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便宜的東西能吃嗎?”每一個初入好特賣的人,都會感到困惑,畢竟“便宜沒好貨”是全國統一的祖訓。在店內轉一圈后,大家又陸續松口了:“臨期又不是過期了,我吃快一點就行,快一點就行……”有網友給這種消費觀的轉變找到了高級的解釋:“我在逃離消費陷阱。”好特賣依托這種情緒生存:6.5元一盒隅田川咖啡液、9.3元一盒茶里茶包、1.2元一包elis衛生巾、7.7元一片歐萊雅面膜……店內商品的價格多為原價的3-6折,比crush還讓人心動。好特賣成立于2020年,主售臨期食品、日用快消品尾貨。基于疫情期間快消品商家急于緩解庫存壓力的需求,以及消費降級的蔓延,好特賣發展迅猛在意料之中——目前已在全國擁有916家門店,正在沖擊“千店俱樂部”,被媒體稱為“中國折扣零售巨頭”。
但靠薄利的折扣零售,也能把生意做大到出海,則在意料之外。據好特賣的官宣,其已在日本大阪設立分公司,將于2025年春季以西日本為起點進軍此市場。另據虎嗅報道,好特賣還將在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拓展業務。只是,這聽起來是一個沖動的決定。好特賣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彼時培養出來的供應模式、銷售手段等是否適用于現在的中國市場,尚無定論,何況是臨期商品準入規則、食品安全標準存在巨大差異的日本市場。如今企業都高喊“不出海就出局”,但這句話并不是萬能鑰匙。
01
“比拼多多更便宜”
比拼多多更低,是好特賣的定價標準。“線上購物出現后,低價零售渠道已不是未來發展方向,再怎么也做不過拼多多。”不過凡事總有對策,據好特賣聯合創始人張寧的表述,其將零售價格壓到了批發價以下,這讓拼多多毫無辦法——再卷也不能做虧本買賣。因此,好特賣約有80%-90%的商品價格低于拼多多。雖然都走低價策略,但好特賣與拼多多的商品屬性不同。
拼多多本質上屬于“硬折扣渠道”,即通過優化供應鏈、以規模換成本等方式實現低價,山姆、Costco、奧特樂也是硬折扣渠道。好特賣則是典型的“軟折扣渠道”,即售賣臨期或有微瑕疵的商品。供應商對兩種渠道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要賺錢”,后者僅要求“在過期前把商品賣掉”,好特賣因此有更大的降價空間。
再怎么降價,也還是有得賺。據江蘇某臨期食品店的老板孫艷的表述,大品牌的臨期食品的進貨價一般是正價的40%,在市場上的起售價則是正價的60%,中間能賺20個百分點,“非知名品牌的臨期商品,中間的利潤甚至可以去到40%”。在此基礎上,好特賣還會通過改良商品包裝、提高周轉效率來壓縮成本,比如推動生產商將圓柱體的飲料瓶改成長方體的,達到每次能搬運更多瓶的目的;將食品拆開成獨立小包裝來售賣,因為散稱零食的毛利率能接近20%;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設立倉庫,保證商品周轉天數在21天內。不過,風口是人人可見的,折扣零售的賽道上不只有好特賣。
據《財新周刊》的報道,截至2023年10月,國內光是零食品類的折扣門店就有2.2萬家,市場規模比三年前增長超10倍。在一二線城市人流密集的居住區,短短兩公里內甚至有3家折扣店。大眾熟悉的軟折扣品牌,有如老婆大人、糖巢、好想來、趙一鳴等,規模均在千店上下,且仍在擴張。2023年,零食很忙與趙一鳴宣布戰略合并,并戰略投資恰貨鋪子數千萬元,抱團攻占市場。零食折扣品牌愛零食、恐龍和泰迪,以及零食艙、零食么么亦在同年分別展開合并行為。折扣零售賽道競爭加劇之余,這個產業之于市場的重要性,也正隨著疫情后品牌庫存壓力的下降而下降。
