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社會熱點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打工人VS人工智能的戰爭:兩百年前就上演過了

  前幾天有消息稱,蘿卜快跑已經推出了第六代無人駕駛網約車,即將在武漢部署1000臺,加上現有的幾百臺,已經可以覆蓋3000平方公里的市區,與此同時,這家公司在北上廣深等12座城市也快速鋪開業務。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無人駕駛網約車已經從科幻變成了現實,即將顛覆整個行業,網上也因此吵成了一片。

  經常打車的人,大多是支持無人化的。無人駕駛網約車里程單價只有普通網約車的3/4,算上平臺優惠后甚至只有后者的1/2。而且機器不會因為路途短就嫌棄拒載,不敢坐地起價,也不會因為堵車罵罵咧咧,還不會因為摳門拒絕開空調。

  反對無人化的網友,理由也很充分——人要吃飯!

  近幾年海量的勞動力涌入網約車和出租車行業,現在全國大約有1000萬司機。本來就已經卷的要命,現在無人駕駛又來搶飯碗了,當然著急。

  有些網友不開網約車,但是擔心同樣的搶飯碗也出現在自己的行業,所以站在了司機一邊。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反對者已經開始行動了。今年5月武漢有關部門就接到了大量的投訴,說無人網約車妨礙交通,結果是蘿卜快跑報警,十幾個造謠的黑公關被抓。最近又有不少人以低價攪亂市場的名頭去投訴,依然沒能撼動蘿卜。

  這事還沒完,考慮到個別網友情緒非常激動,威脅要在車里XXXX,把蘿卜變成第二個聯動云,第二輪沖突,沒準很快就要到來。

  當高科技跑來搶飯碗,打工人的反抗,真的有用嗎?

  也許答案在兩百年前就已經有了。

  01

  工業革命的另一面

  說起人類科技的騰飛,很多人馬上想到工業革命,人類在短短兩百多年時間里,就達到了過去上萬年都沒實現的成就,生產力爆炸式增長,世界各國的教科書上,都把工業革命當做人類的偉大里程碑。

  但很少有人知道,工業革命帶來的時代陣痛。

  如今我們回顧歷史,通常將現代化機械紡織機的發明,作為工業革命的起點和標志性事件。從正面角度評價,這些機器可以幫人完成大量的重復工序,不僅節約了時間和勞力,增加了產量,還讓產品更加標準化。

  但反過來說,紡織機出現,讓手藝不再是工人的必要技能,隨便找個小工,花一兩天培訓下如何操作紡織機,就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紡織品。沒手藝的小工工資低,有手藝的熟練工要價高,你是老板你怎么選?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的另一個偉大成就,就是蒸汽機,后來老板們又用這玩意給紡織機提供動力,連小工都不需要那么多了。

  機器搶飯碗,引發了眾多紡織工人的不滿。

  相傳在1779年,一名叫內德·盧德的英國年輕紡織學徒,因為失去工作,怒砸了廠子里兩臺的兩臺織布機。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盧德這個名字將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間來到1810年,彼時的英國,深陷拿破侖戰爭的泥潭,不僅在軍費上開支巨大,進出口也受到嚴重的影響,經濟越來越困難。

  工廠主為了保住利潤,開始瘋狂降本增效,不僅引進更多的機器來取代工人,實現大規模裁員,那些留下的工人也普遍降薪。

  工人們積攢依舊的怒火,一下子被引爆了。他們把當年怒砸紡織機的盧德給“請”了出來,封他為名義上的將軍,然后以盧德將軍的名義給老板寫信,要求老板停止引入機器,保證崗位數量,提供工人待遇,否則就予以懲罰。

  對于這種威脅,工廠主們一開始就當它是個屁放了。但工人很快把宣言變成現實,1811年3月11日,英國諾丁漢發生了第一場大規模破壞行動,工人們在夜晚舉著火把集合,拿著刀槍棍棒沖進當地最大的紡織廠,把63臺紡織機付之一炬。

  這樣的場景,此后的每一晚都在上演,工人們甚至不再滿足于密謀,他們聚集在郊外,大聲討論著今天去打砸哪個工廠,討論出來之后就蒙上面罩,馬上就干。

  3個星期內,諾丁漢200多個工廠被不同程度破壞。

  類似的破壞運動,還迅速蔓延到了諾丁漢旁邊的蘭開夏、約克,就連倫敦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游行,工人們大聲唱著自己編的《盧德之歌》,變成了席卷街道的洪流。

  這些對機器和老板宣戰的工人,被后世稱為“盧德分子”。

  02

  血腥升級

  工廠主也嘗試過反擊,他們對參與破壞的工人發布懸賞,但收效甚微,他們花錢雇傭安保,也難頂人數更多的盧德分子。

  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他們開始使用更具威懾力的武器,火槍,英國政府也響應這些老板的的請求,把大批全副武裝的警察派到工廠守夜,沖突升級在所難免。

