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剛開始,再度傳來“被抖音收購”,令餓了么處于流言的漩渦之中。抖音與餓了么之間有些“微妙”關系一時間令網友們產生了無限遐想。
“戀人未滿”背后,餓了么內憂外患?
近日,關于字節跳動(抖音)收購餓了么的消息引發關注。多家媒體報道,字節跳動正在與阿里巴巴接觸,洽談收購餓了么事宜。然而,這一傳聞并未得到餓了么和抖音的確認。更有意思的是,早在2023年12月,有媒體便報道稱:“抖音目前在和阿里談收購餓了么,目前已經到了談價格階段。”對此,餓了么、抖音雙雙辟謠并無此計劃。
盡管抖音與餓了么“戀人未滿”,但縱觀抖音和餓了么在本地生活的布局,兩人的捆綁早已深入。究其背后的原因,餓了么“內憂外患”的現實處境似乎已現端倪。
從大環境上看,賽道依舊火熱,但餓了么自身流量卻已見頂。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為19.5萬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為35.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2.6%。而隨著線上餐飲、線上團購等更多新場景出現,本地生活服務的線上滲透率也將大幅增長,2025年預計將增長至30.8%。
賽道的火熱也涌入了大量的闖關者。一面是抖音、京東、快手……等互聯網巨頭在本地生活加速布局,另一面則是美團不斷延伸拓展其業務邊界,已占據了整個行業六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相比之下,較早入局的餓了么,盡管在外賣領域已形成自身的基本盤,可從市場份額來看,據媒體報道,如今餓了么的市場份額已下降到不足30%。“自身流量見頂”的無力感也讓餓了么成為了小透明一般的存在。
而決心要在本地生活闖出一片天地的抖音,雖擁有龐大的流量,但天然沒有外賣基因也是現實,除此之外,外賣業務所需強盛的履約能力,也是抖音亟需補齊的短板。
在此背景下,餓了么與抖音的綁定似乎成了彼此的“雙向奔赴”,也成了在群雄混戰的本地生活賽道生存下去的一種解法。從阿里內部來看,餓了么所處的本地生活版塊有些尷尬。我們不妨將時間拉回到2023年,2023年3月,阿里巴巴開啟變陣。
本地生活成為阿里六大業務集團之一,主要包括“到家”業務餓了么和“到目的地”業務高德。
而就在同一時間,高德方面宣布和阿里本地生活旗下的到店業務“口碑”正式合并。未來,阿里旗下所有的本地生活到店業務將統一整合在高德地圖的入口中。此消息一出,“餓了么淡出本地生活主流視野”的消息一時間引發熱議。
從這一微妙的變化不難看出,如今在阿里的本地生活版圖只剩下高德和餓了么了。
而原本定位本地生活在聚合類APP的餓了么,也從這次劃分中定位成專注于即時到家服務,即外賣業務。
據阿里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阿里本地生活集團收入同比增長22%,其由餓了么和高德業務的強勁增長所帶動。
阿里巴巴2024財務年度中期報告
財報亦指出,在業務規模增長的同時,餓了么本季度經營虧損持續同比收窄,同步帶動本地生活集團經調整EBITA(經營損益)收窄至25.64億元。
盡管虧損同比收窄,但阿里本地生活業務虧損依舊排“首位”也是不爭的事實。而無論是餓了么還是高德,作為阿里本地生活業務的主體,必須要在集團暫緩輸血以及持續虧損的情況下實現數據增長才能說服投資者。這對于餓了么和高德而言都是不小的壓力。
綜上,從外部環境看,美團一路進擊,其他互聯網巨頭躍躍欲試,留給餓了么的生存空間十分有限。從內部環境看,高德的地位在阿里不斷上升,承擔起“挑大梁”的角色,餓了么定位則更專注于外賣業務,等同于在業務模式上“瘦身”……餓了么的邊緣化處境一步步臨近。
盡管在最新的阿里業績電話會上,阿里表示本地生活集團將持續堅定地投資基于位置的科技服務,持續以本地生活兩個業務陣地為核心,即以高德為主體發展出行和到目的地的科技服務, 以餓了么為主體發展即時到家的科技服務。
這等同于給餓了么吃了一劑定心丸,但伴隨回歸商業本質和能力建設主戰場的餓了么,想要活下去,顯然還有一場“持久戰”要打。
被推向風口,餓了么只能“夾縫求生”?
傳言背后的熱議,恰恰表明了餓了么在本地生活的重要地位。
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于餓了么而言,如果只靠依賴阿里系和抖音,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大環境下,恐再難獨立行走,如何在“夾縫中求生”成為了餓了么不得不得快速行動起來的動力。
2023年,在阿里“1+6+N”組織變革開啟后,專注于“即時到家”的餓了么生產力加速釋放。
回顧梳理不難發現,餓了么2023年確實忙碌了起來。一方面,餓了么先后與Apple以及蘇寧易購達成合作,目前,全國500余家Apple授權專營店、600余家蘇寧易購門店已全線登陸餓了么,覆蓋全國各主要城市。
另一方面餓了么在積極尋求流量池的入口資源。在牽手抖音的這段日子里,餓了么通過“短視頻+直播+活動”的方式進行內容化運營。同時,餓了么還在不斷拓展外鏈入口,如支付寶、微信等,以補充自身的流量入口。
此外,餓了么還將自身的“外賣”邊境進行了延伸。2023年6月20日,在“2023夏季商家大會”上餓了么透露,將面向醫藥、鮮活、商超、酒飲、大百貨五大重點細分行業。持續構建“良性開放共同發展”的商家生態,其中包括:扶持好店好商品、加大投資陽光系列商家、成立各地商家學院、組建開放平臺、重點扶持細分行業探索創新、重推夏季促消費活動等。
同時,在人工智能火熱的當下,餓了么也在積極尋找與AI相互融合的長期發展路徑……通過一系列舉措,餓了么拉動基本盤餐飲配送業務的增長,并從送餐延伸至送萬物。
回落到數據上,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餓了么單位經濟效益連續兩個季度呈現正值,且平均訂單金額也實現同比提升,可謂是頂住了壓力。
但外賣業務并不是一個容易賺錢的業務,從美團的配送服務收入仍未覆蓋相關成本這一事實便能看出,對于餓了么而言,在未來3~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如何讓“瘦身”后的自己跑得更快,從而扭虧為盈,才是活下去的終極目標。
好在市場格局并沒有形成固化,未來仍充滿無限可能,只是,留給餓了么的時間恐怕不多了。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