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資本合伙人曹抒陽表示:“能源轉型相關的行業體量特別大,有千億、萬億的市場,增量也不錯,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其中存在大量技術迭代、產品迭代,以及進口替代的機會。在清潔能源上,光伏、儲能、鋰電池、氫能、新能源車;節能降碳上,綠色算力+數據中心以及碳金融市場都存在不少機會。”
清新資本合伙人 曹抒陽本文根據由羅戈網.物流沙龍主辦,特來電特別承辦的“2024年第三屆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現場速記整理完成,以下為演講全文:我非常關注物流行業的發展,這幾年是專注在“碳中和”這個大的概念,做早期的風險投資。過去這幾年,各個相關領域產業非常高速并且高質量的發展,對雙碳產業未來十年、二十年維度的前景,抱有充分的信心。
碳中和是一個很龐大的概念,它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邏輯很嚴密的一個體系,也有幾十年的傳承,最早是從《京都協定書》開始,其實還可以往前追溯,一開始是歐美提出的一個很大的概念,可能表面是環保的,更深層次是地緣政治,以及全球規則的考慮。我們當然認可它對全人類是非常有價值的,所有國家都在往前積極推動的大戰略,也是目前全球為數不多的共同語言,所以是一個全球性的事情。
通過COP一系列的會議,形成了一系列決議,越來越細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產業,以及新的國際貿易規則,也制定了很多不同類型國家要達到的指標,所有國家也都在努力推動,中國也在積極響應。
那么為什么要參與這個事情?一個是經濟轉型壓力。
從粗放改為精細,從高排放、高污染轉向現在的綠色低碳,對于國內的居住環境、國民的幸福,非常有幫助。
二是自主安全的考慮,新能源對于國家的戰略、自主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也都知道,中國的能源,特別是傳統能源,像天然氣、石油,依存度還是非常高的。新能源,無論是光伏、風電,還是氫能、鋰電池這種二次能源,它更多是依靠生產技術、大規模制造去生產出能源,而不是依賴于化石能源這種自然界原生的資源。它可以幫助國家減少對于自然資源的、海外自然資源的依賴,通過自己的生產制造、技術水平、制造能力,生產出新型的、綠色低碳的、零碳的能源。
三是新的國際貿易規則。歐盟已經推出了碳關稅,美國也在積極跟進,我們國家也在進行前期規則的制定,所以這可能是未來新的游戲規則,你的稅收可能會根據你出口的產品背后的碳排放來制定,大概率這會變成一個主流的游戲規則,特別像我們國家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來說,必然是需要響應的。
很多大企業在自己可觸及的供應鏈的范圍內,非常強勢的推動整個上下游的脫碳,這些基本上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它會要求上游的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能夠提供一整套碳足跡的測算,必須達到其要求,才能繼續留在供應商名單里。其實這些大企業牽頭的脫碳的動作,影響面非常廣,很多供應商都是我們國內的企業。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壓力和動力推動中國碳中和之路往前推進。
我們總結了一下,中國怎么做到碳中和?有哪些工具?簡單來說有三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能源替代,就是最上游的,原來用煤炭發電,用石油、汽油、柴油作為燃料,作為交通工具的燃料,現在我們的光伏、風電,這些新能源裝機量在飛速提升,可能已經到20%,到2060年達到75%到80%,這條路是看得非常清晰的,因為中國具有全世界最強的技術和大規模生產制造的能力,比如,90%的光伏在中國,70%的風電在中國,70%的鋰電池在中國,氫能現在也是走得最快的國家。
第二塊就是節能減排,有非常多高能耗的行業,可能八大控排行業占全中國碳排放的80%,包括發電、鋼鐵、石化,數據中心未來也會大規模的用電,因為AI的快速發展。也不能說這些行業就不干了,我們整個制造業的基礎就是高能耗的大規模的重資產的生產,所以這些行業怎么去脫碳,有哪些節能減排的技術,發改委、工信部這兩年也越來越堅決的推動各種各樣節能減排的技術在傳統行業里應用。
