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經歷了起步發展階段(1978年-1984年)、快速發展階段(1985年-1991年)、震蕩發展階段(1992年-2000年)、全面提升階段(2001年-2010年)、創新升級階段(2011年至今)五個發展階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農產品批發市場進入創新型發展、品牌化發展、集團化發展、平臺化發展的快車道。
我國農產品市場發展歷程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
1.農產品批發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興辦方式多樣化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方或開辦方各不相同。
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定義投資方:從農產品流通鏈條各個環節的參與者來看,投資主體有產地合作組織(如供銷社、種植合作社等)、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批發商、第三方物流商、食品加工企業、生鮮電商平臺、銷地市場商戶等,甚至終端消費群體也在直接或間接參與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興辦。
從投資主體的企業經濟屬性方面來看,又可分為央企、國企投資興辦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如深圳海吉星農批、南京眾彩物流、重慶雙福農批、新疆九鼎市場等);
集體企業興辦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長沙紅星大市場、北京新發地市場、天津何莊子市場等);
民營企業興辦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萬邦國際農產品市場、雨潤農產品批發市場、潤恒農產品交易中心、廣州江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
協會參與興辦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如中農聯控股公司、中農城投集團等);
外資主體參與興辦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如宏進農批、地利農產品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等);
多頭合作投資興辦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如嘉興水果市場、合肥周谷堆等)。
2.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呈現出集團化、網絡化的趨勢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針對農產品流通領域做出政策安排部署。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外部資本不斷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領域出現“群雄逐鹿”的發展趨勢,這些企業密集開展區域性乃至全國性市場布局,覆蓋范圍從一、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再到五線城市和縣級市場。
同時開展以“合并老舊、易址新建”為主導、以“參與合作、控股經營”為輔助的全方位擴張。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一、二線城市(包含省會城市等)兩家及以上大型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三四線城市一家及以上中大型一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五線城市和縣級市場或有或在建二三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農貿市場)的局面,而這個趨勢還要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主流集團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品牌包括:新發地、海吉星、河北新發地、中農批、雨潤、地利(哈達)、潤恒城、萬邦、宏進等等,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品牌更是不勝枚舉。集團化布局有助于市場整合、品牌建設,也有助于搭建完整的農產品流通大平臺。
3.現階段,我國主要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量龐大
全國現有農產品市場4.4萬家,其中批發市場4100多家,年交易額在億元以上的批發市場有1300多家,農貿市場、菜市場和集貿市場近4萬家。2019年,批發市場交易額達到5.7萬億元,交易量9.7億噸。
其中北京新發地市場2019年交易量1749萬噸,交易額1319億元人民幣,連續17年雙居全國第一,承擔了首都8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
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2019年果菜總交易量達559.1萬噸,總交易額達到268.29億元,果菜單品交易量連續十六年名列全國第一。青島市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日均人流量6萬人次,2019年交易額約233億元。
4.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方式出現多樣化趨勢
近些年來新建設或者投入運營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均設有交易中心、結算中心、電商中心、信息中心等以滿足不同交易方式的需求。如昆明斗南花卉市場具有花卉交易平臺(拍賣交易、電子結算、電商交易)。
但是綜合來看,大部分農批市場交易方式仍以現貨交易為主,支付方式多樣化。其中一、二級市場仍舊以批發為主,附帶零售業務(包含新零售業態),產品交易量較大且交易時間集中。三線市場以及縣域農貿市場則批零兼顧,交易較為靈活且交易量一般。
5.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城市主要功能,專業市場地位凸顯
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發地等核心農副產品市場暫停交易或臨時關閉也直接導致主要農副產品價格波動,后經相關部門及時協調保供后趨于穩定。
