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里投資超10億美元,建設物流樞紐
阿里又又又有大動作了。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邁克爾·埃文斯在訪問土耳其傳媒集團時表示,阿里巴巴計劃在土耳其投資超過10億美元,包括計劃在伊斯坦布爾機場建立物流樞紐,并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附近建立占地20萬平方米的土耳其最大數據中心。
單從10億美元這個數字來看,阿里對國際化業務的上心程度,也絕不是鬧著玩的。
而這一點,在去年阿里頻頻布局海外業務的行動中早已展露無遺。
2022年年初,天貓國際先后推出三大跨境進口新服務和“五新”策略,為海外中小品牌搭建了快速進入國內市場的通道,并助力海外品牌在進駐國內市場之后的運作和孵化,推進降本增效。
6月,阿里巴巴旗下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換帥,長期擔任Lazada泰國和越南CEO的董錚被正式任命為Lazada集團首席執行官,同時兼任Lazada印尼首席執行官,這意味著Lazada正在持續加大本地化投入。
7月,速賣通上線AE Mall頻道,該頻道是針對優質商家所打造,成為平臺走向品牌化、品質化、“天貓化”升級的開端,同時,該頻道上線后,也加強了速賣通的行業競爭力。
9月初,業內傳出Lazada準備進軍歐洲市場的消息,將對亞馬遜和德國電商Zalando等發起挑戰。
針對該消息,董錚表示,具體計劃將取決于宏觀經濟和市場狀況。
除此之外,去年5月、9月和12月,阿里巴巴還分別向Lazada注資3.785億美元、9.125億美元、3.425億美元。
僅在2022年,阿里巴巴向Lazada投入的資金就已經超過了16億美元。
從中也不難看出,阿里對東南亞市場抱有很高的期待。
到了11月底,阿里巴巴在西班牙正式推出了全新出海平臺Miravia。該平臺主要服務于西班牙市場,與速賣通、Lazada是三個相互獨立的業務。
自此之后,速賣通專注于跨境電商,Lazada、Miravia則分別專注于東南亞和西班牙。
此外,還有涉足南亞的Daraz,在土耳其布局的Trendyol,這些都說明了阿里的海外業務布局相當廣泛。
更何況,去年阿里的國際業務的表現也算得上亮眼,其通過重點發展國際業務,帶動了整體營收和利潤的增長。
2022財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阿里巴巴國際業務板塊(主要包括Lazada、速賣通、Trendyol及Daraz)的收入為157.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4%。
其中,國際零售部分增長3%,國際批發部分增長6%,高于市場預期。尤其是阿里收購的土耳其電商平臺Trendyol增長強勁,整體訂單同比增長超過65%。
而結合近日阿里選擇落子土耳其的動作來看,它正在通過不斷擴張,搶占土耳其的市場份額。
種種跡象表明,阿里的電商布局已經擴張到了全球,目前其正在積極尋找突破口,以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二、阿里出海困難重重
不過,阿里出海并不像想象中那般順利。
不同于字節跳動、拼多多等新入局者,阿里布局跨境電商已有十多年,絕對算得上是這條賽道上的元老。
但是跟亞馬遜、eBay、Shopee等海外電商平臺比起來,阿里的多年布局似乎并沒有對他們產生太大的威脅。
以Shopee為例,2022年第一季度,其在全球購物類APP中,總下載量位居第一;在谷歌應用商店全球購物類APP中,用戶使用總時長位居第一,平均月活躍用戶數位居第二,業績十分亮眼。
此外,2022年第三季度,Shopee總訂單數達20億,同比增長19.2%;GMV為191億美元,同比增長13.5%。
在對手增長強勁的同時,阿里也自身難保。
在2022財年,國際商業虧損卻達到14.18億美元,而2021財年虧損僅為7億美元,整整擴大了兩倍。
收入方面,該季度其國際業務收入為157億元人民幣,在總收入中占8%。
也就是說,哪怕阿里早已布局海外市場,但國際業務收入在其總收入中的占比仍未能達到10%。
不僅如此,來自國內的競爭對手也讓阿里產生了焦慮。
除了有拿下千億美元估值的快時尚巨頭SHEIN;還有在2022年上半年GMV已超10億美元的TikTok電商以及由拼多多推出的多次登頂應用榜首的北美電商平臺Temu。
換句話說,無論是海外電商平臺還是國內電商平臺,都給阿里帶來了極大的競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穩固市場份額依舊是最大的難題。
更何況,自2018年以來,阿里進行了多次海外業務調整,其中,變動最為頻繁便是Lazada,在5年時間里更換了4任CEO。
而高頻次的人事變動背后,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水土不服。
Lazada作為第一個將總部設在海外的業務,阿里為了加強控制,從國內調任了多位核心員工及中層骨干前往。
但是空降的員工們語言不通,難以融入當地團隊,制定的管理體制也只是生搬硬套,沒有進行深入的市場考察。
由于雙方矛盾的不斷積累,Lazada當地員工產生了諸多不滿,大批老員工紛紛離職。
正是因此,蔣凡自負責海外數字商業板塊以來,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正逐步深化著Lazada的本地化運營,并讓Lazada主導全球各市場的本地化電商運營。
目前,速賣通在歐洲的本地化團隊也調配了一部分到Lazada,已經在速賣通上的本地化商家繼續運營,而后續新拓展的本地化商家則交給Lazada運營。
如今,跨境電商的海外戰爭還未結束,阿里要想打贏這場仗,就必須找到關鍵點,逐個擊破。
三、阿里找到出海關鍵點
眾所周知,“消費、云計算、全球化”是阿里的三大戰略支柱。
而阿里全球化戰略實施的核心又是海外電商業務,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提升其核心競爭力也是阿里當下最應該關心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針對海外電商的布局中,主要采取的是本土化電商+跨境+物流服務的打法。
其中,專注于跨境電商的平臺有速賣通,專注于本土化的有Lazada、Miravia等,在此基礎之上,突圍的關鍵就落在了物流身上。
長期以來,阿里不斷加快跨境物流網絡的建設,也表明了其希望通過物流建設打破僵局,并拉動海外電商業務實現增長的愿望。
Lazada方面,其自建物流Lazada Logistics,目前擁有400多個倉庫、分揀中心、轉運樞紐等,業務覆蓋東南亞前6大經濟體。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Lazada Logistics的日均包裹量已超500萬,平臺約80%的首公里,約50%的最后一公里包裹派送,都是通過Lazada Logistics完成。
菜鳥方面,在全球物流領域,其已經擁有6大智慧物流樞紐eHub、12個海外自營分揀中心、300多萬平方米跨境物流倉庫、8000多組自提柜和自提點等。
此外,阿里國際站在去年3月也推出了物流子品牌Alibaba.com logistics。
截至去年7月,Alibaba.com logistics已經在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26000條運力專線,大力推進了阿里的跨境貿易物流的數字化變革。
而阿里投資超過10億美元,在土耳其建立物流樞紐的計劃,顯然也是為了全球物流網絡的建設添磚加瓦。
總之,物流網絡的建設是阿里布局海外業務的重點。
按CEO張勇所說,2023年是阿里非常關鍵的一年,也是其各項業務由“定”轉向“進”的關鍵一年。
也就是說,2023年,阿里出海來到重要關頭,其跨境電商業務或將在這一年迎來重大轉折。
本文來源于電商報,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