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一過,快遞網點又迎來新的困境——派費持續下調。
據1月初的業內傳聞,某加盟體系已開始執行降低派費的新政策,其中金華、深圳、廣州、揭陽等地每票將減少0.068元的派費收入,其他城市則下降0.05元/票。消息人士還透露,其他加盟制快遞企業大概率也會陸續跟進,或全網范圍內調整,或在特定區域內實施。
“降派費”消息一出,很多網點老板感受都持擔心、悲觀情緒。畢竟在2023年行業剛經歷了價格戰、降派費以及獎罰規則的調整,網點的虧損、停擺、“甩賣”已經是屢見不鮮,無數網點已經是苦不堪言。
1、派費低。各大快遞公司都在降派費,價格戰打得快遞派費只剩下幾毛錢一票了,快遞員到手的錢自然也在不斷變少。
2、罰款多。去年快遞公司開始大力推進服務升級,當上門、提時效、降破損這幾座服務考核指標壓到網點后,很多原來能拿高分KPI的網點一下子就變成不合格了。調整的不僅僅是網點,還有包括分撥中心和省級區域在內的眾多二線、三線工作人員也同樣承受著嚴格的考核壓力。總結來說,當前的趨勢表現為,罰款規則是越來越多,錢越來越少了。
3、任務指標變高。現在不管是產糧區還是非產糧區,市場環境如何,網點基本都背上了一定收件任務指標。更重要的是,指標是直接與包倉費,甚至通過直接和派費掛鉤,完不成就要承擔更高的收件成本。
更為憂慮的是,當前行業整體環境的變化,行業內日趨激烈的“內卷”競爭現象,以及運營模式的快速變化,這些因素都給網點帶來了空前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昔日繁榮不再,增速預測回落至8%
2023年快遞行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業務量完成1320.7億件,同比增長19.4%;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2074億元,同比增長14.3%。
但據國家郵政局預計,2024年快遞業務量、業務收入分別完成1425億件和1.3萬億元,增速8%左右。
增速從19.4%回落至8%左右,雖然還在保持穩步上升態勢,但隨著國內電商增速放緩,快遞存量市場增長乏力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沒有待開拓的廣闊新市場,在越演越烈的電商快遞存量市場中,快遞公司只能用提升服務或者降價降成本去擠占市場。而當這些指標下壓到網點的時候,依然繞不開難以管控的派送成本、居高不下的考核罰款、無法追趕的任務指標這三座大山。
快遞“淘汰賽”還沒結束,企業繼續“明爭暗斗”
2023年,CR7(順豐、中通、韻達、圓通、中國郵政、極兔、申通)年業務量均破100億件,這七家快遞企業將形成快遞第一集團。
其中,中通繼續領跑,完成業務量302億件,市場份額22.9%;中通有規模,有成本優勢,也有一張穩定的網絡,2024年業務量預計將超350億件,市場份額將繼續保持領先。
圓通去年業務量達到212億件,同比增長21.31%,第二地位比較穩固。今年總基調是“夯實國內增市場,發展國際拓市場”,目前基于自有航空網絡和先達物流的資源,在國際航空貨運市場已打造一定的優勢,未來成長空間廣闊。
韻達業務量在去年被圓通全年反超后,現在還在守著“老三”的位置,2023年完成業務量188.5億件,市場份額下滑了1.64個百分點。對于韻達而言,還要繼續作出新變化,穩定末端、優化成本,穩住第三的“地位”。
申通經過三年多的改革,業務量加速反彈。去年營收391億元(+20.02%),業務量175億件(+35.22%),兩方面的增速均領先于其他快遞企業。2024年申通提出要在保持增量的基礎上,聚焦服務體驗,提升質量,戰到價格戰結束的那一天。
極兔2023年Q1-Q3市占率為11.5%,提升明顯。全年業務量預計是12%左右。
順豐出售豐網后,雖然市占率下降至9%,但憑借品牌以及“快”資源能力等優勢,在時效件賽道繼續保持著領先。與此同時,順豐還不斷進行產品迭代和強化新場景應用,優化“特快”產品的服務能力,擴大“同城半日達”及“跨城急件最快4小時達”的產品服務范圍。
現在快遞“淘汰賽”雖還遠沒到結束的時候,接下來這幾大物流巨頭之間還會繼續拼時效、拼服務、拼產品性價比,明爭暗斗打個不停。
運營模式大變化:
服務在升級,力推降派費新“玩法”
要做大規模、搶占市場份額有兩個法則:提升服務質量,提升品牌口碑是一個辦法;把成本降下來,用價格去換規模也是一個辦法。
在服務升級上,直營體系的順豐、郵政、京東物流、菜鳥,在原有上門、限時攬收、低破損等服務基礎上,會進一步提升時效,用“快”來切割市場。而中通、圓通等加盟體系企業則會選擇服務分層,通過限時攬收、優先中轉、派前電聯、派送上門來提升服務。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把“擔子”壓到網點和業務員身上時,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制定政策,如何不那么依賴“罰”。畢竟快遞公司的發展與網點的生存息息相關,網點不穩定,業務就更難開拓,服務就更難提升了。
在成本管控環節上,去年的突破點基本集中在末端,有降派費的,也有嘗試新“玩法”的。比如,實施派費分層,即根據不同的派送場景去制定不同的派費標準;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從中轉場直鏈末端(自有/合作驛站)、減少成本。
還有一種“玩法”是末端快遞共配,先由總部/區域承包商通過共配模式配送到更細顆粒度的站點,然后在小區或者按街道區域實行末端注冊制,一個點配一個站長,由其自行根據需求安排入柜、自取或上門。目前也有獨立的配送公司,與全部快遞公司合作,自聘配送員,自設快遞柜來進行快遞共配。
模式變革固然是好,能產生更大的降本空間,但對末端網點來說,這無疑就是一場“大變革”。
搶占新增量市場,成敗未知
盡管各家企業在探索新增量市場的側重點因可匹配資源、資金實力及戰略考量而略有差異,但都一致對“出海”這一賽道給予了高度重視。
順豐是一名“多面手”,供應鏈、全球化、數字化都有涉足,不過投入最多的還是國際業務,順豐也將其定位為“第二增長曲線”。對順豐而言,國內高端快遞市場是基本盤,而海外市場則代表著未來。圓通基于先達物流的資源,重點聚焦的是國際貨代;中通拓展的是快運、供應鏈,也開始逐漸涉足國際業務;極兔在國內起網之前,已在東南亞物流市場占據領先優勢,全球化依然是其未來的核心布局。菜鳥也在圍繞國際化逐步加大投入,近年變身全球“基建狂魔”,建eHub、造航空貨運中心、布局海外倉、搭末端配送網絡等,國際化能力正在逐步展現。
具體到不同企業的國際化布局策略,各家“打法”又各有不同。比如,極兔先在印尼起家,并在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順勢復制;順豐通過成立國際公司以及收購的方式完成市場布局;菜鳥則更多通過重點物流節點強控自營,以全球自建的方式構建起快遞網絡。
但前有狼,后有虎,開拓新市場要面對的事情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成功的自然能沖出來,但失敗了就可能會影響到國內的業務。
本文來源于物流沙龍,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