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綜合物流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縣域,快遞何以制造

  郵政快遞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作為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一種行政區劃型經濟,縣域經濟需要健康的郵政快遞業助力其融入全域循環,參與產業分工,實現高質量發展。縣域經濟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外延,區域協調發展的差距在縣域,關鍵也在縣域,潛力更在縣域。因此,郵政快遞業的健康發展更關系到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

  以江西省上饒市為例,地處贛浙閩三省交界處,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縣(區),上饒市的玉山縣、廣豐區在“返鄉經濟”加持下,形成了以生產銷售雨衣、雨鞋套為主的雨具產業。10余年來,雨具產業在地域相連、往來密切的一縣一區里,走過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的發展歷程,縣域集聚、互為配套、供應鏈完備、面向全國、探索國際的發展特色初見雛形,助力縣域經濟實現“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的“三起來”目標。

  回顧過去,玉山縣、廣豐區的雨具產業能夠成規模地發展得益于快遞。著眼當下,快遞與雨具產業互為“瓶頸”,如何構筑起雨具制造、電商運營、快遞服務之間良好的生態體系,是一道亟須解決的難題。


  制造,讓縣域快遞站穩腳跟

  “降雨量決定業務量,降雨范圍決定業務范圍”,上饒市廣豐區達韻速遞負責人王作樹說,點開氣象部門公眾號,查看全國降雨量預報是他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畢竟要根據全國降雨情況配備人員組織一天的生產作業,“別看平時每天1萬件不到,但一旦爆單,就會來好幾倍的業務量,2月時1天的雨具快件就有7萬多件。”

  勞動決定人的思維方式,也影響人的行為習慣。對于玉山縣、廣豐區等地的快遞從業者而言,雨具產品賣得好壞要“靠天吃飯”,對天氣的關注已然是大家共同的生產生活習慣。

  據統計,2023年1—7月廣豐區因雨具產品而產生的快件量累計達334.96萬件,占該區快遞業務量的36.26%;在玉山縣則累計達260.38萬件,占該縣快遞業務量的25.99%。

  “今年這類快件主要流向的省份,降雨量比往年偏少,而且在時間上降雨相對集中來得急去得快,所以雨具產品總的寄件量比往年減少了不少。”王作樹的另一個身份,是以銷售雨鞋套為主的江西豐儂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他店鋪的訂單量曾長時間排在平臺同類產品第三的位置。

  雨天不愁賣,晴天沒人買。降雨會影響快遞業務量逐日逐月的變化,并不至于引起快遞從業者的焦慮。相反,因雨具生產企業的集群,玉山縣、廣豐區等地快遞企業的生存狀況好于周邊其他的縣市區。周邊其他縣市區快遞從業者羨慕的目光從未離開。

  “每天5萬件發件量缺口,哪里找得到電商替代啊?”邱元森是上饒市信州區一家快遞企業市場部主管,7月甚是發愁,原因是其公司最大的電商客戶被其他地區以招商的形式“挖”走了。在邱元森看來,引進外來電商到本地“建倉”,需要給予其他地區不具備的優惠條件,這種優惠條件電商企業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對比,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但本地制造的產品則不同,流通的成本優勢在本地,哪怕單件發件費用貴0.2元,都不會輕易離開。

  “只是把電商引進來還不行。我們將按照‘一鄉一品’的產業布局,成體系地承接電商產品生產線,把快遞電商發展與鄉村振興緊密地結合起來。”上饒市橫峰縣政協副主席周小群在上饒市政協關于開展全市物流降成本情況調研座談會上,曾如此介紹橫峰縣快遞電商發展思路。

  一個面積不到7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不足23萬的縣城,一句“小小橫峰縣,兩家豆腐店”道盡了它的小。而如今,橫峰縣以圓通、中通、韻達、申通等快遞品牌總部的區域性快件轉運中心落戶為營商條件,招引電商投資“建倉”的同時,系統地引進了食品、服飾等產業鏈,在5年內從年快遞業務量剛過百萬件增長到近3000萬件,并保持年增速均在50%以上,華麗變身為快遞大縣。高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橫峰縣對快遞發展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清晰認識。

  快遞,縣域制造做大的秘訣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制造強則經濟強。

  廣豐區、玉山縣等地雨具產業,是橡膠和塑料產業的二級類目,是制造業三級以下類目,生產所使用的塑料顆粒和面料薄膜歸屬于原材料工業下設的石油化學工業,生產需要用到的機械設備主要有注塑機、高頻機、電腦平車、打扣機等,而其生產的雨衣、雨鞋套產品則是直接面向消費者。因此,雨具產業可以形容為是“工業品的消費者,消費品的生產者”。

