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俄經貿之熱絡,已經眾所周知。
但從2023年以來,中俄貿易基本面正迎來根本性改變,卻是少人關注。
先看看去年的數據。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中國向俄出口761.23億美元,增長12.8%,中國自俄進口1141.49億美元,增長48.6%。
再把周期拉長,看看從2015年到2022年這個區間,中俄貿易的增長曲線。
9年間,中國整體進口增長50.32%,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增長198.98%,接近中國整體進口增幅的4倍;中國整體出口增長66.53%,中國向俄羅斯出口增長55.37%,低于中國整體出口增速。
可以說在2023年之前,中俄經貿的熱絡,更多是受中國自俄進口大幅增長所帶動。但從2023年3月開始,事情開始起了變化。
3月,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同比增長136.4%。
4月,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同比再創新高,達到153.1%。
5月,增速有所回落,但依然同比增長超過了114.32%。
為什么短短數月,中國對俄羅斯出口迎來了井噴式行情?
一片“漲”聲中,是誰在悶聲發大財?
俄羅斯加速擁抱中國供應鏈
中國對俄出口,從今年3月開始迎來拐點,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俄羅斯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儲備,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
根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統計,2019年俄羅斯石化產業就業人數為232萬人,占俄羅斯就業人口的5.5%。當年俄羅斯出口額達3820億美元,占該國全部出口額的55.3%,
而從稅收角度來看的話,石化行業更是擎天一柱。根據俄羅斯財政部門的數據,2019年石油和天然氣稅收收入為11826億盧布,占該國全部稅收收入的39%。
對于俄羅斯來說,石化行業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油價高,經濟好;油價低,經濟差。
而在今年2月4日,西方國家針對俄羅斯石化行業發動了第三輪制裁,將限價范圍從俄羅斯海運原油擴大到,該國生產的所有石化產品。
過往一年,哪怕大量的西方公司撤離俄羅斯市場,2022年歐盟還是俄羅斯的頭號貿易伙伴。而這一針對俄羅斯石油產品全面限價的制裁舉措,殺傷力巨大,大大堅定了其轉身東方的步伐。
“今年中國出口俄羅斯增長迅速的背后,是俄羅斯全國范圍內的供應鏈正在進行有序的重構和規劃,戰略方向上更堅定明確的加速轉向中國,深度擁抱中國產業鏈。”俄羅斯電商平臺ozon中國區總裁Simon分析道。
一片“漲”聲中,是誰在悶聲發大財?
俄羅斯市場也因此,出現了三大變化,分別是品牌洗牌、渠道革命和貿易基礎設施巨變。
首先就是利好中國品牌。大量品牌因此迎來了,在俄羅斯市場難得的超車機會。
2008年開始,俄羅斯知名市場研究公司OMI每年都會,發布一份“俄羅斯人最喜歡的20個品牌”榜單。
小米在2018年才第一次出現在這份榜單,而華為到了2020年才入榜。多年來,三星、阿迪達斯、耐克、蘋果都是穩坐這份榜單的前四。
從品牌影響力來看,西方品牌無疑在俄羅斯市場,有著深厚的沉淀。但隨著西方品牌撤出俄羅斯市場,“一鯨落萬物生”,中國品牌正抓住機會,迅猛補位。
據Ozon市場負責人介紹,目前Ozon上,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除了小米、華為外,Neatsvor、榮耀、微星、華碩、Roborock等中國品牌也開始為俄羅斯消費者所熟悉,同時還有更多新品牌正不斷出現在俄羅斯市場。
有俄羅斯專家分析,中國品牌很快就將占據俄羅斯電子產品市場的90%。
除了3C和電器品牌外,Ozon平臺上,今年還出現了以往罕見的中國服裝品牌,李寧、361、鴻星爾克、X-tep、駱駝等中國品牌正在集體亮相俄羅斯市場。
OMI發布的,2018-2020年間俄羅斯人最喜歡的20大品牌榜單
以汽車品牌來看,2021年俄羅斯新車銷售的前十,還主要為歐美日韓與本土品牌所占據,并沒有中國企業的面孔。
