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超百萬架無人機飛向田間地頭、城市樓宇與偏遠山區,成為物流運輸的新載體。據《2024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無人機運營單位超過2萬家,年飛行小時數同比增長15%。低空經濟正以年均超30%的增速,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重塑物流行業的未來。
據中國民航局預計,2025年,國內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3.5萬億元,市場前景廣闊。
產業變革:低空經濟的全球競速當前,地方政府對低空經濟的布局呈現白熱化態勢。全國26個省級行政區將低空經濟相關內容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與川渝雙城經濟圈領先布局,聚焦全產業鏈,其他地區的場景化應用也加速推進,形成多層次發展格局。產業實踐方面,亞馬遜、谷歌、京東、順豐、美團等企業早已布局。其中順豐是國內最早布局無人機物流的企業之一,通過雙線布局建立先發優勢。順豐旗下豐翼科技自2012年深耕無人機物流,2018年獲得全球首張(試點)運營許可證,目前在大灣區實現日均2萬單配送量,運營航線超400條。另外一家子公司豐鳥科技專注大型無人機的支線物流,2022年獲得全球首個大型無人機商業試運行牌照,已構建150公斤-3噸級產品矩陣,助力搭建"干線有人機+支線無人機+末端配送機"三級航空運輸網絡。據了解,一汽解放前董事長吳碧磊已調回中國一汽集團,出任研發總院院長一職,其核心攻關方向之一正是低空經濟領域。“國家隊”的入場,揭示低空經濟的發展或許已不再停留于構思,產業變革的大幕已悄然拉開。
革命與瓶頸
· 無人機VS貨車:效率與成本的雙贏低空經濟的核心邏輯在于“效率革命”,相較于傳統地面運輸,無人機可直線飛行規避交通擁堵,速度提升50%以上,特別適合50公里半徑內的緊急配送。例如,重慶巫山郵政貨運無人機將脆李從果園到機場的轉運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7分鐘,效率提升17倍。在運輸成本方面,無人機同樣具備顯著優勢。以中通海燕系列電動六旋翼無人機為例,其全生命周期總成本8.58萬元,可完成7.5萬件包裹運輸,單件運輸成本1.14元,依據行業平均單件成本1.85元計算,較傳統物流模式降低約38.4%。長期來看,規模化運營和電池技術突破將進一步降低無人機運輸的成本,同時無人機無需司機的人力成本,這對于面臨"司機荒"的物流企業具有重要意義。
· 瓶頸與互補邏輯盡管無人機在效率與成本上表現亮眼,但其規模化應用首先要面對載重的限制。中國重型卡車的常見最大載重可達49噸,而順豐飛鴻-98無人機的載重為1.5噸,兩者在載重能力上存在近33倍的量級差異。無人機對高時效、小批量、高附加值貨物的短距離運輸有優勢。同時,無人機對于作業環境有著較高的需求,如強風、雨雪等惡劣天氣。另外,起降點密度、空域管理系統、低空航路網絡、充電樁、氣象監測站等配套建設的完善程度,直接決定無人機能否規模化。如深圳市規劃到2026年,預計建成1200個以上低空起降點,但這僅能滿足試點需求,低空經濟與公路貨運的基礎設施代差在短期內依舊難以彌合。貨車用于承擔大宗貨物、長距運輸。中國公路網總里程已超500萬公里,貨車可覆蓋全地形、全氣候場景,且成本分攤機制成熟,穩定性和普適性的核心優勢是無人機遠遠不能相比的。由此可見,二者的關系并非“取代”,而是“互補”。當下,更適合的模式還是“干線貨車+末端無人機”混合配送,由貨車負責干線運輸,無人機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協同實現降本增效。
挑戰:規制框架與安全信任· 無人機運輸還面臨兩大核心制約一是,全國性監管體系尚未完善。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無人機的法規政策,并且中央空管委將在合肥等多個城市開展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試點,600米以下空域授權部分地方政府。但不同城市的發展規劃、自身特點均不同,如需跨省市運行,仍需復雜的審批流程,制約著商業化進程。需要構建全國統一的低空交通網絡,建立低空數字空域圖,并形成分級分類的空域管理體系,推行“一站式”飛行審批。例如,深圳已啟動低空立法,嘗試破解“多頭管理”難題。二是,安全技術亟待突破。2024年12月,湖北荊州一架大型無人機失控后撞向建筑物起火,不僅暴露電池安全與電磁干擾隱患,更折射出公共安全風險。需從提升電池防護等級、研發抗干擾導航系統、強化統一監管安防三方面構筑安全屏障,同步建立完善的保險與責任認定體系。
未來圖景:立體化物流網絡低空經濟的終極目標是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物流體系。工信部等相關部門提出,到2030年建成“干-支-末”無人機配送網絡,與公路、鐵路、水運形成多式聯運。未來十年,低空物流運輸將優先在山區、海島等交通不便區域普及,隨后向城市末端配送滲透。而貨車仍將承擔大宗商品、長距離運輸的主體職能。二者的協同,將使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大幅下降,釋放萬億級經濟效益。低空經濟的發展,本質是以“立體化銜接”重構物流價值,如同19世紀的鐵路運輸、20世紀的高速公路與航空運輸,新技術總在既有體系的縫隙中創造增量。
當政策、技術與市場形成合力,低空經濟必將催生一個更高效、更綠色的物流新時代。(來源:運輸人網)
本文來源于運輸人網出自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