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順豐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長40%
順豐的業績表現亮眼。
日前,順豐控股發布了第三季度業績報告。
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順豐實現營收為1890.1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2.64億元,同比增長40.08%;扣非后凈利潤55.46億元,同比增長43.55%。
其中,第三季度營業收入646.46億元,業務量28.24億票,歸母凈利潤為20.88億元,同比增長6.56%,扣非歸母凈利潤為18.41億元,同比增長7.29%。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順豐的凈利潤呈現增長趨勢,但前三季度和第三季度的營收均同比下降。
主要財務數據
其實,順豐營收的下滑是受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的拖累。具體來看,順豐的業務主要由速運物流業務和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兩部分組成。
第三季度,速運物流業務(不含豐網)的收入及業務量均實現同比增長,但由于持續受到國際空海運需求及價格均同比下行的影響,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反而同比下降了32.69%。
值得肯定的是,相比第二季度,順豐的這項業務在第三季度出現溫和回升勢態。
從另一個角度看,順豐正在加大國際業務的投入,而由于國際業務是一項重資產投入,所以需要長期的經營才能實現業績的穩定增長。
近年來,順豐國際業務收入在總營收中的占比整體呈現逐年提升的趨勢。例如,從2021年至2022年,時效件和經濟件的快遞業務收入合計占比從60%下降至50%,國際和供應鏈業務收入占比則由19%大幅提升至33%。
到今年9月,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的營業收入為 53.44億元,占速運物流業務、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合計收入的23.5%。
2017年,順豐在深交所上市。今年8月,順豐又啟動了二次赴港上市的進程。若上市成功,順豐將成為快遞行業首家“A+H”股上市公司。
順豐正在全面走向國際化,其在招股書中提及,計劃進一步增強全球及跨境能力,將深化在東南亞等現有國際市場的覆蓋,并加強順豐在高增長潛質市場的影響力。
對于順豐控股而言,赴港上市主要是想借助香港這個國際化跳板,加速品牌與業務出海,以參與和融入全球市場。
在快遞巨頭們盤踞的國內市場,已經競爭十分激烈,而海外業務能夠讓順豐找到新的發展機遇。這也意味著,順豐勢必要和聯邦快遞、DHL等國際快遞公司正面對壘。
2.海外業務加速擴張
順豐的國際化野心已經充分暴露。今年以來,順豐不遺余力地加速國際化布局,包括在全球范圍內開拓新航線。當然,這也是因為順豐不缺錢。
就在今年8月20日,順豐航空開通了由深圳飛往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的國際貨運航線,后續將將投入當地基礎工程的建設。
公開信息顯示,“深圳 = 莫爾茲比港”航線是順豐航空開通的首條大洋洲航線。
前幾天,順豐又開通了鄂州飛往其他國家的多條貨運航線。從10月26日到28日期間,“鄂州=新加坡”國際貨運航線、“鄂州=吉隆坡”貨運航線、“鄂州=大阪”國際貨運航線接連正式開通。
到目前為止,鄂州花湖機場運行的國際貨運航線總數正式突破10條。此外,順豐航空在鄂州花湖機場的國內、國際進出港貨量累計已突破10萬噸,其中國際貨量占比近20%。
有分析人士認為,伴隨著鄂州花湖機場2023年9月轉場工作正式完成,順豐國際國內貨運航線總數近50條。
除了全球服務范圍的擴大,順豐還拼速度。就在大約半個月前,新加坡順豐跨境寄遞升級次日達服務,新加坡至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個國家的9個城市跨境快遞可以實現次日達。
具體來說,就是貨物在新加坡當天16:00前攬收,可以在次日22:00之前送達跨國收件方,這能夠鞏固順豐在東南亞時效寄遞的競爭優勢。
順豐正在加快國際化的腳步,用王衛的話說:“順豐在國際化上要抓住機遇,不能比友商走得慢。如果拿到機會就有很好的發展,否則我們發展步伐肯定會慢于其他友商。”
在海外業務,順豐把布局重點放在了東南亞。其中,新加坡就是其起初在東南亞的第一站。
今年5月,投資者關系活動表中,順豐表明了在國際業務規劃方面的先后次序:結合中國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步伐加快,以及公司在空運網絡方面的優勢,優先做好東南亞新興市場,再進一步擴展中東、南美等發展中國家市場。
在2021年,順豐就收購了嘉里物流51.8%的股權,利用嘉里物流在海外建立起的全球綜合網絡體系。借助嘉里物流,順豐深入東南亞市場配送最后一公里,并向自身物流網絡延伸至東南亞多國市場的區域。
隨著順豐不斷完善海外供應鏈和物流,其國際化戰略將會持續穩步推進。
3.順豐加入“半日達”競速賽
今年,各大巨頭圍繞速度的比拼進入了更加激烈的狀況,尤其是提供“半日達”服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菜鳥、京東物流等巨頭紛紛加碼“半日達”服務,順豐也加入了這項競速賽中。
早在去年8月,順豐就已經推出“同城半日達”。今年5月,“同城半日達”業務則覆蓋全國80多個城市。到了10月份,順豐“同城半日達”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平均6小時送達。
除了半日達服務,順豐還支持當日達、次晨達和次日達等時效快遞業務,滿足消費者不同的服務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上半年,順豐同城也開始扭虧為盈,成為新的業績增量,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33.4億元,同比增長16.2%;凈利潤達到3031.4萬元,扭虧為盈。
而在去年,這項業務凈虧損約2.87億元。
和順豐一樣,阿里也在擴張城市服務范圍。9月5日,天貓超市聯合菜鳥宣布,半日達再開6城,包含南京、武漢,長沙,天津,南昌和金華。10月12日,菜鳥半日達服務已經覆蓋全國20個城市。
隨著雙11的到來,菜鳥升級大促產品“預售極速達”,通過售前表達、時效表達、在途可售、短鏈派送等舉措提升服務效率,消費者下單后商品可實現半日達、分鐘達。
京東物流則上線“云倉達”業務,向經銷商開放京東物流配送體系資源,將電商配送時效進一步縮短到了“半日達”。此外,中通升級標快業務,在66座城市推出“標快送貨上門,承諾不上門必賠付”的服務。
可見,各企業把時效卷到了極致,而這背后離不開對供應鏈的投入。從順豐來看,無論是國際業務,還是同城業務,供應鏈建設都讓順豐物流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當前順豐持續加碼半日達賽道,而時效是順豐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供應鏈則是其趕超同行的推動力。
總之,供應鏈是物流企業不得不重視的問題,當一家物流公司達到一定規模體量之后,要進一步開拓市場,也需要繼續向供應鏈尋求突破和發展。
本文來源于電商報,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