2023年下半年,品牌方輸送給軟折扣渠道的產品量整體減少。一位長期與好特賣對接的國際日化品牌員工甚至直言,如今只給這類渠道供應的都是動銷差的產品。同時,品牌方更傾向將臨期尾貨放到電商平臺處理,因為線上“工廠直銷”的標簽,比線下的“臨期打折”標簽,聽起來更能安撫消費者。
這導致在同一時期,零售加盟店陸續出現虧損情況,或回本周期被嚴重拉長,好特賣的亦不可避免地陷入業績增速放緩的局面。界面新聞報道顯示,2019-2021年間,好特賣的總銷售額(GMV)分別為5000萬元、10億元、100億元。2024年7月,其在媒體口徑下的數據僅為“年度GMV超過50億元”。好特賣母公司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在2019-2021年間經歷了5輪融資,2021年后便無融資。折扣零售產業在供需關系的變化下,也發生了微妙的身份轉變。最近便有網友在社交平臺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零食打折店里多了很多來進貨的商家?”淪為大型超商或網店的“倉庫”,顯然不是好特賣想看到的。
02
堂吉訶德們都試過了
只是,日本市場不好闖。日本傳統超商也式微,全國超商門店數在2022年、2023年首度陷入連年萎縮,但致因與我國恰相反。我國傳統超商受是電商、新零售、折扣店等新商業形態沖擊而走向下坡的,此類商業形態的特點是壓低成本讓利給價格。日本傳統超商則是受通脹,以及高人力成本導致的缺工現象影響。簡言之,日本傳統超商式微不代表好特賣有入局空間,實體零售高昂的經營成本反而會打亂好特賣的底價策略。
折扣零售產業,特別是“軟折扣產業”,品牌附加值是較低的,競爭力全壓在價格上。倘若低價優勢被消磨,便會傷及品牌元氣。
從另一角度看,如果折扣零售還有發展前景,日本商家怎么會把市場拱手讓給海外商家?實際上,日本折扣零售產業曾經歷繁榮。1991年起,伴隨日本進入低速增長時期,泡沫經濟的破滅催生“低消費欲心態”,以采購規模攤平成本的折扣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衍生出百元店、綜合型折扣店、倉儲式折扣店、二手商品店、垂類商品折扣店等細分模式,大創百貨、唐吉訶德、Seria、良品計劃等大家熟悉的折扣品牌,亦誕生于那個時期前后。
第一批折扣零售品牌均取得不錯的成績,比如良品計劃在1990-2000年的收益率為48%。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折扣店定位也是各大品牌的臨期品、尾貨集中販賣地,自研產品微乎其微,與現在的好特賣相似,比如MUJI截至2022年的研發開支僅占總成本的0.21%。但這兩年,日本折扣店均在擺脫對臨期品和尾貨的依賴。財報顯示,2024財年,堂吉訶德的自由品牌產品貢獻了19.3%的銷售額,公司還在計劃進行供應鏈改革,逐步用自有品牌和知名品牌取代白牌。另有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大創百貨已有90%是自營品牌。日本折扣店轉型的原因亦與好特賣當下的困境一致——供應鏈不穩定。
2024年10月,好特賣聯合創始人張寧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沒有創立自有品牌的計劃。意味著,這條已經被“堂吉訶德們”驗證過成功率的道路,好特賣依舊認為自己能闖贏。關于“如何打出差異化優勢”,好特賣曾在官宣出海日本后提出一套計劃:通過自主研發的SKU管理系統,精確控制商品的銷售期限,確保顧客總能以最佳價格購買到商品。好特賣高層對此頗有信心,表示“SKU管理系統將為日本零售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智能化浪潮”。但這似乎治標不治本,好特賣的創新管理系統主要是改善消費體驗,而連本土商家都頭疼的供應鏈、人力成本、倉儲成本等問題,暫未深度觸及,亦無法成為其進軍日本的“底氣”。
