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開始,“不出海,就出局”聲量漸起。
白駒過隙,2024年上半年已過,回頭來看,今年至今沒有形成如2023年茶咖品牌出海一樣的行業集中性出海現象。
「貿行四海]這段時間通過對深圳、杭州、福州、泉州等多個城市的走訪發現,走出去確實已經成為企業們的共識,外貿、跨境電商、工廠、新消費品牌、服務貿易等各大領域的企業們都在積極籌備和展開動作。靜水無波之下,中國企業出海其實正在橫向、縱向兩股新增長力量的拉動下,逐步從被動出海,走向主動出海,很多新物種也在大爆發。
01
出海熱背后的三大被動推手
“很多年以前,那時我的錢包癟癟的,陸地上看來沒什么好混的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占絕對面積的大海里逛逛吧! ”成書于1851年的美國長篇小說《白鯨》里的這段知名告白,或許說出了很多中國出海企業的心聲。二十多年,中國企業出海更多是被外力推船下海。第一推手來自國內市場供過于求。中國企業第一波集體性出海,是家電行業為先鋒。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家電行業出現了數百家企業同臺競技,為了獲得更多的OEM訂單,以海爾、海信、TCL為代表的中國家電企業,通過海外并購、投資設廠等方式走出去。基于同樣的邏輯,手機、汽車等行業其后也相繼集體性開啟出海浪潮,從供應鏈出海,走向品牌出海。大企業之外,同樣需要在海外尋找生存空間的中小企業,則在近年來搭上了“跨境電商”的便船。
2022年9月Temu登陸美國,推出“全托管”模式,大力虹吸產業帶工廠,到今年7月淘寶推出“大服飾全球包郵”計劃,莫不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如果說內貿為主的企業,踏上出海征程,是被市場所倒逼。那么原本以外貿為主的企業,則是在成本和貿易壁壘的驅使下,不斷走向深海。
首先看成本。鞋服、箱包等成本敏感性行業,一直以來都在全球逐水草而居。2008年前后,隨著國內用工、用地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承接海外OEM大規模訂單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也開始了供應鏈出海的進程。(對此話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貿行四海此前推文《追不到風口的2024,中國鞋出海風頭正勁》)
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開始,為了應對脫鉤斷鏈的貿易壁壘和關稅成本,為了滿足海外客戶的合作要求,有海外業務的外貿工廠、貿易商們,紛紛開啟或者加大了在海外投資供應鏈的動作,全球貿易也形成了大三角貿易格局。
02
出海的橫向增長力量正在出現
從目前來看,中企出海更多是被“國內市場供過于求、成本、貿易壁壘”三大推手,推船下海。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有兩股巨大的拉力,正在推動中國企業出海從被動走向主動。第一股便是中國各大出海力量的融合交叉,帶來的橫向增長空間。早先,外貿、供應鏈出海、基建、互聯網等不同領域出海,基本是各干各得,相互之間協作甚少。
舉個例子,在2021年3月,中國跨境電商交易會誕生之前,跨境電商行業甚至沒有一個自己專屬的行業展會,更多被混為外貿的一支邊緣力量。實際上,彼時傳統外貿圈子更多還是TO B,而跨境電商圈子還是以TO C為主,兩個圈子之間交叉關聯甚少。如今,中國企業出海已經從涓涓細流,百川出海,實現了匯溪成江,奔騰出海。福州進出口商會會長孔思軍就對「貿行四海]介紹,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商會就在推動外貿企業們投身跨境電商,以求得升級突圍。而經過這四年的高速發展,跨境電商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產品出海的“水電煤氣”,不可或缺。同樣,跨境電商行業也在進入傳統外貿的一畝三分地,2024年跨境電商行業的一大動向,便是有一定供應鏈基礎的賣家們,很多開始發力TO B領域。
