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跨境電商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不僅引領了消費新趨勢,還帶動了物流行業的深刻變革。然而,跨境電商物流在迎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成本高、效率低、競爭激烈等多重挑戰。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助力中國跨境電商在全球市場中持續領跑?
▍電商助力“雙循環經濟”發展
經過20多年積極推進、創新發展,中國電商行業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不僅在規模上穩居世界前列,更在質量、效益等多個維度實現了全面飛躍。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電商不僅推動了全面開放和深化改革,還在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高質量發展“雙循環經濟”的關鍵力量。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網絡零售引領消費恢復擴大。2023年網上零售額15.42萬億元,增長11%,連續11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2024上半年我國網上零售額7.1萬億元,增長9.8%,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96萬億元,增長8.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3%。數字商品、服務消費、以舊換新成為新增長點,重點監測在線旅游和在線餐飲增長59.9%和21.7%。2023年,河北網上零售額實現4,654.6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214.6億元,增長8.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8.0%。
二是跨境電商繼續高速領跑。跨境電商是我國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帶動作用最強的外貿新業態,已成為外貿發展的新動能、轉型升級的新渠道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抓手。2023年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為2.38萬億元,增長15.6%。占外貿比重由5年前不足1%上升到5.7%。主體已超10萬家,獨立站超20萬個,綜試區內跨境電商產業園近700個。我國跨境電商貿易伙伴遍布全球,與30個國家簽署雙邊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據海關統計,2024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為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高于同期我國外貿整體4.4個百分點,跑出“加速度”。
三是視頻直播,實現新賽道超車。視頻直播已成為電商領域的新寵,特別是跨境直播電商,更是迎來了爆發式增長。2023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達到4.9萬億元,同比增速為40.9%,占比網零31.8%,拉動網零增長11.2個百分點。其中,跨境直播電商持續增長。隨著跨境電商產業迅速爆發以及短視頻的高速發展,跨境直播電商加快自身資本化進程和企業戰略升級,形成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中國在線直播用戶規模在2019年達到5億,2021年突破6億,2022年達到6.6億。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網民步入視頻高清化、信息視頻化時代。視頻成為信息表達的重要載體,在線直播持續滲透大眾日常生活。中國跨境直播電商市場規模2020年開始保持持續增長態勢,2022年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210%。
四是快遞規模繼續高速增長。2023年,快遞業務量突破1320億件,同比增19.4%。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截至8月13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1000億件。這意味全國人均收到快遞71.43個,每一秒鐘有5144件快遞、每一天有4.4億件快遞在神州大地上流動著。
五是電商就業規模日益壯大。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速,帶動了更多人從事電子商務相關工作。2019年已突破5000萬人,提前一年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2023年電商就業超7000萬人,主要是社交電商,特別是直播電商從業人數大增。
▍法規政策利好跨境電商行業
作為一種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跨境電商經營理念新、技術支撐強、應變速度快,為我國對外貿易增長發揮了強大的帶動作用。利用跨境電商對生產要素進行創新性配置,同樣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特征和要求。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跨境電商發展,支持跨境電商發展政策連連出臺。2010年中國商務部就啟動“重點推介培養電商對外貿易平臺”;2012年出臺“利用電商平臺開展多元貿易若干意見”;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促進進出口穩怎增長調結構若干意見”,跨境電商作為外貿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手段。同時,中國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等八個部門聯合開展國家電商示范城市創建,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跨境電商便利化試點。2013年,國辦還轉發了“實施支持跨境電商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在通關、檢驗、稅收和收結匯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政策,其后財稅、海關等部門相繼出臺了配套支持措施。
從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跨境電子商務”一詞,到2024年,跨境電商第十一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一系列政策措施,為跨境電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2015年,商務部會同有關部委報國務院批準,在杭州設立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到今年第六、第七批。目前,已有165個綜合試區,基本覆蓋全國,形成了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綜試區大力推動制度、管理和服務創新,建設成效突顯,有效助力外貿保穩提質,形成東部引領、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我國對跨境電商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持續為跨境電商發展創造更良好的環境,跨境電商的發展形勢也是一片向好。