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大的背景下,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我國充分發揮產業體系齊全、市場規模巨大的優勢,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2.7%,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明朗,國民經濟循環更加暢通,各類市場主體信心增強,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
一、中國經濟基本盤更加扎實穩固,國民經濟體系運行的整體效能提升
今年以來,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跨周期宏觀調控各項舉措精準到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持續釋放,經濟工作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國民經濟供需循環、產業循環、市場循環進一步暢通。
“十四五”規劃的重大部署、重大任務、重大工程均已有序啟動。上半年GDP兩年平均增長5.3%,二季度環比增長1.3%,較一季度高0.9個百分點,驅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增強,發展質量與效益持續改善。
在國際糧價高企的情況下,我國夏糧實現“十八連豐”,確保“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7%,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3.4%,八成行業盈利超過2019年同期。服務業持續穩定恢復,上半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分別增長6.9%、17.3%,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16個月高于臨界點。有效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加快推進經濟恢復發展過程中,守住了發展的安全底線,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有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紛紛將我國經濟增速調高至8.5%左右,明顯高于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顯示出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
二、內需體系完整性逐步提升,新的內生動能對經濟的支撐持續增強
“三新”經濟快速成長有力支撐了當前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恢復和新發展格局的加速構建。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長14.6%,比一季度加快4.7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均明顯提速。
我國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以創新賦能產業基礎再造方面加快發力,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13.2%,比一季度加快0.9個百分點。新產業新產品增長較快,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69.8%和48.1%,體現出我們在突破產業鏈瓶頸和促進高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這也是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改善的重要表征。
在新業態、新模式的推動之下,前5個月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利潤總額兩年平均增長12.5%,快于全部規上服務業4.2個百分點。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長16.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到23.7%。與新型消費相關的郵政快遞、電信廣播電視及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于較高的景氣區間,尤其是上半年的全國快遞業務量已經接近2018年全年水平。
三、市場主體信心和投資意愿增強,帶動就業收入消費良性循環
今年以來,“六穩”“六保”措施進一步見到實效,市場微觀主體經營狀況明顯改善,主要經營活動指標保持在景氣區間。新市場主體較快增長,6月末統計局基本單位名錄庫統計顯示,法人單位數首次突破3000萬個,同比增長了16.6%。
6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9%,已經連續16個月處于景氣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都在較高景氣區間,說明市場主體信心穩而強。支持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的政策有序實施,對穩定市場預期起到重要作用,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9.2%,兩年平均增長2.0%,比1-5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上半年工資性收入兩年平均增長7.2%,隨著各地持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高養老金標準,加強特困群體保障與幫扶,抓實社會救濟和臨時救助,人均轉移性凈收入兩年平均增長8.6%。
今年以來,消費場所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完善,餐飲、旅游、文化體育娛樂等消費需求加速釋放,體育娛樂用品類等9類商品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速超過10%。由此可見,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就業、收入、消費循環持續優化均衡,為國民經濟循環提供內生動能強化機制。
四、內外雙循環互促加快,我國出口對全球經濟穩定恢復起到支撐作用
我國抓住率先實現全面復工復產的窗口期,依靠完整的工業體系,將出口維持在高景氣區間,出口結構持續優化,國際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從規模看,在低基數效應、防疫物資出口、訂單加快流入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帶動下,上半年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額增長38.6%,連續9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
從結構看,一般貿易出口占比達61.1%,較去年同期提高12.2個百分點。從國際競爭力看,在美國仍維持對我國輸美產品高關稅的背景下,1-5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產品占其進口總額的比例為17.0%,較2019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隨著發達國家疫苗接種加速推進,經濟秩序逐步恢復常態,旅游等被疫情抑制的需求釋放,全球產業鏈加快復蘇,我國外貿企業搶抓機遇,加快實現動能轉化,維持出口高位增長。上半年,箱包等與旅游出行相關商品的出口加速增長,同比上漲33.0%,與全球產業鏈復蘇相關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29.5%,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手機、汽車等供應鏈較長的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7%、23.3%、101.4%。
五、消費價格繼續保持平穩運行,大宗商品價格向供求基本面回歸
上半年,國內物價總水平處于合理運行區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累計同比上漲0.5%,CPI環比連續4個月處在負增長區間。
今年以來,生豬產能持續加快恢復,豬肉市場供應明顯增加,疊加去年基數影響,豬肉價格同比和環比均出現較大降幅,6月底發布豬肉價格下跌一級預警之后,有關部門按機制啟動了中央和地方豬肉臨時收儲,近期豬肉價格有所反彈,豬糧比價已經回到5:1以上區間。夏糧豐收和鮮菜鮮果供應充足,糧食和鮮菜鮮果價格保持平穩。受翹尾影響,下半年CPI同比漲幅溫和回升,整體將保持在合理區間,實現全年物價調控目標基礎牢靠。在全球流動性超寬松、美國等主要經濟體通脹率持續高企的背景下,我國能保持消費物價穩定實屬不易。
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分化,PPI同比漲幅回落、環比漲幅明顯收窄。
從上游原材料價格來看,二季度以來,相關部門強化供需雙向調節,及時有序投放國家有色金屬和煤炭儲備,加強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價格信號引導作用進一步釋放,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效果持續顯現。
從6月PPI環比變化來看,41個工業行業中有18個行業的出廠價格下跌,是去年11月份以來環比下跌范圍最大的月份。特別是鋼材和有色金屬價格下跌幅度較大,直接帶動PPI環比漲幅收窄。
展望下半年,受近期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等輸入性因素、電子信息和電氣機械行業元器件供應不穩、去年同期原材料價格基數較低等影響,PPI同比漲幅仍在高位徘徊,但上漲動能有所減弱,預計下半年PPI同比漲幅及其與CPI同比變化的“剪刀差”將進一步收窄。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