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建設為我國臨空經濟區帶來新的產業形態和空間格局。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國競爭加劇以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多重挑戰下,以綜合交通樞紐驅動的臨空經濟區將成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承載地。
樞紐驅動 “臨空起飛”
臨空驅動是指以機場作為經濟引擎,依托機場設施資源,通過航空運輸行為或航空制造活動,利用機場的產業聚集效應,促使相關資本、信息、技術、人口等生產要素向機場周邊地區集中。其中,聚集效應是由于機場本身所帶來的大區域空間收斂性以及機場建設使得周邊地面交通的便利所帶來的小區域空間收斂性。這使得運輸的空間成本和時間成本降低,促進了區域的生產要素和產品的流動性增強。因此,區域的經濟開放度就會增強,產業就會圍繞機場在該區域聚集。此外,臨空經濟區存在正反饋的自我強化機制。
隨著機場的發展,機場周圍的經濟活動會逐步加強,并且對機場產生了正向反饋,如此循環往復,臨空經濟得以不斷演進。總的來說,臨空驅動的發展機理是依托航空運輸的快捷性,促進臨空偏好產業在機場周邊集聚。
樞紐驅動是指借助樞紐高效的集散功能以及交通運輸網絡帶來的聚集和輻射效應,對客流、貨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具有流特征的經濟要素,按照現代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等協作運行規律,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進行高效集聚、引導、轉化、擴散,實現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經濟價值再創造的經濟發展模式。
樞紐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升效率、促進資源聚集,使現存經濟活動費用更低,并以大通道、大交易等手段激發新業態、新模式,使傳統經濟條件下不可能發生的經濟活動變成可能,推動經濟向更高效、更高級、輻射更廣泛、結構更合理、銜接更緊密的階段演進。
一般意義上的臨空驅動適用于所有機場,其驅動的核心在于航空運輸帶來的速度優勢。這種優勢使得臨空偏好型產業能夠通過航空運輸顯著縮短商業循環周期,加速資本和貨物的流轉速率,降低倉儲和庫存成本,快速響應市場變化,進而在機場周圍聚集。相比之下,樞紐驅動具有多維度的概念,廣義上的樞紐指的是事務的關鍵或相互聯系的中心環節。在交通領域,一般稱具有聚集、中轉、輻射功能的運輸節點為樞紐。樞紐的形態多樣,包括公路、鐵路、航空、海運以及綜合交通樞紐等。與臨空驅動相比,樞紐驅動模式具有以下幾點不同。
首先,樞紐的規模經濟性明顯,產業聚集效應更強。隨著運輸量的增加,運輸的固定成本可以被更多數量的貨物或服務分攤,導致每個運輸單位的平均成本持續下降,進而幫助企業降低交易成本,擴大自身規模,形成更強的產業聚集效應。
其次,樞紐的范圍經濟性進一步強化了樞紐的輻射效應,促進了產業鏈的縱向聚集。由于樞紐在同一節點集成了多種運輸方式,使得不同經營主體能夠共同開展運輸生產活動,實現運輸設備、人力資源、信息等資源的共享。進而促使運輸企業能夠通過對運輸資源的整合推出更加多樣化的運輸產品,滿足產業鏈條上非臨空偏好型企業的運輸需求。因此,在樞紐與臨空偏好的鏈主企業的共同作用下,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開始聚集,使得產業鏈得到縱向延長。
再者,樞紐一般具備對外開放的功能,能夠吸引全球產業資本聚集,使得樞紐經濟的產業形態更加開放化和高端化。樞紐通常能以較低的邊際成本設立口岸和對外開放平臺,而樞紐與對外開放平臺的結合使得樞紐經濟區能夠通過國際貿易,對外交流合作的方式,吸引全球高端發展要素聚集,進一步推動我國產業優化升級。
最后,樞紐運輸方式的多元化與融合化,使得樞紐能夠驅動的產業類型更加豐富。隨著機場周圍的交通設施和網絡的不斷完善,機場周圍的驅動模式從以前以航空運輸為主,其他運輸方式銜接配套,轉變為多種運輸方式的協同驅動。由此,樞紐經濟區能夠吸引的產業鏈上的鏈主企業,可以不再局限于航空偏好型的企業,也可能包括高鐵偏好、海運偏好等類型。因此,多種運輸方式的共同驅動使得樞紐經濟能夠發展的產業類型更加多樣化。
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使得臨空經濟區的產業類型變得更加多元。在樞紐的驅動下,原本的航空偏好型產業——諸如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學儀器、測量儀器和醫療器械等加工制造產業,逐漸向上游原材料產業和中間產成品產業以及下游單位重量價值低的配套產業延伸。同時,由于某些產業的產成品不適合航空運輸但是中間產品有航空偏好的屬性,因此在樞紐與中間產業的共同作用下,產業鏈實現了橫向拓展。可拓展的產業包括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工業機器人、通用機器人、商業航天、衛星制造和氫能源等新興產業。
產融結合,成就“新樣板”
從發展實踐來看,國內外部分地區已實現了從臨空經濟到樞紐經濟的轉變,例如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韓國仁川經濟自由區。這些地區充分發揮了樞紐經濟的優勢,通過有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吸引了大量企業和投資。
先以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為例。立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顯著地提升了虹橋機場能級和輻射范圍,使得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區從最早的立足于長寧區,轉變為立足于長三角乃至內地的國際中央商務區,產業類型從信息技術、商貿會展、航空物流逐步發展為創新型、服務型、開放型、總部型、流量型“五型經濟”。
1993年,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于長寧區成立,規劃面積5.14平方公里。發展初期,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區的業態以信息技術、商貿會展和航空物流三大產業為主。2010年,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正式投用。自此,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成為軌、陸、空三維一體的世界級交通樞紐,輻射范圍從上海延伸至長三角乃至內地。上海臨空經濟區也發展成為面向長三角的國際商務區,業態也更加豐富多元。
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和運營,充分發揮了機場對外開放門戶的優勢,對臨空經濟區總部經濟的集聚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以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為核心,通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交通樞紐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企業總部入駐。同時,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日益增長的人流匯聚帶動了商業、會展等服務業的發展。2015年,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投入運營。自投入運營以來,國展中心已經成功舉辦了多場大型展會,包括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等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會。