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0月,國務院批復上海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初見成效并向長三角地區復制推廣,為實現方案確定的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具體而言,上海數據交易所國際板掛牌一批質量高、探索性強的數據產品;加快構建一批無紙貿易基礎設施;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推進數字人民幣雙邊模式試點。階段性建成“兩區域兩聯盟一館”重要載體,吸引和服務國內外企業主體。海外倉服務聯盟包括中國外運等14家首批成員,已上線“絲路電商”海外倉電子地圖,梳理成員單位海外倉布局并提供查詢功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電子口岸網絡運行中心聯合簽署數字技術應用合作協議,在長三角地區推廣跨境互助通關、跨境電子發票互操作和跨境商品溯源試點等先行區已取得部分成果,以數字化賦能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貿易作為一種跨國交易行為,需要由企業作為主體來開展。目前,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達64.5萬家,據初步統計,全國跨境電商主體超過12萬家,電商主體快速增長為跨境電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成本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以產業園區帶動跨境電商集聚發展是降低貿易成本的有效途徑。我國跨境電商產業園區超過1000個,跨境電商主體在園區集聚,上下游生產性服務業配套不斷完善,進一步降低了行業成本。
在物流配送環節,跨境電商企業通過直郵跨境專線、海外倉等不同模式構建競爭優勢。目前海外倉數量達2500余個,總面積達3000多萬平方米。在經營模式上,跨境電商的創新性托管模式,大幅降低了專業化限制和國際貿易門檻,使國內中小企業、供應鏈工廠有機會加入出海大潮。在營銷和管理上,跨境電商企業發揮數據和算法優勢,推動營銷與管理從粗放到精細,構建起了高性價比、高效生產、快速供貨的跨境電商供應鏈優勢。經營主體增長、跨境電商產業園區建設、海外倉建設、管理精細化,為我國跨境電商構建起了綜合性競爭優勢,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跨境電商物流大有可為
跨境電商是一條前景廣闊的賽道。在政策和技術的助力下,我國跨境電商跑出了“加速度”,未來市場仍有巨大潛力需要挖掘,有廣闊空間可以拓展。從目前來看,跨境電商主要面臨七大挑戰。
一是物流成本高。跨境電商的物流成本相對較高,包括運輸、倉儲、報關、清關等環節的費用。此外,由于跨境電商的物流周期較長,也會增加物流成本。二是物流效率低。跨境電商的物流效率相對較低,主要是由于物流信息不透明、物流渠道不暢通、物流服務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三是市場競爭激烈。國內外眾多企業都在積極布局跨境電商市場,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是物流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四是標準不完善。跨境電商的物流標準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五是時效、準確性難保障。跨境電商物流要求快速、準確地將產品交付給消費者,而不同地區的配送速度和準確性存在差異,如何提升物流運作的效率和準確性是一項重要挑戰。六是物流安全風險。跨境電商的物流安全風險相對較高,包括貨物丟失、損壞、被扣押等風險。七是法律法規風險。跨境電商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存在差異。在跨境電商物流業的發展過程中,如何遵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是一大挑戰。
與此同時,跨境電商面臨著巨大的機遇。?隨著國內電商市場的逐漸飽和,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這為跨境電商物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跨境電商的交易額持續增長,未來一段時間上還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跨境電商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供應鏈的優化升級。隨著國內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優質產品走出國門,為跨境電商提供了豐富的貨源。同時,供應鏈的優化升級也使得跨境電商的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跨境電商的發展推動了物流技術的創新應用——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和安全性。近年來,中國政府對跨境電商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稅收減免、金融扶持、簡化通關手續等,以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此外,政府還加大了對跨境電商物流業的扶持力度,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此,物流企業需積極應對挑戰,從以下七個方面入手抓住發展機遇。
一是提高物流效率。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優化物流流程、采用先進物流技術、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等方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如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優化運輸路線和倉儲布局,降低運輸成本。
二是加強物流安全。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加強貨物追蹤、提高貨物保險、加強與海關和其他地區相關部門的合作等方式,提高物流安全性。如采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物流信息的透明化和安全性,提高貨物安全性。
三是拓展物流渠道。物流企業可以通過拓展物流渠道,提高物流服務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質量。與其他物流企業合作,實現貨物的跨國運輸。與電商平臺合作,提供一站式物流解決方案。
四是提升服務質量。物流企業可通過提升服務質量,滿足跨境電商客戶需求。包括提供個性化服務——定制化包裝、倉儲服務等,提供快速物流服務——限時達、次日達等。
五是加強人才培養。物流企業需要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員工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提高員工的物流知識和技能,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培養物流專業人才。
六是加強跨界合作。通過跨界合作共享資源,推動物流業發展。與電商平臺、金融機構、制造企業等合作,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與物流企業合作,實現貨物跨國運輸。
七是關注政策變化。物流企業需要關注相關政策的變化,抓住政策帶來的機遇。如,關注關稅政策、貿易政策等變化,調整物流策略,降低物流成本。 (作者系中國物流 100 人(智庫)專家、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原巡視員、中國電子商務商協會聯盟主席)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