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行情下,國內物流轉向存量市場,而隨著跨境電商的全球化發展,跨境和出海處于增量賽道。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內物流企業想要尋求出海,包括三通一達、德邦、順豐、京東等在內的國內物流企業都在加快出海的步伐。而在出海的過程中,不同的企業會遇到不同的挑戰,這些挑戰有以下幾點共性:
第一,團隊基因。國內的物流企業在國內的電商領域、快運領域或者快遞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成功的,甚至有些企業做到了上市的規模。
但如今選擇出海,國內物流企業遇到的最大短板是對海外市場沒有足夠的洞察,很容易按照原有的國內業務的思維慣性來理解海外市場,從而造成認知性偏差。
第二,文化差異。海外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等都要比國內要高很多,而且海外溝通的工作效率和行業效率都會比國內低。不同國家的人文、消費、工作習慣等都各不相同,這就導致國內物流企業出海時,跨國團隊的溝通、協作、融合是非常難的。企業在國內溝通是一倍的效率,但到了海外,溝通效率可能就會變成0.5的5倍,效率非常慢。在這樣的情況下,物流企業要怎么去融合和溝通,實現團隊的協同效應具有非常大的挑戰難度。
第三,產品匱乏。很多大型企業的資源很多,但由于體系過于龐大,使得企業的中高層、市場戰略人員和產品經理等遠離市場一線和終端客戶,導致企業只停留在賣資源的層面,沒有真正的去做產品,或者產品缺乏真正的市場競爭力,無法符合客戶的實際需求。產品設計和市場需求的脫節,導致企業的市場獲客端不具備太大的競爭優勢。
第四,效率低下。這是很多大型企業的通病。企業規模越大越依賴于群體決策,很多事情都需要通過會議來決策。
整體組織決策效率低下,使得企業很難適應跨境電商行業當下快速變化的發展節奏。不過,深圳跨境電商企業的效率是比較高的。例如,深圳某電商公司的市場一線人員在發現客戶需求后,當天就會反饋到公司,第二天公司就會開會研究如何調整產品或者調整現有流程來滿足客戶需求,并告訴海外團隊該如何配合海外端流程的優化調整以及資源的協同,溝通確定優化的方案之后,公司就會更新價格表,之后就能夠直接和客戶談合作了。
這種協作流程就是基于用戶需求快速地將產品進行迭代創新,并且公司國內團隊和海外團隊能夠實現互通,從而適應市場快速變化的節奏。但這種流程在大型企業是很難實現的,尤其很多Global企業,想要進行價格調整或者渠道調整,需要在不同的區與區之間,區與總部之間通過郵件來溝通,一來一回,等到討論確定可能就需要數十天的時間,最后真正落地實施可能就需要等到一兩個月之后。因此,大型企業很難適應跨境電商行業快速發展的節奏,很多產品的創新以及服務的迭代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
第五,戰略模糊。
很多國內物流企業在出海戰略的立場上不夠堅定。每家企業都喊著要出海,但是當真正面對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時,很多企業只是做一些嘗試性或者低成本的試錯,在出海戰略上并沒有明確的方針思路,也沒有拿出一定的資金、預算或者人才儲備去做長期性、戰略性的投入。在國內物流市場加盟制、輕資產整合模式的影響下,很多物流企業在跨境物流的賽道上想的都是能否整合其他企業,或者與別的企業一起合作,從來沒有想過企業自身應該投入什么。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企業在出海各方面包括資金、核心團隊、時間精力、企業資源等的投入是不足的,如果沒有一定的投入,企業想要在出海賽道做出一定的成績,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
本文來源于跨境電商物流百曉生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