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公司往往會優先考慮資金雄厚、商品出貨量較大客戶的訂單,而這些財力雄厚的大買家,為了保障供應鏈,也紛紛砸下重金包船。
此時的中小買家就只能在這場實力完全不均等的搶柜大戰中節節敗退,不少小買家面對的正是這樣的情況——既爭取不到低運費或保艙位,也缺乏將上漲的運輸成本轉嫁給終端的話語權。
那么他們只能:
進貨,運費高到破產;
不進貨,缺貨熬到破產。
“同一條船”
美國小型零售商Hudson + Bleecker老板Eram Siddiqui稱,在新冠病毒疫情之前,該公司支付的貨柜運費為每柜3500至4500美元,大約10天后就會出航,但現在價格飆到17000美元,而且要等到9月才會出航。
Siddiqui說:“我們需要十幾個貨柜以便跟上出貨,但除非付出會破產的運費,否則拿不到。隨著旅游開放,需求變得很巨大,我們卻無法交貨。”運輸成本在這家公司的營收比由疫情前的15%到20%,升高到30%到35%。
大洋彼岸的消費者們已經在家具和咖啡等商品上感受到了漲價帶來的壓力。
Sea-Intelligence的首席執行官Alan Murphy估計,當前在跨太平洋航線上,組裝家具的運費現在占商品總零售價值的62%;家電產品中,零售價格中高達41%為運費成本。
歐洲也沒好到哪里去。
英國一家家具零售商經理Scott Humphreys說,由于供應鏈被卡了脖子,他的企業幾乎無法運營。他們公司近一半的庫存是從東亞(主要是中國)進口的。
“我們過去從中國采購一把扶手椅需要12英鎊,現在則是100英鎊。因此,我們的零售價上漲了25%——但這對我們來說并不是額外的利潤,”Humphreys說:“一些更便宜的商品,價格翻了一番。此時采購它們已經沒有意義了。”
今年6月,歐美零售商就開始為年底圣誕節購物季訂艙,比往年提前3個月進入航運旺季。
美國排名前三的大型進口商家得寶(Home Depot)則宣布,在當前港口擁堵、貨柜短缺及新冠疫情拖累運輸進度的極端情況下,租用一艘完全屬于自家的貨輪,來回航線100%專為家得寶,以緩解當前的供應鏈難題。
出手管控
當地時間7月8日,白宮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將下令負責運輸監管的機構打擊鐵路和海運行業的反競爭行為和不公平收費,試圖降低消費者的成本,以解決新冠疫情以來運費高漲不跌的難題。
該命令將敦促聯邦海事委員會與司法部合作,調查和懲罰反競爭行為。命令還將鼓勵聯邦海事委員會努力保護美國出口商,避免受海運承運人強加的高額成本的影響,并打擊不公平的費用。
然而,全球10大航運公司中沒有一個美國的。當前四大船公司分別是丹麥的馬士基、瑞士的地中海、法國的達飛、中國的中遠海運,它們加起來的市占率達到了57.9%。
貨運業內人士認為,美國政府要如何舉證聯合議價、控制海運艙位或是壟斷市場都成問題。
目前船公司對來自美國、歐洲和中國監管機構的監管措施越來越敏感。
以馬士基和赫伯羅特為首的班輪運營商正在對美國總統拜登為降低航運成本而采取的行政行動進行反擊。
世界航運理事會(WSC)警告稱,立法行動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航運公司已經“竭盡全力”來應對Covid-19造成的供應鏈斷裂的極端物流時間,但遺憾的是疫情阻礙了船舶靠泊和貨物卸載。
丹麥巨頭馬士基表示疫情造成的“完美風暴”導致“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超出了任何一個利益相關者的控制范圍”。赫伯羅特則表示:“任何立法行動都應該以緩解基礎設施問題為目標,而不是針對行動本身。”
馬士基美國政府關系副總裁Doug Morgante說:“我們發現自己處于這個位置,是航運商品化的結果,這也導致了不符合任何人利益的市場波動,只有通過真正的合作伙伴關系——包括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我們才能朝著更穩定、更高效的港口生態系統取得進展。”
歐盟這頭則傳出要進行高運價調查,但考慮到調查程序冗長,證據有限,多半不會對運價降溫有啥大作用。
韓國倒是下了狠手。除了要求本國最大的海運公司HMM增加臨時船舶以外,還對中小出口企業提供融資支援。自去年8月開始,HMM已經投入31艘臨時船舶。此外韓國政府還鼓勵韓國出口商與韓籍船公司簽約,保證有艙有柜,政府補貼20%的運費。
韓國總統文在寅近期已表明態度,將借勢振興韓國海運造船業,到2030年搶占全球自主航行船舶市場的50%。
我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趙沖久在6月24日回答記者時表示,針對目前國際集裝箱班輪市場出現的一艙難求、一箱難求、運價持續上漲的情況,“將會同商務部等部門繼續落實好穩外貿的相關措施,引導國際班輪公司持續加大中國大陸出口航線運力供給,同時提高集裝箱的周轉效率,指導地方交通運輸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確保國際物流供應鏈的穩定和暢通。價格方面,我們也配合市場監管部門加強海運口岸的收費監管,依法查處違規收費的行為。”
只能期望,多管齊下,運價可以早日回歸正常。
本文來源于搜航網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