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出口和進口兩個方向,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零售中物流配送策略進行歸類,對發貨地集中配送、目標市場分散配送模式的運作進行梳理,分析各種配送策略的優勢、適應性及存在的弊端,指出建立一體化物流體系,加強戰略聯盟合作,提升跨境物流鏈效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跨境電商;零售;物流配送
引言
近年來,跨境電子商務成為我國國際貿易新的增長點。2012年10月,海關總署確定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等5個城市為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此后陸續有深圳、蘇州、青島、長沙、平潭、銀川、牡丹江、哈爾濱、西安等城市加入試點行列。兩年多來,商務部、財政部、國務院等大力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鼓勵電子商務創新。在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和政府政策推動下,我國境內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外貿企業超過20萬家,跨境電商平臺超過5000家,跨境電子商務規模從2009年0.9萬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3.1萬億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9.3%上升到31.3%。
與傳統國際貿易相比,跨境電子商務簡化中間環節,提高交易效率和效益。其順利實施,除網上產品推廣、交易等信息流和跨境支付資金流外,還需穩定的跨境物流同步支持。良好的客戶體驗及口碑是網商存活的基礎,物流服務的時效性、安全性、成本低廉性、售后退換貨的便利性等均構成客戶的購物體驗,影響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跨境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需跨境運作,涉及不同關境的物流運作商,運作復雜,供應鏈協同性較差。
近年我國新注冊的電商經營主體中,九成以上為中小企業和個體商戶,其電商模式零售為主,零售模式下訂單物流批量小,運作難度大,本文重點討論(大額B2B電商物流運作仍屬于傳統國際貿易范疇,本文不做討論)。
跨境電商包括出口電商和進口電商,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進口電商規模是出口電商的三倍多。
1出口跨境物流配送
蘭亭集勢、敦煌網、阿里巴巴速賣通、eBay等為我國知名的出口跨境電商和平臺。
1.1境內集中配送
我國電商外銷商品一般為服裝服飾、3C產品、日用品、化妝品等個人消費品,商品配送主要采用國內配貨,按買主集成商品單元,委托郵政體系或國際快遞等直郵境外,再由境外合作者將包裹運輸遞送給客戶。此模式下報關主體是郵政或快遞公司,個人用品郵包一定標準內無需繳納關稅。
國際四大快遞公司(UPS、DHL、FeDEX、TNT)物流質量好,時效、安全性、穩定性、可跟蹤性均能保證,但價格相對昂貴,只有極少量價值高的商品才會選擇國際快遞。多數個人消費品售價較低,偏低的客單價只能承擔相對低廉的物流費用,因此多數電商委托郵政體系進行包裹跨境遞送。
此模式優勢是境內一次性按客戶配貨集成訂單包裹,后面只需完成運輸遞送任務,電商無需提前在境外儲備大量存貨,進入門檻低適合實力較弱的中小規模賣家。其劣勢為無法滿足客戶對物流服務高質量與低價格的雙重要求,低價格下物流配送的實效性、安全性等無法保證,客戶體驗差影響電商口碑。在俄羅斯、巴西等物流配套不完善、海關政策不穩定的新興市場尤為如此,客戶一兩個月后才收到商品或丟包現象時有發生。
1.2境外分散配送
部分規模較大的跨境電商嘗試境外分散配送策略,電商在境外目標市場建立或分租倉庫,據銷售預估提前將批量貨物通過海運等低價運輸到境外倉庫,收到客戶訂單后由境外距客戶最近的倉庫實施訂單揀選、配貨送貨至買家。
其優勢是當地配送增加了跨境物流的可控性,物流的時效、準確性、售后服務很有保證,合理的海外倉儲及配送策略還能有效節約物流成本,這些均能改善客戶體驗。這一策略還能幫助境內商家拓展跨境銷售的商品類別,使原本不適合跨境配送的重量高、體積大、形狀特異的商品(如汽配類、家居園藝類)成為跨境電商推廣的新品類,目前部分電商采用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其弊端和局限性在于,隨著境外業務拓展,需建立和分租的倉庫數量增加,提前備貨的庫存量大幅攀升,沉淀資金和庫存管理的壓力明顯加大,且對銷售預測準確性要求較高,預測誤差導致的世界性庫存或者滯銷風險接踵而來。
2進口跨境物流配送
國內買家熱衷境外網購的商品有護膚美妝、嬰幼兒食品、服飾、保健品、電子產品等消費品。歐美品牌商和零售商強勢進入我國進口電商領域,國內的洋碼頭、天貓國際、蘇寧易購“全球購”、依托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跨境通”等紛紛涉足。進口跨境物流配送包括境外貨源的采購與組織、跨境運輸與配送兩大業務環節。
2.1境外貨源的組織與采購
境外品牌商和零售商具有貨源優勢。境內電商獲取貨源的渠道有:獲得品牌商授權;提供平臺合作海外供應商;派人在境外市場采購集貨。目前境外多數母嬰用品、化妝品、奢侈品等品牌商為保障區域商利益或基于其它方面考量,往往不愿直接授權國內規模普遍較小的電商渠道。因此,部分境內電商提供平臺與海外供應商合作直接采取B2C的模式。還有部分奶粉、紙尿褲類電商直接派人到境外市場以平價或高于市場價的方式采購集貨。
2.2跨境運輸與配送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配送為境外倉庫集中配送和境內保稅區配送兩種模式。
2.2.1境外倉庫集中配送
境外倉庫集中配送是境內、外電商在境外設立的倉庫按客戶訂單配貨集貨,通過國際快遞直郵中國配送給境內客戶,或通過國內郵政、自身合作的物流公司、國際航空公司等遞送給境內客戶。資料顯示每年有8億罐奶粉和10億元奢侈品通過UPS和DHL等國際快遞直郵(或通過轉運公司)進入國內。境外很多網商不支持直郵中國,某些商品受限無法直郵中國,或客單價較低無法承受國際快遞較高的資費時,便由華人轉運公司在當地替中國買家簽收包裹,再將貨物發回國內買家。轉運公司的價格可以低至每磅5美元以下,但跨境運輸和送貨環節委托國際航空公司和國內快遞企業完成。轉運公司多以免關稅的個人包裹形式跨境遞送,倘若被海關查驗包裹的重量和價值超限被征收關稅時,買家需自行補交稅費,遞送時間會隨之拖延。多數從事海外轉運業務的本土公司缺乏品牌效應,以低廉的價格行走在逃稅灰色地帶。海量的個人包裹不僅缺乏物流規模效益,且給海關清關帶來巨大壓力。轉運公司信息與海關系統不對接,一旦包裹數量劇增時清關延遲、扣留、丟包等就很難避開,嚴重影響客戶的購物體驗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