  1811年11月,幾十名盧德分子襲擊了一家家具工廠,警衛早有準備,開槍擊中了其中一人,這個年輕的盧德分子很快不治身亡,他死前高喊,“繼續下去,我勇敢的朋友們”。隨后更多盧德分子來到家具廠,在激烈的槍戰后制服了所有守衛,然后將工廠徹底焚毀。

  1812年4月,上百名盧德分子沖進了約克郡一家羊毛工廠,工廠守衛森嚴,他們強攻20多分鐘都未能攻破,反倒是英軍的巡邏隊及時趕來抓人,在沖突中,兩個盧德分子被槍殺。

  此后沖突不斷螺旋升級,1812年,英國議會通過《機器破壞法》,將“損毀機器”列為重罪,可以判處流放乃至死刑。隨后他們公開審判了幾十名被捕的盧德分子,并當眾絞死了其中的幾個帶頭者。

  與此同時,被激怒的盧德分子,也越來越熱衷于使用暴力,他們開始埋伏死硬派工廠主,直接把人打成馬蜂窩,盧德分子還給法官、政府官員下達死亡通牒,逼他們釋放被捕的盧德分子。

  在這種血腥斗爭中,工廠的保安只能被動挨打,而英國警察疲于奔命,集中力氣管諾丁漢這片吧,曼徹斯特和倫敦又鬧起來,回過頭來管倫敦,別的地方又狼煙四起。

  搞到最后,盧德分子越抓越多,越殺越多,并且控制了英國半數的紡織工廠,其余類型的工廠不計其數,幾乎掐斷了英國的經濟命脈。

  03

  重拳出擊

  局勢久拖未決,國內動蕩不安,英國高層認為不能再這樣長期耗下去,終于決定重拳出擊。

  英國緊急抽調了12000到14000名士兵前往諾丁漢這個風暴中心,對盧德分子進行大規模鎮壓。這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鎮暴行動,其軍隊規模,甚至超過當時惠靈頓公爵帶去跟拿破侖作戰的士兵人數。

  盧德分子缺乏先進的武器,也沒有像樣的訓練,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統一的調度領導,各大城市的盧德分子大多各自為戰。面對真正訓練有素的部隊,很難撐下去,所以軍隊大規模介入后,破壞行動很快減少。

  之后就是對局的垃圾時間,只剩下少數盧德分子還在堅持斗爭,零零散散的破壞,一直持續到1817年。

  1817年的波特尼克事件,通常被視為盧德分子的最后一戰,80多個工人試圖武力攻占波特尼克這個小鎮,最后被軍隊擊敗,3人絞刑,11人無期徒刑。

  在此之后,盧德分子逐漸銷聲匿跡,盧德運動也宣告失敗,成為了工業革命的一段不起眼插曲。

  直到最后,英軍也沒有抓到那位作為領袖的盧德將軍,歷史學家通常認為,此人根本不存在,他只是工人們腦補出來的精神象征而已。

  有意思的是,很多學者認為,盧德運動的失敗,似乎與現代足球的崛起有一定關系。

  過去英國的工人階級常常靠酗酒、賭博、打架,或者觀看斗雞斗牛,為壓抑又貧窮的生活找到一個宣泄口。當高效的機器取代了鍛煉多年的手藝,倍感失落的工人,找到了新的宣泄方式來發揮自己的技巧——足球。

  他們在泥地里瘋狂追逐著皮球,沒有裁判,沒有規則,也沒有人數限制,只有瘋狂。幾百號人盡情奔跑對抗,發泄著心中不滿。

  19世紀中葉,在盧德運動的中心之一約克郡,誕生了謝菲爾德足球俱樂部,它是現存最古老的足球俱樂部,不久之后,運動的發源地諾丁漢,也誕生了著名的諾丁漢森林俱樂部。得益于工人階級的參與,英國很快成為了足球大國,英超至今是最有競爭力的聯賽之一。

  這也是每逢大賽,總有一群英格蘭球迷高喊“讓足球回家”口號的由來。

  04

  是先驅?還是笑話?踢球,很歡樂,但這并不能改寫盧德運動失敗的事實,也無法阻止盧德分子成為后人的笑話。

  在大規模暴動告一段落后,英國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緩和矛盾,包括赦免部分領頭的盧德分子;解除設立工會的禁令;提高工人待遇等等……但唯獨沒有限制機器繼續向自動化發展,工廠還是不斷引進更高效的機器來替代人力。

  在盧德運動中,擔任議員的大詩人拜倫非常同情工人,他認為英國應該保障工人的生計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讓人閉嘴,為此極力阻止《機器破壞法》通過,得罪了一眾貴族。

  諷刺的是,拜倫的女兒,英國著名數學家埃達,卻跟父親的意愿完全“反著來”。

  埃達對于當時剛剛興起的手搖式計算器差分機非常感興趣,她深入研究之后,認為這個東西不僅僅可以用來算數,只要在里面設置足夠多的規則,并且將文字、指令等等信息轉換成機器可以計算的符號,那么它就可以用來解決復雜的問題,比如說指揮織布機自動織出復雜的花紋。

  基于這個念頭,埃達為手搖計算器寫了一套復雜的算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程序”,她也因此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程序員。

  計算機、算法、程序、自動化……后面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這些科技在過去兩百年間取代的人力,多到難以統計。

  如果拜倫知道這一切的源頭是他的女兒,會是什么想法?

