需要對著一個個細節耐心啃下來,一磚一瓦地搭建出一座座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的“大家伙”。
亞洲一號園區
然而,京東業務規模還在不停生長,要求每座亞洲一號的建造步伐必須提速,必須跟上京東業務的發展速度。
這意味著,不是每座園區都能從頭捋一遍了,京東產發得學會隨時拿出適用性與通用性足夠高的方法論,必要時高效出招,為不同項目快速打底。
實際上,從建造第一座亞洲一號起,京東產發便有意結合理論與實踐經驗,醞釀出體系化的、能為項目人員提供統一明確技術支持的設計標準,并在2014年形成第一版技術標準手冊。
到2017年,歷經多座亞洲一號的建造,京東產發手里積累了更多糧草。于是,大家找到設計院、標準院等外援組成編委會,再次修訂完善手冊。
為打磨出一套既滿足國家及地方現行規范,又具備通用性的新版設計標準,編委會集中猛攻多日,夜以繼日地摳細節、找對照、立標準,一個細節就能討論一整天。
“當我們手里積累的方案足夠多、設計標準足夠全面的時候,無論面對什么項目難點,都可以像拉抽屜一樣,隨時抽出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案。”小趙表示,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亞洲一號內景,自動化立體倉庫
最后,每個區域可以歸為哪些類型、分別承擔什么功能,這里使用哪種工藝,那里的機電怎么配合……幾乎所有能提高設計質量和設計效率、優化建設成本的具體落地經驗,都在2018年形成的那份長達228頁的《京東智能產業園設計標準》中盡數總結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詳實的設計標準中,還包括基于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的結構構造圖集、給水排水集、冷庫專項圖集、分布式光伏構造圖集等多個專業分冊,其中的大量產品專利與標準設定,至今在行業內仍具備極強的前瞻性與引領意義。
也正是在這份設計標準的指引下,東莞、青島、重慶、鄭州、烏魯木齊……此后落腳全國多個城市的亞洲一號,均實現了高速建造,在全國利落搭建起一張智能物流的核心骨干樞紐網絡,為京東半日達和次日達服務提供全面的供應基礎設施支撐。
從這時起,工程能力完成首次歷練的京東產發,也開啟了全能力建設的多輪磨煉,以此迎接一次又一次“從量變向質變”的跨越。
03
混凝土泵車開出去了,鋪子做大了
從合肥市區驅車約40分鐘,可以到達一座建筑面積4.8萬平方米,與7個足球場相當的汽車零件配送中心,位于京東產發的合肥長豐園區中。
走進庫房,四處搬運貨物、主動避障的自動導航承載車最先映入眼簾,接著是不知疲倦的自動貼標簽機器,看起來好像永遠不會停止作業。自然采光與通風設計恰到好處,配合LED照明內部布置的動作感應系統,人來即開,人走即關,最小單位的能源消耗也能避免。
這是寶馬在中國第一個符合LEED(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認證級標準的售后零件“綠色庫房”,也是京東產發與寶馬的第一個定制合作項目成果。
寶馬合肥零件配送中心
2018年,擁有更多項目建造經驗、提煉出體系化設計標準之后,京東產發開始獨立運營并啟動商業化轉型,一邊繼續深耕物流產業園區建設,一邊為全行業伙伴提供高標準、定制化服務。
其中,為寶馬建造的三座零件配送中心,可以說是京東產發展示外部服務能力的最優秀范本。
對于“每1塊錢新車消費,就會帶來0.65元售后服務消費”的汽車產業而言,汽車保有量的逐年增長,本就對售后零配件物流配送中心的庫存管理能力、需求響應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疊加寶馬必須遵循的德國標準,建造過程總是少不了大大小小的麻煩。
尤其2020年初,雙方的第一個合作項目方才啟動,就被疫情澆了一盆冷水。直到兩個月后重新開工,工期緊,任務重,任何一個修建需求變化都顯得更為迫切和緊湊。
所幸,經過數個亞洲一號洗禮的京東產發,總能快速響應需求變化。用小趙的話來說,“一個改造,必須在一天之內給出完整解決方案,對我們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
單層庫12個月、雙層庫18個月的建設周期,平日里就已經稱得上行業領先速度。結果,即便身處不可抗力時常侵擾的時期,京東產發也不露怯,仍然在一年內為寶馬合肥零件配送中心量身打造出完整的單層庫房與貨架系統,為其提供高效便捷的倉儲物流功能,實現按時交付。