第三塊就是偏負碳的技術,比如怎么把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回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夠變成固體或者埋在地下等各種各樣新技術;比如種樹,維護現在草原,這些也都能降低碳排放的新型技術。另外我們也非常關注碳金融市場,因為它是通過金融工具調節,簡單來說就是補貼降低碳排放的企業,比如種樹、處理畜牧業的糞便、建海上風電站,給額外的經濟收益,這個經濟收益不是國家給的,而是通過向高能耗控排行業去征收碳配額,形成金融調節機制,加速推動整個雙碳的進程。
接下來,我會結合產業的格局,從早期投資視角看碳中和產業機遇。首先講一下清潔能源的相關重點賽道。第一個就是光伏,光伏也是最重要的新能源,光伏跟風電的占比可能是3:1,所以我們的能源結構轉型,大頭就是來自光伏的裝機量,光伏的規模也是非常龐大的,現在光伏組建的市場規模差不多達到5000億,未來還會持續增長,同時這個背景是光伏單價不斷在下降,所以它的增速會更快。
各個主要的材料都在降價,我們對光伏電池片的預測,整個市場規模不會有太大的增加,背后是什么意思?我們的發電成本越來越低,這對于推動很多下游產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現在的綠電,西北的綠電,便宜的風電已經到一毛錢了,光伏也在兩毛錢以下,制氫的成本很低,特別綠氫的大規模使用有了非常好的基礎,這在三年前、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這也得益于光伏產業非常強的降本增效能力。
最核心的就是光伏設備,光伏設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因為它不僅僅是跟著裝機量的提升在增長,而且我們設備的改型迭代也很快,推動著我們的發電效率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這邊相對來說比較細一點,因為做投資,我們會把全部產業一個個拆開,去看有沒有投資機會。一個光伏組建最核心的就是單晶電池片,前幾年主流的是用PERC,從去年開始非??焖俚谋惶娲鸀門opCON,現在HJT也在快速提升市場占有率,這一塊完全是更新換代,核心是生產設備的改變,這里面就有很多新的投資設備的機會。
除了電池片以外,整個組件,從上游到最后的輔材,拆開每一個材料或者每一個零組件去看,還是會有一些迭代的機會。
當然如果有創業公司的機會,也是非常值得去捕捉的,比如我們去年就投了一個光伏膠膜的上游原材料,原來是日本壟斷的,我們投了國內第一家實現量產供貨的企業。類似這樣的機會,要求就是投資人非常懂產業每個環節的發展趨勢,以及它的競爭格局。儲能也是受關注度非常高的,這兩年的發展也是非常快,熱點也很火,很多人都在參與。
儲能分發電側和用戶側,發電側主要是平抑發電側和負荷側的波動性?,F在風光電的裝機量越來越大,西北很多地方上網率逐漸下降,國家也一直在降低上網的比例紅線,儲能確實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供給。
在用戶側,國家在不斷拉大峰谷電價差,同時也在引進新型的電力交易機制,可能未來電價,特別是工商業界的電價都不是固定電價,它是市場化交易,現在很多省份也有試點,所以給用戶側的儲能也創造了比較好的收益。
我們也投了相關的企業,用戶側儲能年化收益率在比較好的一些省份可能做到平均十個點以上,就是利用峰谷電價差的套利,其實這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市場。
有企業去年開發了儲充一體樁,這個樁就是半夜充電,買了便宜的電,白天充電,用正常的電價賣給用車的人。將來整個用戶側靈活的負荷,確實會形成一個很巨大的網,作為我們新型電力系統很有利的部分,跟電網有一個非常有機的結合。作為早期投資人,我們更關注的是技術端,我們會關注各種各樣儲能的技術。因為儲能的場景也不一樣,有些是瞬時儲能,有些是長時儲能。
我們也關注各種各樣新型儲能發展的曲線,以及投資時點的把握。儲能其實最核心的就是鋰電池,在交通領域,新能源車上也是鋰電池,鋰電池本身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我們國家本身在鋰電池方面遙遙領先,大的趨勢下,它的增量,無論是在車端用的,還是儲能用的,其實增長都是非常迅速的,整個市場的規模增長非常迅速。
我們也會非常細的去拆開一塊鋰電池里面各種各樣的主材、輔材,它核心的生產設備,我們會看每一種材料有沒有投資一個革新性技術、迭代性技術的機會,確實有很多的點,也有很多公司在做,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發電效率和降低成本,沿著這個主線做投資。
電網是一個很重要的場景,因為整個能源的轉型,電網是中樞。國家電網在新的形勢下,發電側和用戶側的波動很大,包括綠電的接入,對于電網的安全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電網每年會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數千億級別的資金,來提升它的安全可靠度,特別是對于變電站這個核心中樞的場景。