而到了今年第一季度,除了起亞和三家俄羅斯本土汽車品牌外,奇瑞、哈弗、吉利、星途、歐萌達、長安已經沖入前十。
中國汽車報統計,中國品牌今年一季度在俄銷量合計接近6.5萬輛,市占率約為42%。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出口俄羅斯,增長最猛的就是車輛類目,同比增幅達到了310%。另外是機電類的90.3%,和化工類商品的125%。
對中國品牌的進入,俄羅斯消費者樂見其成。根據Ozon提供的一份調研報告,超過50%的俄羅斯消費者對新品牌持開放和歡迎態度,他們不期望舊的市場參與者回歸。
俄羅斯電商崛起,帶來零售革命
除了眾多中國品牌補位俄羅斯市場,大量的中國賣家是俄羅斯供應鏈重整的受益者。
今年2月,俄羅斯電子商務公司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俄羅斯線上購物規模共計4.98萬億盧布,約合650多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0%。
目前,俄羅斯1.45多億人口中,已經有超過一半在線上購物,該國已經是全球第九大電商市場。
2022年,俄羅斯的線上買家數量同比新增了6%,電商占零售業營業額的比重同比更是提高了2.4個百分點,達到11.6%。
疫情之后,俄羅斯電商還在持續高速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
1、很多西方品牌和零售商撤離俄羅斯,很多線下門店關閉,俄羅斯本土制造業薄弱,商品供應不足,物資緊張,推動消費者上網“淘寶”。
2、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俄羅斯通脹嚴重,俄羅斯消費者心態發生改變,普遍追求物美價廉,上網貨比三家成為常態。
以高性價比和琳瑯滿足著稱的中國制造,剛好完美承接了俄羅斯消費者的網購需求。
據了解,近年來,俄羅斯跨境電商交易金額占了其電商總規模的三分之一,而海淘商品的90%又來自中國。
為了滿足俄羅斯消費者的需求,Ozon去年下半年成立了Ozon中國,發展中國賣家。據了解,2022年Ozon中國賣家,商品交易總額和訂單數量均同比增長超過5倍。
從商品種類上看,熱銷的產品除了服裝鞋帽外,電子產品、家用電器和建筑材料的訂單比例也都明顯提高了。
進入2023年后,俄羅斯消費對跨境商品的需求更是增長迅猛。僅在Ozon上,2023年第一季度,境外訂單數量就同比增長了4倍。
“與中國相比,俄羅斯電商市場還處于發展的早期紅利階段。”Simon介紹,俄羅斯2022年的電商滲透率僅為11.6%,而中國的電商滲透率已超過30%。
與這一滲透率相匹配的是,俄羅斯電商還處于從分散走向集中的過程。
目前,在俄羅斯的電子商務市場有5個主要參與者 —— Ozon、Wildberries、Yandex Market、SberMegaMarket和AliExpress Russia。
據業內人士介紹,俄羅斯很多垂類獨立站正在往電商平臺發展,未來還有望出現上百個電商平臺。
當然,百站大戰的背后,越來越多的訂單正在朝著頭部平臺集中。這個群雄并起的過程,也給了很多中國賣家押注的機會。
對俄出口基礎設施發生巨變
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大增,還得益于俄羅斯貿易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相關的跨境支付、物流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很多中國企業對俄羅斯市場敬而遠之。
“盧布經常貶值是個大問題。這容易導致貨物到港后,買方一核算虧了,就會取消訂單、拒收貨物。”一位從事了多年對俄貿易的商家,告訴記者,作為賣方,也很擔心盧布貶值。因為之前需要將收到的盧布,先換成美元,再兌換成人民幣,這個過程不僅麻煩,而且很容易出現匯損。
一位常駐俄羅斯的汽車銷售負責人曾痛苦地回憶,2014年剛到俄羅斯的時候,以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開拓市場,后來發現,這個崗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拿收到的盧布,趕快去采購俄羅斯的糧食、鋼鐵等原材料,賣回國內,以規避匯損。“我實際上就是個倒爺。”
正是因為以往對俄出口,有著各種障礙,國內的很多企業并沒有將俄羅斯市場作為經營重點。