因此,可以看出農產品批發市場項目承擔著保障民生的重要職能,具有很強的社會公益產品屬性,農批市場的繁榮以及完善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所在城市以及周邊范圍內居民的生活水平。
近些年來,在農產品的主要產區、主要消費地域逐漸形成或者規劃建設了一大批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如遵義辣椒市場、斗南花卉市場、政和白茶市場、天環凍品市場、南方水產市場、上海輝展市場、京深海鮮市場、黃沙水產市場、銀犁凍品市場、東寧木耳市場、壽光蔬菜市場、金鄉大蒜市場等等。盡管有些專業市場已經在朝著綜合市場發展,但是從目前市場所交易產品的比例來看,仍舊保留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特點。
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反彈,也暴露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流通過程中食品安全如何監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01
監督機制不完善“有形的手”存在短板
1.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主體不完善
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的最主要流通渠道,屬于開放性經營場所,存在著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治安安全、交易安全等諸多隱患。
主要表現為:
1、農批市場不是農產品生產者,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提供買賣雙方交易的平臺,主要提供撮合交易服務;
2、農批市場不能拒絕客商出入,農產品批發市場根據交易習慣和管理需要應向所有參與者開放,側重開放交易方便流通;
3、農批市場管理監管條件有限,農產品批發市場限于軟硬件條件可能無法做到全天候監管,證照檢查、產品抽檢存在漏洞。
2.“有形的手”的引導與監管存在短板
政府相關部門在履行監管職能時可能也存在的管理缺失問題,強調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就應該考慮公益性所產生的成本。
主要表現為:
1、是行業內沒有統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法,各地主管部門在操作過程中可能無法可依;
2、日常監管如何做到既不影響市場運營又能避免出現影響食品安全事件等;
3、農產品批發市場公益性安全監測成本控制與檢測信息如何聯動。
4、缺乏與現代農產品流通相適應的統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與建設規劃(應該設置相對嚴格的的市場準入條件、項目布局標準、監督管理機制、市場退出機制)。
02
市場配套設施不健全信息化應用范圍有限
一是鑒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屬性,國外農批市場主要由政府主導開發建設。而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大部分投資人是企業或個人,投資農產品交易市場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相應的利益或者投資回報。因此,國內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著重復建設、盲目建設的現象,造成了較大的資源浪費,而所謂的配套設施有時候就成了“空中樓閣”。
二是經走訪國內多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剔除不同種類的農產品交易需求(如大宗果菜交易,大棚和車板更為實用)也不盡相同之因素,主要布局仍舊以交易大棚、露天車位、活動板房、交易攤位等形式存在。
市場交通擁堵、人員混雜、垃圾清運滯后、設備設施陳舊等問題屢見不鮮,農產品交易市場的核心功能:展示交易、檢驗檢疫、倉儲物流、交易結算、電子商務、商務配套等對應的設備設施不達標或不具備使用條件。
三是一般情況下信息化的實現基于軟件、硬件兩個條件,目前國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或多或少都有在應用信息管理系統但是能夠滿足全部業務需求的相對較少。
主要問題表現在:
1、部分市場自行研發的系統或二次開發的系統無法做到與外部環境的高效對接,信息采集和應用場景有限,無法發揮信息價值;
2、一些市場只是簡單的信息系統,所謂應用流于形式,投入力度不夠;
3、外部系統服務商對部分市場業務流程不熟悉或是市場內商戶對系統有抵制情緒而無法實施等原因導致系統運轉不暢。
4、農產品批發市場項目屬于“非標”產品,需要定制化的系統。
5、信息管理團隊水平參差不齊,采集方法落后、范圍較窄,數據價值一般。
03
市場存在著惡性競爭“無形的手”亟待管控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無序開發、盲目建設、惡性競爭的不良態勢,已經嚴重擾亂了農產品流通秩序。
問題主要表現在:
1、缺乏市場數據支撐,商業地產圈地開發,物業一賣草草收場;
2、盲目招商、盲目規劃、盲目建設;
3、蓄意炒作欺瞞客戶,惡意競爭收買客戶,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04
市場人才梯隊不合理市場服務水平待提升
人才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從農產品批發市場前期選址論證、定位分析、方案設計,到開工建設再到招商運營都需要專業團隊進行操作。即使是已經成熟運營的項目也面臨著人員新老交替、青黃不接的問題。
特別是一些老舊市場,主要是相對年紀偏大的保潔、保安等基層崗位人員。也有些市場招聘一些畢業生,但是市場管理人才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市場所需的既懂市場管理又懂農副產品的綜合型人才或職業經理人相對較少。
現代農產品批發市場涵蓋了展示交易、倉儲物流、電子商務、分揀加工、信息發布、配套商服等多種功能,因此我們就不能簡單的理解成管市場(類似于收管理費、車輛調度、客戶管理),更大意義上是提供市場管理服務,這中間存在著角色定位的問題,更深層次來說是理念問題。
總體來看,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發揮不足,總體效率較低,不能完全滿足農產品現代流通的需要,食品安全、溯源體系、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都相對較弱,農批市場亟須轉型升級。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