從我們投資的角度,我們也會非常關注各種各樣新的技術,能夠提升在智能檢測、智能電網的投資機會,也有很多新的創業公司在快速成長。
氫能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個概念,有三個屬性:第一,它是清潔的工業原料,很多制造業都會用氫能,比如硅、化工、化肥都會用到氫氣,但這些行業也需要脫碳,核心是氫氣要用綠氫,這也是下游對氫能產業的重要需求的來源。
第二,它是儲能和消納介質,現在很多新的風電、光伏大基地的儲能,除了主流的鋰電池以外,也會配一部分氫儲能,它能解決長時儲能的問題。
第三,它最終也是一個終極燃料,如果能解決成本的問題,解決運輸、存儲,其實最終是一個很好的終極燃料,當然這當中會有很多年的努力和大量的投入,去降低各個環節的成本。其實終極來說,是我們交通體系內一個很重要的燃料來源。目前階段的投資,我們可能更多會放在制氫端,你只有能夠把綠氫便宜地制出來,才能有后面這么多產業的體系,所以制氫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向。
然后新能源汽車,我們更關注的是乘用車,因為它的規模更大,各個環節的迭代、細分、新技術出現的概率也更高,投資機會更多、更活躍。
大家也都開車,現在開新能源車也是主流的選擇。除了電池,包括新的智能底盤、智能座艙、新的智能網聯系統,以及電機電控這,三電系統,再拆開來看,有很多新的零部件在快速提升它的滲透率,這背后就是有很多投資到優秀創業公司的機會。節能降碳方面,介紹兩個細分行業,第一個是數據中心,正好疊加了現在AI的快速發展,超算算力的建設,這兩年投入非常大,所以大量數據中心耗電量越來越大,我們國家的數據中心大概占全國用電量的4%,包括國家層面、行業層面,都對于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和耗水量,這兩個核心的值有非常嚴苛的要求,無論是對于老的數據中心的改造,還是對于新的數據中心的審批,都是很嚴的,所以這里面催生了大量新型的節能技術。
第二個是水泥建材,也是碳排放的大戶產業。高溫燒結使用了非常高的能耗,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做新型的替代型材料,去替代水泥,綠色低碳的材料能大幅降低高溫的部分,降低能耗,現在也在很多新型的建材,包括基建的需求里面,在快速使用這種新型的綠色低碳的水泥替代產品,能夠降低整個建材行業的碳排放。此外像化工、鋼鐵,其實也有很多新的節能減排的技術在使用。
碳金融市場方面,從2021年開始建,到今天初具規模。2023年北京的綠交所也開門了,納入了資源減排額度的CCER的交易,形成了一個碳交易市場的雛形。
我們兩年前關注碳價的時候是四五十塊錢,前幾天已經到了一百,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有很多金融機構在進入到這個領域在做一些套利的交易,這本身也是國家鼓勵的,希望能夠活躍整個碳金融市場,擴大它的交易量,能夠進一步加速產業方面雙碳的進程。
最后,講講一級市場投資這兩年的變化。
首先就是市場上的資金比較枯竭,美元基金基本上撤離中國了,所以現在資金的屬性有非常大的變化,資金量也很小,可能活躍的資金是前幾年的一半都不到。資金的屬性是國家的錢,所以我們要投資國家鼓勵的這些產業,科技類的、戰略新興行業,包括新能源、雙碳、半導體、航空航天,這是這兩年投資的主流。我們國家也在鼓勵大家投早、投小,所以現在市場上更受歡迎的項目是專精特新的,早期的項目融資壓力會更小一些,所以我們自己總結就是“專、精、早、新”。
二級市場也關閘了,從今年初就沒有受理任何一家新的IPO申報企業,過會的數量也極稀有,而且這個趨勢也不知道會持續多久,所以我們對于投資的要求也特別高,市場上大部分機構也都是出手非常謹慎,對估值要求特別高。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這兩年的行情、環境也確實很嚴峻,這兩年的主流是需要大家有自我造血能力,不能依賴融資去輸血。但是比較好的一點,我們看到,能源轉型相關的行業體量特別大,有千億、萬億的市場,增量也不錯,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其中存在大量技術迭代、產品迭代,以及進口替代的機會。如果掰開來看,投資機會還是不少的,我們過去幾年也投了很多優秀的企業,無論是營收的增長,還是凈利潤的增長,都非常健康、快速。
所以,我們還是對中國經濟,特別是對能源轉型相關的產業,抱有非常大的信心。
本文來源于物流沙龍,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