反而是操作靈活,善于兩頭倒貨的“倒爺”們,在對俄出口上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中俄貿易也長期呈現出“個人外貿”為主的格局。
隨著中俄政府達成協議,兩國之間貿易用本幣結算的比例不斷提升,匯損這只攔路虎正在被驅離。據了解,目前兩國貿易本幣結算的比例已經達到了80%以上,而在兩年前,這個比例還僅有30%。
“我們做了一項針對Ozon中國賣家的調研,有70%的中國賣家希望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目前Ozon已經為中國賣家提供了人民幣結算的解決方案。”Simon介紹,
人民幣結算只是中俄貿易便利化的一個縮影。Simon介紹,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服務商,在俄羅斯開展業務來服務中國商家。在俄羅斯物流領域,已經誕生了IML、暢達、Leader、興遠等一批知名企業。
業內人士介紹,在西方物流企業撤離俄羅斯之后,也恰恰是中資物流企業的進入,幫助俄羅斯重構了物流秩序。
“我們最近發起了中俄跨境電商生態共建計劃,目前既得到了包括中國郵政、京東物流這樣的物流巨頭支持,也有連連國際、PingPong等企業,在幫助賣家完成俄羅斯到中國的穩定回款。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正如Simon所說,在俄羅斯重整供應鏈的過程中,中國因為有著龐大的供應鏈和市場優勢,零售和電商領先全球,崛起了一大批消費品牌,剛好與俄羅斯形成了互補,迎來了進入俄羅斯發展的黃金窗口期。
而隨著中國企業進入俄羅斯市場深度不斷下探,俄羅斯市場也在對中國企業提出高于以往的要求。
此前,中國對俄出口一直是個體“邊貿”唱主角,東北、烏魯木齊都成為了對俄貿易的橋頭堡。有俄羅斯零售業人士表示,東北賣家供應著俄羅斯消費者,對服裝和日常用品的需求。
以往,很多個體邊貿從業者,往往停留在扮演“低端商品的搬運工”角色上,甚至不乏很多抱著“賺一把就走”的心態在經營俄羅斯市場。
這使得很多40歲以上年齡的俄羅斯消費者,對中國制造至今還抱有懷疑的態度,將“中國鞋”、“中國車”打上一次性商品,或者低價劣質商品的標簽。
寫下本文的過程中,就有俄羅斯零售界人士委婉提示,中國企業出海俄羅斯,要注重產品質量,做好售后服務。
在她看來,雖然現在大家普遍追求物美價廉,但俄羅斯人在購買商品時不會為了低價而忽視商品質量。之所以俄羅斯人之前偏好購買西方品牌商品,也是因為這些品牌代表了穩定的品質。
Ozon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Ozon上來自中國的精品賣家還很少,而俄羅斯消費者對精品的需求強烈。以至于當李寧、駱駝等中國服裝品牌出現在Ozon上時,俄羅斯消費者都覺得很新奇。
可喜的是,隨著中國手機、汽車品牌在俄羅斯市場打開局面,年輕一輩的俄羅斯人對中國商品、中國品牌的觀感越來越好。
根據電商選品網站FindNiche數據,將近71%的俄國人愿意嘗試一些中國品牌,另外有24%的俄國人表示第一次購買了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截止到2022年的10月份,中國跨境電商新增60%的電子消費品訂單來自于俄羅斯。
同時,我們也不能把俄羅斯市場看小,他實際上是一個輻射整個前獨聯體國家的核心市場。
而西方企業撤離后的俄羅斯市場,也并非只有中國企業在積極布局。僅以土耳其賣家為例,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Ozon Global上的土耳其商品品類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7倍,已經超過了35萬個商品。
相信隨著眾多品牌商、賣家、服務商淘金俄羅斯,中俄貿易的主體結構日漸多元,將會給俄羅斯市場帶來了全新的中國優質商品供應,如海爾等企業還將加入俄羅斯供應鏈布局,中俄貿易必將進入良幣逐劣幣的階段。
當然,這是一場雙向奔赴。之所以早期很多經營俄羅斯市場的企業,會有賺“短平快”錢的心態,也是因為俄羅斯市場各種不確定性。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油價的走強走弱,都直接影響著俄羅斯經濟的基本面。而差不多每隔十年就來一輪的制裁,也讓盧布和俄羅斯資產的價值容易極速縮水。這也是中國企業布局俄羅斯市場,必須慎重考慮的風險。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