03
出海不是出路
好特賣的路,其實比“堂吉訶德們”還難走。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一個段子:“如果你在日本買到過期食品,那你有可能下輩子都不用工作了。”食品安全在日本是一個更為嚴肅的命題,對販賣過期或變質食品行為的懲罰力度甚大。在此社會氛圍下,日本消費者對食品期限也頗為敏感。日本食品包裝上印有兩種日期,賞味期和保質期。賞味期即“建議在此時間內吃,味道會更好”,保質期即“變質的分界線”。
即使過了賞味期的食品依舊能吃,也會被消費者嫌棄。一個日本非營利組織曾在2020年針對1000位17-19歲年輕人展開社會調查,其中在“是否會拒絕吃超過賞味期限的食物”一項中,有接近34%的受訪者表示會抗拒,另有近52%的受訪者保持中立。對食品期限的嚴苛要求,導致日本消費者每年會扔掉大量食物。日本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早在2015年,日本人均浪費食物就超過50千克。
因此,日本折扣店會控制食品占比,以降低虧損風險。堂吉訶德在2018年的食品銷售占比為33.1%,其余貨品由日用雜貨(22.1%)、鐘表時尚品(19.1%)、家電制品(8.3%)等品類補充。
而據鳳凰網披露的數據,好特賣的食品飲料占比高達80%,其余20%為日化用品。高比例+臨期食品,咱們不預判這一組合將在日本市場導致什么,只看好特賣在中國市場的情況——黑貓投訴平臺上,2021年至今,針對好特賣的投訴共有225條,其中包含“變質”“霉斑”“虛假銷售”“過期”“篡改生產日期”等表述的食品安全及假冒偽劣問題的投訴,有約143條,占比近63.5%。好特賣亦數次被爆售假。2023年10月,好特賣店內的一款印有“RAY”字樣的面膜,被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判定為商標侵權。好特賣母公司被判賠償原告妝蕾國際8萬元。
同時,妝蕾國際表示,好特賣有大概十多家門店在出售這款假面膜,后續會繼續起訴,合計案件標的額約達到130萬元。2024年8月,多家媒體報道稱,上海好特賣門店因銷售假冒化妝品被查,涉及可悠然、絲蓓綺、fino等品牌。
要想入局日本市場,好特賣得從商品結構到供應模式都改一遍,這未免太傷元氣了。但即便不去日本,改道去其他國家地區,好特賣也不一定能走得輕松。被其列入出海計劃的中國香港,折扣零售產業也在為業績發愁,就在今年9月和10月,阿迪達斯和耐克又分別撤走了一家奧萊店。美國折扣連鎖品牌“99美分商店”更是在今年4月申請了破產保護,旗下371家門店全部關閉。
美國折扣零售市場規模在2018年便開始增速放緩。無論出海去哪里,都不是好特賣的解藥,其真正的問題是品牌定位帶來的。正如一位零食折扣產業投資人在采訪中提及的:“如果行業龍頭門店數只有幾百家,那說明這個行業是一樁非主流的補充型生意。”如果在國內主場是“替補”,但海外客場也難成“主角”。
如何跳出“補充型生意”的桎梏,正在大力開發自有品牌和自研產品的“堂吉訶德們”早就給出了參考。
歷史總在輪回,每一個問題總能從前人經歷中找到靈感。現在就看好特賣怎么選了。
參考資料:
財新周刊《線下折扣店的秘密:好特賣們能否賺錢的關鍵是?》
財新周刊《零食業并購潮涌》
電廠《貨源短缺、線上沖擊,好特賣和嗨特購的生意危險了》
虎嗅《好特賣將要把中國尾貨賣給日本人》
解碼Decode《消費變革:日本折扣零售啟示錄》
本文來源于金角財經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