  如果他全力阻止的話,可能這位大詩人就要變成小丑了。當人們享受到隨著工業革命的帶來的巨大成果后,盧德運動也逐漸成為了歷史笑話,西方人常常使用“盧德分子”來比喻那些厭惡新技術、害怕做出改變的保守人士,是正兒八經的貶義詞。

  即便是崛起于工人階層的足球運動,現在也常常用這個詞來羞辱那些排斥新規則、新技術的球迷。比如說近幾年引入的VAR視頻助理裁判,就被一切人斥責為“打亂節奏,影響戲劇性”,支持VAR的人則將前者稱作足球盧德分子。

  國外有個科學基金會,還特意設立了盧德獎,每年評選出阻礙科技發展的人或者行為。

  2015年的盧德獎,“人工智能引發世界末日”這種論調喜獲提名,雖然頒獎者沒有直接點名,但馬斯克和蓋茨不久前才發表了類似的言論,很顯然這獎是奔著他們去的。

  05

  人人都是盧德分子?

  當年埃達寫出第一份計算機程序時,就有人向她提出過疑問,當計算機足夠聰明,是否會取代人,搶走我們的飯碗。

  埃達當時是這樣認為的:“分析機不是用來創作的,只要我們知道怎么下指令,它就知道怎么做,它能依規則分析,但無法預測分析關系或真理。”

  站在人工智能大爆發的今天來看,我們能感覺到,哪怕是有遠見的科學家,也不能準確判斷科技的發展。那么反過來說,嘲笑盧德分子的人,也不知道哪一天機器會搶走自己的工作。1900年時,農業是美國最大的就業池,41%的美國人從事農業生產,但是隨著大型農機的推廣普及,無數農民失去工作,跑到城市街頭露宿,但這依然沒能阻止機械化進程。到了2000年,農業人口的比重已經下降到2%。

  20世紀60年代,銀行業就開始采用ATM機提供服務,引發了銀行柜員的強烈不滿,但爭端持續十余年后,ATM還是大規模普及了。這讓各行各業都大受啟發,紛紛引入更多的自動化機器,自助結賬通道取代了海量的收銀員;自動閘機取代了大量的檢票員。

  2023年5月,人類歷史上首次針對AI的大規模罷工來了。

  好萊塢的劇作家們高舉標語,圍堵奈飛、派拉蒙等影視公司,要求巨頭們停止使用生成式AI來寫劇本,認為這是在貶低創作的價值,抹殺人的存在。影視公司的反擊措施是,立即向AI供應商發問:“如果大規模罷工到來,AI能不能馬上投入實戰?”,顯然不打算讓步。根據民意機構的調查,目前有79%的美國雇員,擔心AI的加入會導致自己的工資降低,45%的美國人,害怕自己的崗位被AI替代,兩百年前怒砸織布機的場景,沒準會在這個時代再次上演。

  在機器沒有威脅到自己的時候,人人都嘲笑盧德分子,但是當高科技真的跟自己卷起來,人人都可能成為盧德分子。

  06

  何去何從?

  1817年,英軍沒有抓到人們精神世界中的盧德,這個幽靈般的領袖,在過去兩百年里持續活躍于打工人的腦海,不斷驅使他們為了自身利益反對科技。

  隨著科技愈發強大,未來,這種反抗也許會變得更激烈。很多樂觀的學者認為,反抗是沒有必要的,應該從人類進步的大局看待問題。

  科技降低了產品價格,讓消費者購買力增強,也并且讓企業降本增效,有余力投資其它產業,反而能產生更多崗位,更何況,科技的進步還是需要人去干預和推動。這就好像自動化削減了大量的工人崗位,卻創造了全新的崗位,程序員。

  而悲觀者認為,下崗的人往往不符合新崗位的需求,就像生產線上的工人,不可能瞬間切換成碼農,在這輪人工智能革命之中,哪怕十年前畢業的熟悉邏輯編程的碼農,也無法在短期內掌握大模型訓練所需的數學基礎和平臺工具,因此新技術帶來的失業無法避免,是不能忽視的時代陣痛。

  而且退一步說,企業花錢雇用員工是購買勞動力,員工拿了工資去消費,只是附帶的結果。當AI或機器人足夠強大時,企業不必再花錢雇用員工,也找到能繼續生產或提供服務,原本用于支付工資的支出,變成了AI的運營費用以及能源費、原物料等成本。在極端狀況下,自動化的工廠之間可以彼此供應和消費,市場就會變成企業主+股東+能源商+機器人廠商之間的經濟循環,勞工階級不再是循環的參與者,失去價值,最終一無所有。

  哪種說法對呢?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是,科技的車輪滾滾前進,不以打工人的意志為轉移,想拿破壞或者拒絕合作作為反抗手段,效果會非常有限。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只是又有誰記得那絕望中的哀嚎呢?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物流,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