  雨具生產落戶并興起于廣豐區、玉山縣,緣于沿海發達地區“騰籠換鳥”之機,必然中帶著偶然。

  2010年,在南昌市夜市擺攤的呂云肖,意外發現便于收納的一次性雨鞋套在旅游景區需求量極大,但供應廠家極少,經常一雙難求。經過系統了解,呂云肖帶著身上僅有的3萬元,回到廣豐區泉波鎮洪壇村在民房內創辦了簡易的雨鞋套加工廠,而后又在臨近的廣豐區五都鎮和廣豐區(彼時為廣豐縣,2015年改區)縣城創辦了分廠。

  “剛開始產能跟不上,我最多的時候在廣豐縣城和周邊鄉鎮開了近10家分廠,有500多人在我這里就業。”然而不久后呂云肖發現,盲目擴大產能,忽視了外部競爭和季節變化等因素,在訂單斷崖式下降面前束手無策。

  在王作樹等快遞從業者的引薦下,返鄉創業的電商找到了呂云肖,并很快搬空了呂云肖的庫存雨鞋套。而王作樹也借此成立了自己的電商公司,并迅速成了呂云肖的“大客戶”。

  2014年底,在廣豐縣人民政府與上饒市郵政管理局合力推動下,廣豐電子商務生態產業園正式投入運營。“三年免租、一年減半、長期優惠”的場地租賃政策,讓廣豐電子商務生態產業園在短時間內優先完成了轄區內郵政快遞企業的集聚。隨后,廣豐電子商務生態產業園以“場地和快遞資費雙重優惠”的優勢先后吸納了105家電商企業入駐。

  “創業要講時機。我辦雨鞋套廠,剛好是在沿海地區大廠轉型的檔口,有需求沒供應。我做到一定規模時,好多地方開始辦這樣的廠,有庫存有滯銷,我又借在電商園和快遞的‘風’從線下飛到線上。”呂云肖第一時間享受到了廣豐電子商務生態產業園帶來的紅利,以低人工、低場地、低快遞資費換取成本優勢,很快在電商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2018年,彼時帶著3萬元全部家資“押寶”雨鞋套的呂云肖,拿出3000多萬元在廣豐電子商務生態產業園內購置了36畝地,新建了自有產業園,并大量采購了機械設備將生產線升級為現代化。

  與廣豐以生產雨鞋套為主不同的是,玉山以生產雨衣為主,雨鞋套為輔。

  “我們最開始也從呂云肖那里拿貨。后來發現從別人那里拿貨再到網上買,一個訂單賺不了兩塊錢,我們就自己辦廠。”據玉山縣嘉力豐戶外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平介紹,目前玉山縣有雨具產品加工廠100多家,散落在玉山縣必姆鎮、下塘鄉、文成街道等大大小小的鄉鎮里,吸納了近6000人就業,通過產業扶貧等方式有效助力玉山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玉山縣輝煌防雨制品有限公司的簡介,明確注明了自身除了有玉山縣高新區總廠外,在玉山縣文成街道,南山鄉王坊村、師扶、港口(淤)村,懷玉山鄉均設置了參與扶貧的基地(分廠),公司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這與張平的話形成了有效印證。

  “雨具產業在廣豐、玉山從零開始,到現在也就10多年,目前年產值保守估計有5億多元,總的從業人員應該有上萬人。”呂云肖相信自己的判斷,畢竟這個結論是在走訪的基礎上得出的。

  “先電商,后辦廠,靠快遞物流走全國”,這是雨具產業在廣豐區、玉山縣的發展模式。以呂云肖創辦的“利雨”牌雨鞋套為例,產地在廣豐區,銷售不僅日常通過快遞通達全國,而且通過整車物流大批量供貨給全國各地的電商。

  價格,橫亙在兩者間的壁壘

  談及本地快遞滲透率,張平認為玉山縣的雨衣有30%是從本地寄遞出去的,呂云肖判斷雨鞋套在廣豐區產生快遞的量不足總量的20%。滲透率不高,究其原因,張平和呂云肖都認為本地快遞資費“有點貴”。

  “我們這里快遞費沒有優勢。走大宗物流出去,客戶再通過當地快遞寄給消費者,反而比我們這里直接寄出去更優惠!”呂云廣是上饒市卓成戶外用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其公司下設6個加工廠,吸納近600人就業,一年有2000萬件左右的雨衣產能,然而其中從本地發出的快件一年不足100個。

  呂云廣的說法是上饒市申東運輸代理有限公司經理俞真鋒“開發客戶”過程中碰壁的原因。俞真鋒發現廣豐區茂華紡織廠每月生產的700多萬雙襪子通過一輛9.6米的廂式貨車運往鄰近省份,單月的運費是1.5萬元,分攤到每雙襪子上的運輸成本是0.002元。即使加上搬運、倉儲、分揀、包裝等各項費用,單雙襪子多出的異地發件成本也不超過0.1元,而地區間快遞資費最低價的差額在部分時候相差0.3元到0.5元。