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以空鐵復合、海陸通達的綜合交通樞紐為聯動紐帶,成為目前國內最為成熟的樞紐經濟發展樣本。
再以仁川樞紐為例。通過韓亞航空與大韓航空對海港與空港資源的進一步整合,使得仁川樞紐在東北亞機場群的激烈競爭當中以獨特的競爭優勢脫穎而出,仁川自由區也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完成了產業的開放化和高端化轉型。
韓國政府與航空公司在仁川樞紐的建設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仁川機場自2001年通航以來,韓國政府就致力于將其建設成為國際航空樞紐。在樞紐建設過程中,韓國政府積極與航空公司就航線開辟、代碼共享和航權協議等事宜進行直接談判,確保了航線的順利開通。韓亞航空公司和大韓航空公司作為主要航空公司,為仁川機場構建了廣泛的航線網絡。由于仁川機場與仁川港僅相距15公里,這一地理優勢使得機場能夠充分利用海港資源,顯著擴大其服務范圍。隨后,大韓航空公司和韓亞航空公司進一步利用海港資源,推出了海空聯運業務模式,發揮了仁川機場的航線網絡優勢。
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政策支持下,仁川機場通過完善的物流設施和海空聯運模式,成功吸引了大量來自中國的航空運輸貨物。這些貨物主要來自中國青島港、威海港以及天津、大連、煙臺、南京等地,從而使得仁川機場在國際航空貨運市場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樞紐疊加對外開放門戶,使仁川經濟自由區成為外國企業投資的絕佳場所。仁川經濟自由區自2003年批準設立以來,以其169.6平方公里的廣闊面積,成為韓國政府重點打造的集航運、物流、金融和高新技術為一體的經濟特區。韓國政府利用通達的交通網絡優勢,將仁川經濟區構建成東北亞最尖端情報化基礎設施的國際商務中心和國際業務區域。韓國政府為了將該地區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門戶,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包括對入駐園區的外資企業根據行業和投資規模提供5~7年的稅收減免,對國內外貨物免除關稅和酒稅等,以及允許企業建設運營長達50年的物流、制造設施。此外,仁川經濟自由區臨近韓國首都首爾,首爾地區的大學和學院為該地提供了大量的尖端產業人才資源供給。
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豐富的高級人才使得該地區成為外國企業投資的絕佳場所,全球化企業傾向于將區域公司總部、研發中心、金融中心、聯絡中心設立在仁川,把制造放到中國。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仁川經濟自由區的繁榮,也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國際物流和高端產業集聚地的地位。
提質擴面,四大招“取實效”
樞紐建設已成為驅動臨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如何才能充分發揮樞紐規模經濟性和范圍經濟性?具體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不斷實現樞紐建設的提質擴面。
一是立足城市產業結構和布局,進一步提升樞紐能級。首先通過強化樞紐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提高樞紐的運營效率和承載能力。其次,加強樞紐運輸網絡的拓展。通過通達國際國內的交通網絡支撐,積極地與國內外樞紐對接,提升樞紐的通達范圍及節點價值。最后,強化樞紐功能,推動多種運輸方式融合。推動貨物集散、存儲、分撥、轉運等多種功能節點集中布局,加快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設施與“集輸運”體系的建設,提升多式聯運的運輸效率與物流綜合服務水平。
二是豐富口岸以及特殊功能區,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要因地制宜地豐富和優化口岸功能,推動航空樞紐與口岸、跨境電商、保稅、自貿等功能平臺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對外開放平臺的疊加優勢,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學習世界領先的對外開放平臺建設模式。積極地試驗國內外成功的對外開放政策,打造無感化通關。吸引更大范圍的國際旅客和貨物通過航空樞紐進行中轉,增加流量和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強航空樞紐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
三是開展樞紐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科學謀劃產業布局。加快樞紐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瞄準航空樞紐的功能定位,以及其他運輸方式的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對產業的布局、發展方向和潛在增長點進行詳盡地規劃和設計。利用樞紐營造的產業鏈供應鏈組織環境以及網絡輻射條件,提高產業布局的競爭力,在樞紐物理和輻射范圍內,打造樞紐偏好型產業體系。要統籌考慮不同運輸方式的技術經濟特征、樞紐城市資源稟賦條件和發展方向、交通運輸與關聯產業的耦合關系等,構建樞紐經濟產業體系,推動交通樞紐偏好型產業集群化發展。遵循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方向,積極培育壯大特色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型產業集群。
四是推動產城融合發展。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統籌城市空間、人口規模、產業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布局,走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道路。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以產業發展促進人口集聚,并不斷完善周邊居住、教育、醫療、商業商貿、娛樂休閑等城市配套設施,實現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的結合,使樞紐經濟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中國物流 100 人(智庫)專家、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中心翁顯耀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