出口業態在融合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渠道和供應鏈在融合。最知名的例子莫過于TikTok電商的興起,將直播電商、短視頻電商生態輸向全球,為中國商品出海、品牌出海帶來了新的流量紅利,打破了此前中國互聯網出海與中國產品、中國品牌出海的次元壁。2023年5月,SHEIN向第三方賣家開放平臺,也成為了出海大融合時代的標志性事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綜藝、游戲、小說、短劇等文化出海的盛行,就帶動了海外消費者熟悉中國生活方式,進而助推了中國元素產品和生活服務業的出海(茶咖、餐飲等)。十多年來,一帶一路的基建,也讓很多沿線國家和地區具備了制造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也提升了當地的消費能力,為中國供應鏈出海和商品出海夯實了基礎。中國產業結構的高端化,科研和供應鏈能力的不斷崛起,也在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如果說此前中國企業出海還是一個因果鏈的話,那么隨著主體的增加,層次的提升,正在變成一個反應鏈,變量增加,相互推動,跌宕起伏。
03
專業分工帶來大量新物種
中國出海力量大融合發展之際,更多的專業化新物種也在被不斷催生,帶來了縱向的增長空間。我們將全球商業分為五個環節“制造商、貿易商、渠道商、品牌商、服務商”來觀察,會發現每個環節都在出現專業化、本土化的新物種。繼以“小批量、多批次”為代表的中國跨境電商柔性供應鏈崛起,以歐美市場訂單為導向的大規模生產型企業供應鏈出海后,第三波制造業出海新物種正在冒頭,那便是以滿足海外本地市場需求的供應鏈出海。舉個例子,隨著蜜雪冰城在海外大量開店,其在2022年底與喜多多食品合資,在菲律賓設立了椰漿生產基地,以滿足蜜雪冰城海外門店的食品原料需求。再舉個例子。
以協助中國企業進入日本市場為主業的摩柯公司負責人金總,告訴「貿行四海],其服務的一家企業,正在準備將國內的面料進口到日本,在當地完成紡織品的編織,進行本地供應,以降低關稅成本。另一家主打手工銀飾的企業,也準備在日本設立作坊,以便更好對接客戶的定制需求。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企業駛入深海,更好地貼近海外市場的本地化需求,必然是一大趨勢。再看貿易商這個環節。2021年之后,以供應鏈之名出現的新型貨盤商就開始不斷冒頭,為中國通向海外市場,帶來了更多的通路。
我們注意到,近年來,有部分外貿企業,已經從單純得承接海外訂單,單純依托中國供應鏈組織供貨,進化到根據客戶具體訂單,進行全球供應鏈協調生產和采購。我們也看到,TikTok電商帶動了如grandsight這樣的供應鏈企業的崛起,他們為海外網紅提供貨盤,為中國產品出海提供分銷通路和營銷服務。以華美匯為代表的企業,則瞄準了東南亞微商群體,為其提供貨盤服務。如易佰網絡等跨境電商企業,也在向中小賣家開放自身的供應鏈,為自己的發展插上第二只翅膀。
中國企業出海新物種圖
制造商滿足海外本地市場需求的供應鏈出海
貿易商供應鏈貨盤企業
渠道商以四小龍為代表的電商平臺、華人超市&批發市場品牌化升級
品牌商國內消費品牌出海、創立海外本土品牌、跨境電商品牌升級、貿易商與工廠創立自主品牌等
服務商圍繞供應鏈出海、品牌出海、服務貿易出海等,正在形成新的服務商族群
貿行四海制圖
當然,供應鏈企業是以撮合分銷渠道與商品供應端的對接為己任。而以四小龍為代表的中國電商平臺,近年來在全球的大規模布局,則為中國產品出海、品牌出海提供了更多直面海外消費者的機會。
在此輪調研中,我們還特別關注到,隨著中國品牌商大規模出海,其服務生態也在日趨形成。
此輪調研中,「貿行四海]先后走訪了出海品牌對接北美線下零售門店,提供進店服務的shopvidi-vilocal,提供智能客服服務的Zendesk,還有提供全球售后維修服務的Besender,都讓我們耳目一新。
圍繞供應鏈出海,我們也看到了各類專業海外園區的出現。在海絲跨境產業園負責人齊隆看來,原本很多中資企業投資的海外園區,服務功能相對比較單一,聚集的業態也有限,而隨著中國企業出海新大潮的到來,必然要納入更多的人文、科技、金融、品牌公關、合規等要素,利用中國高速發展的科技研發,智能制造的能力,為落地企業提供生產原材料,中間品,機器設備集采服務,協助中國企業更好地在海外扎根下來,融入當地。
無論是三大被動推力,還是中國企業出海的兩個主動拉力,中國企業出海注定將掀起新的大潮,進入全價值鏈協作出海階段。
本文來源于貿行四海,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