  “一天發5000件快件的電商算不上大電商,但到異地發件,這樣的電商每天可以省1000元。這種情況在家居紡織類產品領域體現得特別明顯,都是重量輕、體積小、體量大的優質貨源。”俞真鋒補充道,“茂華紡織原先一直給電商和外貿企業供貨,現在也直播賣貨,每天產生的快件有五六千件。電商企業找到我想在本地發件,但我們之間的報價差了0.3元,他們還是決定放到外地發。這樣的情況在廣豐不止茂華紡織一家。”

  雨具產品與家居紡織件類似,在快遞從業者眼中是輕小件,從重量、外形、體量等維度看都屬于“優質產品”。因此,家居紡織類快件的問題同樣存在于雨具產品領域。

  為什么不用“外地價”留住“本地件”?因為本地拿不出外地價。

  首先,平臺快遞企業給各地加盟企業的結算單價存在區域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

  “按理說,把貨運到外地去,中間多了一道運輸、接駁成本,發件價格應該是本地低于外地,那么為什么倒了過來?”面對這樣的疑問,玉山縣某快遞企業財務主管葉武岳解釋道,本地貨物從外地寄出實際成本是高于本地直接寄出的,但電商企業并不在意實際成本,而是會進行區域對比,別人低了你就是高。至于別人為什么能更低,與平臺快遞企業結算價是縣域加盟企業最大的成本構成,也是最大成本變數。“別人單件收1.7元,賺0.1元;你單價收2元,一件還要虧0.1元。這就是差別。”

  其次,在加盟體制下還涉及成本核算問題。

  一個快件從張貼面單到投遞至收件人手上要經歷收寄、中轉、投遞3個基本環節,這3個基本環節的合計成本構成了一個快件的寄遞總成本。在加盟體制下,3個基本環節的成本分別由收寄端加盟企業、平臺快遞企業、投遞端加盟企業承擔。

  以某通快遞為例,媒體報道其2022年單件干線運輸成本降至0.51元,單件操作成本降至0.31元,合計中轉成本是0.82元。假定收寄端加盟企業因人工、場地、支線運輸而分攤到每件快件上的成本是0.1元,派件端加盟企業每件的投遞成本需0.8元,那么單件快件的寄遞總成本保守估計在1.72元。但廣豐區、玉山縣等地快遞企業、電商企業、生產企業普遍反映,能把“外地貨”虹吸過去的區域,單件快件價格下行趨勢并沒有止步于1.72元。

  “即使按照1.72元的平均成本價,本地企業差不多還要貼本攬件。既然不掙錢,那么你們快遞為什么要收,而且搶著收?”對此,快遞從業者也很無奈,在平臺快遞企業市占比、單日快件攬收量等業務指標考核下,有量要有價,有價就有量,沒量要“被罰”,“貼本能少罰,少罰當作賺”。

  因此,平臺快遞企業有必要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立足全網,規范價格體系,以快件總寄遞成本確定單件快件價格,引導加盟企業進行合理競爭。

  “我們客戶想在本地建倉發件,哪怕比他們那里單件貴0.1元,都愿意接受。可你本地快遞企業拿不出這樣的價格來。”呂云肖希望留住并吸引電商客戶在玉山、廣豐發展,雨具產業在全國有多個產業帶,雖然在通用塑料材質選擇上有所側重,但生產的產品都是類似的,市場競爭不僅是產品競爭,也是企業發展能力、周邊配套的綜合性競爭。

  “我們在全國雨具產業帶都有拿貨點和倉庫,哪里有成本優勢、配套優勢就多進哪的貨。”胡偉是東吳服飾在玉山縣的倉庫主管。東吳服飾的電商運營團隊在南京市,其玉山縣倉庫設置在玉山縣輝華防雨制品有限公司生產場地的負一層。胡偉認為,電商倉庫設置在制造廠家附近,雖有成本優勢,但這種優勢省下的利潤空間經不起地區間價格差的“折騰”。

  發展,找到最大公約數

  《“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明確的現代物流發展重點方向之一是,“提高物流網絡對經濟要素高效流動的支持能力,引導產業集群發展和經濟合理布局,推動跨區域資源整合、產業鏈聯動和價值協同創造”。

  從廣豐區、玉山縣等地雨具產業走訪情況看,快遞資費區域間價格差,不能促進經濟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并提高經濟要素配置效率,只是影響了貨物最終以哪個地區、誰的名義成為快件,以及快件業務量歸屬于哪個快遞品牌。