旗開得勝后,與寶馬的合作就以“一年一個項目”的頻率鋪開了。步伐扎實,擲地有聲。
安徽、河北、四川……隨著寶馬與京東產發的共同印記在更廣闊的地域顯現,京東產發也成為寶馬在中國最大的合作商之一,雙方的合作項目面積業已超過22.2萬平方米。
寶馬合肥零件配送中心俯瞰圖
某全球知名的制造業客戶,曾站在京東產發建造的一座智能物流基礎設施前,用Amazing(令人驚嘆)、China Speed(中國速度)、JD Speed(京東速度)、Outstanding Work(杰出的作品)來表達他的感受與震撼。
與此同時,自出生那一天起就服務綜合電商的京東產發,還悄無聲息地長出了為不同行業客戶提供高標準定制化服務的能力。
“電商貨物品類畢竟太多了,”在小趙看來,電商倉儲經驗本身就是綜合品類的存儲和貨物管理經驗,這也是京東產發的一個天然優勢,“比如服務良品鋪子,對應的就是電商里食品類別的能力;比如服務醫藥客戶,我們只要把服務京東健康的那一部分能力拿出來就行。”
于是,“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的尖子生戲碼上演了。從比亞迪、福耀、創維光伏等制造企業,到宜家、羅森博格、良品鋪子、蜜雪冰城、永輝超市、三只松鼠等新零售消費品企業,京東產發在滿足不同領域、不同類型客戶對倉儲設施的多樣化需求方面堪稱得心應手。
從數據上看,這一部分業務的規模增長勢頭甚至超越了老本行。截至2022年底,京東產發外部客戶收入占比已經超過51.5%。
如今,時間再撥到2023,時值京東創立20周年,亞洲一號投入運營也有10年。
站在這一節點,可以更清晰地回望,在京東商業體量指數級增長的帶動下,京東產發不光從0到1地誕生,還將一輛輛混凝土泵車開出去了,鋪子越做越大。
就像滾雪球,正面效應總會一觸即發。面向下一個10年、20年,在京東“35711”目標的推動下,無論是京東、京東產發,還是智能新基建行業,都將釋放更大的供應鏈基礎設施與技術價值效能,把步子邁得更穩,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04
從無到有,到標準化,再到無窮
產業變革中,分工更細,鏈條更長,工業體系規模一再膨脹,意味著“效率”要擺在桌面最顯眼的位置上。
無論是寶馬、順豐、蜜雪冰城,還是順德的電器、景德鎮的陶瓷、陽澄湖的大閘蟹,所有企業商家都逐漸意識到他們的反應必須再快一點,最好快馬加鞭地把商品送到消費者和供應商面前。
然而,要完成這樣的升級,不僅得抓后端物流配送能力,還要盡可能提升前端的倉儲管理效率、響應需求的敏捷性。
從這一視角回溯,不難發現,京東產發的行業洞察、意識萌芽與實際行動,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了。
最初,以超大型物流園區為起點,再往上游走,深入供應鏈樞紐場景,幫助企業優化在生產、倉儲、流通環節的數智化水平,打通任督二脈,鍛造出既有基礎設施,又懂數字技術的剛性。
隨后,繼續修煉服務個性需求的柔性,系統沉淀出一套從選址、規劃、設計、開發建設、招商租賃、物業服務到資本運作的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做好服務產業發展的載體。
循著這樣的底層思路,京東產發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標準化,從標準化到無窮”的發展路徑:上海嘉定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設計標準手冊,再迎接外部客戶快速增長。
截至2022年底,京東產發開發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園區已有236個,包括219個物流園區、13個產業園區及4個互聯網數據中心,同時還在將觸角往海外延伸,在海外4個國家擁有25個基礎設施項目。
曾經“小而精悍的亞洲一號工程隊”班底,也迅速長成了總建筑面積規模亞洲第三大,中國第二大的綜合資產管理與產業發展服務商,過去三年總建筑面積年復合增長率超40%,位列亞洲及中國第一。
伴隨著京東產發的不斷發展,陪同第一座亞洲一號并肩成長至今的“小趙”,也成了行業里資深的“趙工”。直到如今,趙工和同事們依然會戴上紅色安全帽,踏進一片片相似的荒地,在腦海中想象一座又一座新建筑在此落成的圖畫。
對于趙工而言,每次看到郊區荒涼感與現代工業恢宏氣勢的鮮明對比,永遠讓他興奮震撼,永遠對下一個亞洲一號抱有期待。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