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開啟本文前,仔細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流程是否一開始就能制定最優的路線,從而避免后期調整對于人力的浪費?
答案是:NO
理由如下:
1. 客戶需求
不同客戶在需求方面當然是不一樣的,有些特征我們預先就可以掌握,有些則要在持續操作中逐步了解。比較重要的客戶特征包括訂單規律,收貨規律,庫存規律等。
另外,客戶的內部流程、組織結構、部門關系,當然也需要現場有所了解,然后根據具體的情況調整相應的流程。
有些客戶在采購方面需要比較復雜的內部流程,作為倉庫,可能就要在入庫流程方面有所配合;有些客戶在財務方面有比較嚴格的要求,現場在單證管理方面就需要有相應的措施。
2. 庫存特征
哪些SKU適合使用貨架存儲,庫存量大概有多少?哪些貨物需要拆零出庫、二次包裝,需要準備多少耗材?哪些貨物有一定的季節性,是否需要額外的存儲空間?
現場的空間規劃和動線設計與這些信息關系緊密,事實上,在進行流程設計的時候,肯定需要把庫存SKU都過一遍,進行系統的分類整理,再結合實踐經驗得到基本的預估判斷。
3. 團隊資源
庫區空間、形狀高度、出入站臺等當然是影響空間使用的基本要素,不過基本是確定的,比較少出現調整的情況,除非確實有特殊需求,比較常見的是增加一些基礎設備,例如自動升降站臺等,便于一些特殊貨物的操作。
團隊特征比較不確定,人員構成、經驗背景、乃至于家庭關系都會影響現場的工作安排與流程設計。多數情況下,當然是根據現場需要進行團隊組建,然而,當現場開始運作之后,尤其是在現場主管的權限范圍之內,這個說法是不一定成立的。
現實的情況是,早上幾點開工,晚上加班到幾點,在某種程度上都需要結合團隊人員的具體情況進行安排,而性別因素、經驗背景,也往往對崗位設計產生很大影響。
我們一般假設現場的工具設備是比較靈活,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的——這個假設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然而在現場的權限范圍內,往往感受到的是相反的一面。
尤其是一些價值比較高的工具,其采購動作當然是層層審批,并且能省則省的,例如貨架,定制的棧板,庫內車輛等。那么,在進行流程設計的時候遷就現場的工具配備情況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一方面,這些影響因素不太可能在現場運作前就被我們完全掌握。
例如一些庫存貨物的特征,可能客戶自己也沒有仔細考慮過。我們前期的分析,是基于客戶提供的一些樣本數據和自身的操作經驗,勢必有所疏漏,那么在現場開始運作之后,就要根據新發現的特征進行局部的調整,甚至是大動干戈進行整體的重新規劃。
另一方面,這些因素本身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很多時候,現場開始運作本身就意味著客戶的一種變化。有些時候,客戶會因為倉儲空間壓力的轉移,迅速地放大采購批量,以取得價格上的優勢,那么,本來現場的設計是揀貨區與存儲區相統一的,可能馬上就需要規劃一個專門的存儲區,并增加一道補貨流程了。
當然,我們接下來多半會和客戶溝通,避免這種情況過度發展,或者建議客戶實行大批采購,小批到貨的方式,把庫存壓力繼續留在供應商那里。
因此,我們不太可能在現場運行之前就設計出最優的操作流程,在現場運行早期,一定要做好流程變動的準備,事實上也應該鼓勵一定程度上的變動,從而更好地適應現實情況。
本文來源于SmartWMS智慧倉儲管理系統,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