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北三省外加內蒙古自治區,審議通過了共建“東北海陸大通道”專項合作實施方案,各方將協調推進鐵路建設、強化港口樞紐支撐,共同推動通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這條被稱作“意義和功效堪比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新路徑,被寄予了振興東北的厚望,但在其真正釋放經濟效益之前,還有諸多問題等待解決。
遼寧的心愿
“東北海陸大通道”的構想,其實早有雛形。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明確提出,“加快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和支持錫(林郭勒盟)赤(峰)朝(陽)錦(州)等陸海通道建設”。
具體而言,“錫赤朝錦陸海通道”是指從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珠恩嘎達布其(中方口岸)起,向南建設途經赤峰市、通遼市、朝陽市、阜新市,從錦州港出海的鐵路通道。
此條途徑遼西與蒙東,并可進一步聯通蒙古、俄羅斯乃至歐洲的通道,肩負著振興東北經濟的厚望,而在東北三省中,對通道建設最熱情的當屬遼寧。
自2021年兩會起,遼寧代表團就連續三年將通道建設作為全團建議進行提報,力爭國家政策支持。而從其提交的文件中,可以窺見通道名稱的更替,以及背后的內涵延展。
2021年全國兩會,遼寧代表團全團建議將“東北陸海新通道”建設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此時,“錫赤朝錦陸海通道”雖換上了“東北陸海新通道”的新名頭,但路線并未有太大變化。
隔年兩會,遼寧代表團再次提交全團建議——“將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這表明,原先的稱呼“東北陸海新通道”已被“東北海陸大通道”所取代。
而相比更名,通道內涵的延展顯得更為重要。此時的“東北海陸大通道”的空間布局已不只是一條“錫赤朝錦陸海通道”,而變為“雙線雙軸”的格局。不過,由于相關文件未公開,另一來路線具體走向不得而知。
2023年兩會期間,連續兩年心愿未了的遼寧代表團,仍未放棄為通道建設爭取國家支持的努力,再度提交全團建議——“將東北海陸大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出臺明確關于東北海陸大通道的規劃性文件,從國家層面統籌推進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
而此時,“雙線雙軸”的格局似乎也已成為過去式,按最新表述東北海陸大通道有了一幅新圖景——“以大連港、營口港、錦州港等沿海樞紐港口為海向支點,以沈陽、長春、哈爾濱等經濟中心城市為內陸口岸樞紐和貨物集結中樞”,“以干線鐵路為核心載體,連接沿海樞紐港口和陸路邊境口岸,通過公路、鐵路、海運、航空等多種物流組織方式的高效聯動,構建聯通全球的互聯互通網絡”。
錦州的行動
如果說遼寧為東北海陸大通道力爭國家政策支持屬于“做局造勢”,那么錦州便是這個局中最積極的行動者。
錦州,遼寧西部的區域中心城市,也是東北地區重要的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坐擁億噸大港、中國內貿散糧中轉第一大港——錦州港。
就在遼寧代表團首次建議將“東北陸海新通道”建設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的2021年,錦州也在地方踴躍行動。
當年2月,錦州、錫林郭勒牽頭發起,聯合赤峰、通遼、朝陽和阜新四市,共同組建了“東北陸海新通道”沿線地方政府協作聯盟。此后,錦州市領導奔赴大慶、滿洲里、白城等地施展“交際”手段,力求拓展“朋友圈”,協作聯盟成員單位也隨之由6市(盟)擴增到覆蓋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遼寧15市(盟)。
此外,通道建設本是跨省域合作,但錦州卻以一地級市之力主動編制了《東北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并下發《錦州市東北陸海新通道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其中,2023年錦州將重點推進通道建設項目63個,總投資近千億元。
為何錦州對通道建設如此積極?
近年來錦州市經濟增速表現
以近幾年錦州市經濟增速為例,2019-2023上半年,錦州市經濟增速始終低于全國水平,略顯低沉的錦州經濟,急需一個提振點。
而東北海陸大通道,便是被錦州視作刺激經濟的妙招。
作為東北海陸大通道的“橋頭堡”,原本腹地范圍較為有限的錦州港,其服務半徑將通過新通道建設獲得極大拓展,臨港產業、開放型經濟也將隨之打開空間。
為了力證東北海陸大通道的價值,錦州港業務部門曾做過一筆測算:
以福建寧德市出口莫斯科的鋰電池為例,一箱標準為40英寸的集裝箱從廈門港出發,途經海參崴至莫斯科,采用海運加鐵路的模式,最終成本約為8.71萬元。但同樣的貨物,如果從廈門港出發,途經錦州港到珠恩嘎達布其口岸,最終運往莫斯科,采用海運+鐵路+境外多式聯運的方式,每個集裝箱的運輸成本是3.27萬元,東北陸海新通道帶來的物流成本優勢非常明顯。
“軟硬實力”
成本優勢雖很明顯,但在真正釋放經濟效益之前,東北海陸大通道仍有諸多問題待解決。
國家發改委曾點出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存在的不足:對通道貨源貨流組織、經濟社會效益等研究尚不深入,通道境內段尚存在缺失路段且為地方鐵路,受地方政府財力制約,建設相對滯后,境外段鐵路建設尚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此處提及的“境外段鐵路”中,最核心的就是畢其格圖口岸(與中方珠恩嘎達布其口岸相對應的蒙古國口岸)到喬巴山的鐵路斷點。喬巴山市,系蒙古國東方省的省會,此處現有鐵路網可通達俄羅斯,從而進一步與歐洲相聯。
2022年7月,喬巴山至畢其格圖口岸的新建鐵路項目正式開工,鐵路全長415公里,是穿越蒙古國境內距離最短的鐵路,項目建成后可實現蒙中邊境口岸與蒙俄邊境口岸間的鐵路連接。
換句話說,在蒙古國境內鐵路建成前,意在增強北向輻射連通能力的東北海陸大通道仍存鐵路斷點,于是,出口到歐洲的貨物集裝箱在錦州港上岸,并經鐵路運至中蒙口岸通關后,還需經汽運送往喬巴山,其后才能經鐵路運往歐洲。
而即便在通道“硬實力”達標后,東北陸海新通道要想釋放足量的經濟效益,還需面臨其他難點:日漸加劇的貨源競爭與臨港工業的發展難題。
而這些難點的解決,恰恰依賴于通道的“軟實力”。
例如,要想增強貨源吸引力,通關效率、物流組織效能等“軟實力”尤為關鍵;此外,若是不滿足于“過道經濟”,想要做大臨港工業,那營商環境、融資便利度、人力資源等“軟實力”至為重要。
而營商環境卻正是東北地區的弱項。國家發改委曾指出東北地區營商環境存在的五大問題:思想觀念趨于保守、法治建設有待完善、服務企業能力不強、人才隊伍建設不足、信用體系不夠健全。
另據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政商關系評價報告2022》,東北地區政商關系健康指數低于全國均值,處于排名的底部區域。
可見,對于東北而言,通道的物理聯通只是第一步,如何提升“軟實力”,將“海陸大通道”轉變為“經濟大動脈”,才是重要課題。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