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快遞之后,供應鏈戰局的“火藥”味也越來越濃了。
京東物流先是推出主打性價比的新產品“電商倉”,再對商務倉升級“15+8”項服務舉措,并上線“云倉達”把末端站點的配送能力開放出來,將配送時效提升至“半日達”。
上半年,菜鳥依托自有的倉庫和配送能力,啟動了行業更快的“1212”半日達物流履約。6月,菜鳥供應鏈發布優選倉配半日達、智選倉配次日達、經濟倉配在內的供應鏈產品矩陣,首次提出通過產品分層、服務分層面向市場。
在這個逐漸“卷”起來的市場,兩大物流巨頭之間拼效率、拼服務、拼綜合性價比,明爭暗斗打個不停。它們你追我趕,基于自身資源能力、品牌、運營能力不斷升級和優化產品體系,新一輪的戰局已然開啟。
行業有人稱,現在是京東物流在菜鳥化,菜鳥在京東物流化,意指京東物流在逐步開放接入合作伙伴,而菜鳥在加強自營能力。但從菜鳥供應鏈首次提出的產品化來看,前面的論斷或許簡單粗暴了一些。
羅戈網認為,菜鳥和京東物流實質上走的是不同的路。菜鳥正在化零為整,既在不斷通過自建自營,穩定大盤子,包括布局全國的自營倉庫、自營配送;也在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如接入申通、社會化倉配;最終要實現所有資源的整合封裝,用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面向市場。
菜鳥首提供應鏈“產品化”:將能力封裝為產品,實現標準化
供應鏈服務主要分為消費供應鏈和產業供應鏈。前者是以成品配銷為主的B2C模式,后者更為復雜,還涉及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生產完成的供應鏈環節。但無論那一種模式,競爭制勝的關鍵都在于如何根據行業客戶需求與產品進行融合創新,如何平衡價格和體驗。
好的體驗背后是打造高服務性價比的產品,但產品是需要根據場景來作設計的。深入到中國供應鏈全局去看,它幾乎擁有世界上最復雜的場景,且不同行業的客戶需求有著巨大的差異性,對于服務的需求也是最多元、最個性的。
以往,供應鏈服務需要圍繞不同的業務場景、不同行業的特點去做定制化,做解決方案,顯然很難做到規模化。如今,伴隨著中國供應鏈的需求增大,行業的“玩法”正發生變化:從行業解決方案到標準化、模塊化封裝,形成多層次、產品化能力。
如何才能將行業解決方案做成產品化?菜鳥探索的方向是,結合自身的資源能力、運營能力、數字化的能力將每一個業務去進行有效的封裝、靈活組合,然后把它沉淀成一個標準化的解決方案,做到B端產品C端體驗。
菜鳥的供應鏈業務成長于阿里體系,過往已服務大量品牌商、制造商,對不同行業不同場景的特點、需求都有很強的理解能力。并在商業洞察能力之上,結合領先的倉配一體能力、國內最大的新城配網絡,已逐步在消費供應鏈與產業供應鏈推出多層次產品。
比如,在消費供應鏈領域中,基于商家的需求已打造了優選、智選、經濟在內的供應鏈產品矩陣,這其中既有菜鳥自營倉和自營配送的組合,來確保服務效率和體驗的品質感,也有云倉和經濟型快遞的性價比組合,這種搭配豐儉由人,不同行業客戶可以根據不同場景需求變化來搭配、切換,這是其他物流和供應鏈企業不具備的。
好產品帶來的則是“好體驗”,除了來自多層次、產品化能力之外,還離不開菜鳥供應鏈構建三大能力:一是“豐儉由人”的搭配能夠承接商家波峰波谷的高彈性需求;其次是服務向多平臺、多渠道拓展,對品牌商家形成全托管的服務;最后是向供應鏈要綠色、數字化的附加值。
菜鳥與寶潔的戰略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對于大品牌商而言,它們的渠道很復雜,從線上到線下,并向全渠道演進,對供應鏈計劃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強,對線上線下全場景的服務能力要求也在變高。
一方面,菜鳥發揮全渠道全鏈路的供應鏈履約服務能力,為寶潔提供全方位、穩定的、高質量的服務,既能做到線上線下融合、BC一體化運營,也能根據數據來驅動生產進行快速響應,讓庫存分布更合理,降低供應鏈庫存;另一方面,進一步探索在物流科技和綠色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打造數智綠色供應鏈。作為此次合作的落地成果之一,雙方聯合打造的首個具備BC一體能力的前置倉已在浙江嘉興正式啟用。
該倉上游鏈接寶潔工廠以及分銷中心,下游服務客戶和消費者。寶潔運用動態履約算法來精準定位需求,菜鳥結合倉干配能力,靈活采取干線車輛直發、貨物拼載、BC同倉、快遞直發等方式,構建了BC一體的業務模式。上述創新既實現了資源復用,降低運營成本,也助力品牌商線上線下融合,縮短供應鏈路,提升消費者體驗。
產品化的核心是技術
供應鏈管理目標追求的是整個供應鏈條的及時、準確、優質、低成本,當供應鏈越來越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就越來越多,越需要借助數字世界的能力來給供應鏈提供優化建議,輔助人做決策。而感知能力決定了整體供應鏈的柔性、韌性以及響應速度,數智化供應鏈可以快速進行自我適應和調整,產業鏈和客戶生態能夠有機結合。
具有數字化基因,產品智能化、系統化是菜鳥物流科技不同于其他物流科技企業的特征。從最早推出全行業應用的電子面單開始,菜鳥就在探索行業數字化上走在前列。
尤其是AI+大模型高速發展的今天,菜鳥通過AI算法、機器學習、圖像識別,以及結合大數據對海量數據的實時分析能力,讓數智化應用參與到整個供應鏈鏈條里,包括采購、銷售預測、庫存管理、運輸等場景提升決策的效率以及決策的準確性。
前不久,菜鳥供應鏈發布了基于大模型的數字化供應鏈產品“天機π”,通過菜鳥算法+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輔助決策,在銷量預測、補貨計劃和庫存健康等領域實現提質增效。
這些能力,是菜鳥能將物流資源封裝成產品的核心。
打造穩固支撐底盤:國內超千萬平米級別的倉網
當然自建自營物流資源,仍然會是這個產品保持穩定的重要支柱。供應鏈行業的競爭升級,歸根結底比拼的是一個以倉為核心搭建的穩定、堅實底盤。
市場常常把菜鳥誤讀為平臺公司。實際上,菜鳥成立之初,就大舉拿地建倉,不止是在中國,而是在全球。大量部署的各種物流設施遍布國內核心城市、一二線城市以及海外核心節點等。其中在國內供應鏈方面,已搭建中心物流樞紐7個,產地倉70+個,行業倉近270個,管理國內倉儲面積1000萬平方。
菜鳥CEO萬霖表示,所有的服務、所有的產品都是要基于菜鳥建設的核心能力、核心網絡才有可能去提供更好的服務。隨著網絡密度的不斷加強、覆蓋率不斷加深,這張網絡的核心能力將會不斷加強。
當這張以“基礎設施+科技”為驅動所建立的強大的物流網絡基礎設施發揮出強大勢能,其背后對產業鏈、供應鏈價值,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目前,菜鳥基于成熟、高效的供應鏈基礎能力,在國內供應鏈市場的優勢越發凸顯。未來伴隨著全球智慧物流網絡持續完善,融合數字化的科技能力后,將會形成一個能覆蓋“國內+國際”、“ToC+ToB”的供應鏈生態,成為提升社會供應鏈效率的重要支撐。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