  要特別指出的是,必要的差異是發展和服務水平的體現,并不會引起經濟要素長時間地無序流動。在廣豐區,雨具生產企業、服裝廠商都曾在“小商品之都”增設“辦事處”,但都在嘗試個把月后回到故地。原因是兩地快遞資費相差0.2元,雨具生產企業、服裝廠商在日均快件體量不足萬件的條件下,異地發件而產生的物流、場地、人工成本平均下來高于0.2元。

  在走訪中,雨具生產企業及其在“外”的電商企業都多次表達“哪兒產貨,哪兒發件”的訴求,目的是減少中轉環節,及時跟進市場變化以便靈活組織生產。而所在地快遞企業的回答則耐人尋味:“件我真的想要,但價我是真給不了。”

  而這種矛盾并不會獲得理解。在地方政府召開的有關降成本的會議上,電商企業多次反映快遞價格高,甚至有觀點認為本地快遞價格高破壞了本地營商環境,阻礙了本地發展。

  “電商平臺上推廣費幾萬、幾十萬,大家都不覺得貴。拿貨價格生產企業上漲1元,大家也能理解,畢竟原材料上漲嘛。但快遞要上漲0.2元,就不得了。單家上漲件量馬上就被切掉。大家一起漲,只要比最低的地方貴,別人就會認為這是本地快遞業搞價格壟斷。”有快遞企業拿出與電商企業的聊天記錄,解釋道,“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快遞價格在區域間具有可比性,低還可以更低。”

  基于這種可比性及其影響,筆者認為快遞是具有公共屬性的市場化服務,這種具有公共屬性的服務在市場缺陷作用下會影響到縣域的營商環境。第一個公約數在行業內部,應該規范快遞企業價格體系,找到最大公約數,讓快遞資費在縣域間有差異無差距,既避免經濟要素重復、無序、低效流動,又推動縣域快遞服務融入上下游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然,這種區域間的快遞價差源于快遞網絡間白熱化的競爭。平臺快遞企業通過業務指標劃定、按日考核、實時罰款等手段主導市場競爭,縣域加盟企業間則“短兵相接”。

  “完不成任務指標,(快遞)總部一周1萬元地罰,我索性把價格放到最低,去市場搶貨,最后一算,每周虧的加上被罰的錢才8000元,這樣算我每周反而‘掙’了2000元。”快遞企業負責人拿出的賬單詳情,清晰注明其在一周內因“業務指標未達成按周預收(月度考核,多退少補)”被罰12000元。這也就是他要以低于平臺快遞企業結算價0.1元的價格去攬收的原因,“如果把場地、人工、運輸的成本分攤算進去,虧的不止0.1元”。

  筆者認為,競爭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是進行何種競爭。從快遞市場上講,在服務質量、全程時效、干線降本、網路延伸、末端履約等方面以優質優價“取勝”,競爭越充分,行業越能高質量發展。但如果在服務同質化的前提下,以價取量、不計成本、轉移矛盾等方式進行競爭,打疼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這種競爭是郵政快遞業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而非推進器,最終會傷害到制造業等縣域實體經濟。

  第二個公約數,則存在于快遞與上下游產業間。

  為獲得業務,穩住“客戶”,創造利潤,玉山縣加盟制的快遞企業將云倉代發列為“核心技能”,根據電商客戶的商品特點,將快遞服務嵌入上游產業的“流水線”。暖水袋作為冬天才普遍使用的產品,長時間倉儲的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較高,對此玉山縣通達商務服務有限公司向電商企業提出并贏得合作的方案是:自有廠房低價租賃,云倉代發適當提高快遞資費。玉山縣申通快遞有限公司則是“單設云倉,成為北上、西進電商企業全國布局布點的倉庫”。

  在廣豐區,云倉剛好在9月初應聲而出。“產業聯合才能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俞真鋒與呂云肖細數了全國雨具產品生產地分布后,認為雨具產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而且競爭已經不是在一廠一企之間進行,而是一地一帶之間比拼,有良好的上下游產業生態才能“保件量、保企業、保產業”。為此,俞真鋒、呂云肖、呂云廣等人整合了快遞、電商、制造等各方力量,以云倉為起點,握指成拳,構筑起“寄遞+銷售+制造”的生態圈。

  筆者認為,包括快遞在內的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愈加凸顯。縣域是國民經濟社會的基本單元和底部基礎,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快遞等物流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融入縣域、服務縣域,在縣域產業間尤其是制造業間發揮好基礎性、戰略性的作用,畫大同心圓,找到公約數,搭建起互通互融互建互享的發展生態圈以實現合作共贏。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快遞,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