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逐步發展為世界級的城市群和經濟中心,其物流體系也在不斷地創新與突破。一系列新的物流通道、模式和技術的推出,使其“水陸鐵空”物流立體大通道更加通暢,不僅提升了區域內的物流效率,也串起產業“連廊”,大灣區一體化協同發展正闊步向前。
暢通物流立體大通道,大灣區彰顯蓬勃活力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加快加深,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以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重點的“軟聯通”也在持續拓寬和深化,粵港澳三地在貿易、投資、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取得新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第四大灣區,這片由5.6萬平方公里土地、8000多萬人口組成的區域,以其驚人的經濟活力和開放程度,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矚目的焦點。2022年,大灣區GDP超過13萬億元,以不到全國1%的國土面積、5%的人口總數,創造出全國11%的經濟總量,這一成就足以彰顯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逐步發展為世界級的城市群和經濟中心,其物流體系也在不斷地創新與突破,一系列新的物流通道、模式和技術的推出,不僅提升了區域內的物流效率,也加強了大灣區與世界各地的聯系。
一是空港物流的持續增長顯示出大灣區發展的巨大潛力和活力。東莞與香港的空港聯動,為大灣區的物流效率提升打開了新的大門。通過“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項目,實現了跨關境安檢前置的海空聯運模式,這不僅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綜合運營成本,還極大地縮短了貨物的轉運時間。這種創新的物流模式,為大灣區的制造業和貿易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務,有助于提升整個區域的國際競爭力。
廣州白云機場作為大灣區的航空貨運樞紐,其2023年貨郵吞吐量超200萬噸,目前已擁有超60條貨運航線,航線網絡覆蓋全球230多個通航點。新開的國際貨運航線,不僅加強了廣州與全球各地的經貿聯系,也推動了廣州及珠三角地區的產業集群更好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廣州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上線,更是提升了空港口岸物流的信息化水平,簡化了出口空運聯程貨物的驗放流程,提高了跨境貿易的便利化水平。
香港國際機場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其貨郵吞吐量在2023年也實現微增3%,至433萬噸。隨著三跑道工程的完工,香港國際機場的客貨運能力將得到大幅提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為大灣區的空運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此外,深圳機場和珠海機場的貨郵吞吐量也在穩步增長。深圳機場的增長得益于其不斷提升的航空貨運能力和優化的航線網絡。而珠海機場雖然目前貨郵吞吐量相對較小,但其改擴建工程的加速進行,預示著未來珠海機場在空運領域的發展潛力巨大。
二是大灣區差異化發展的世界級港口群日益壯大。從貨物吞吐量來看,大灣區港口群的實力不容小覷。廣州港預計2023年全年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2,394.6萬標準箱,貨物吞吐量約5.53億噸。深圳港同樣表現出色,貨物吞吐量超過2.8億噸,集裝箱重箱吞吐量超過1870萬標準箱。珠海港和佛山港也在穩步增長,預計2023年貨物吞吐量將分別超過1.4億噸和達到1.02億噸。這些數字背后,是大灣區各港口在基礎設施建設、航線網絡拓展、物流效率提升等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大灣區港口群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格局。香港港以其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在全球航運網絡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深圳港憑借其高效的物流體系和先進的港口管理經驗,成為全球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之一;廣州港則以其廣闊的腹地資源和多元化的貨物結構,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港口。這種差異化的發展格局,使得大灣區港口群在面對全球經貿形勢變化時能夠更加靈活應對,保持競爭優勢。
此外,“大灣區組合港”改革的推進更是為大灣區海運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一改革打破了傳統港口間的空間壁壘,將粵港澳大灣區內港口視作同一個大港,實現了不同城市港口間的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通過“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大大提高了貨物在各碼頭間的流轉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資源要素便利化流動,促進了外貿保穩提質。據統計,“大灣區組合港”已累計開通線路36條,覆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并延伸至粵西地區,2023年進出口貨物達60萬標箱。這一改革成果不僅提升了大灣區港口的整體競爭力,也為灣區企業參與全球貿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
三是高效便捷的陸路運輸體系成為促進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支撐。在鐵路物流方面,大灣區的鐵路貨運通道不斷完善。回顧過去十年,粵港澳大灣區的中歐班列通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線到網的跨越式發展。如今,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已開通多條通往歐洲、中亞、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貨運班列線路,形成了覆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物流網絡。2023年,廣東開行的國際貨運班列首次突破千列大關,同比增長超過30%。大灣區中歐班列運輸的進出口貨物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從早期的日用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到如今的家電、通信設備、電子產品、新能源汽車等高附加值貨物,大灣區鐵路運輸正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此外,大灣區鐵路運輸在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2023年12月12日,粵港澳大灣區至長三角地區鐵路貨運通道的恢復通行,為兩大經濟區域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物流支持。這不僅加強了大灣區與歐洲、中亞、東南亞等地的貿易聯系,也為區域內的企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物流選擇。通過這些鐵路貨運通道,大灣區內的企業可以更加便捷地將產品運往內陸市場,同時也為內陸地區的企業提供了通往國際市場的便捷通道。
公路運輸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以廣州—中山—珠海、廣州—東莞—深圳以及跨珠江口通道為主干,構建了環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這一布局使得大灣區內部各城市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為公路運輸提供了便捷通道。同時,加快建設的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和跨珠江口通道等重點項目,將進一步優化大灣區交通網絡,提升公路運輸能力。有數據顯示,2023年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境的車輛數量同比增長1倍,至320萬輛次。
同時,大灣區加強了跨境公路網建設。大灣區開通多條TIR國際跨境公路貨運直達線路,7000公里路程的跨境公路運輸時長可縮短至兩周左右,進一步完善了大灣區的物流網絡,不僅提高了物流效率,還降低了物流成本,為大灣區地區與中亞地區貨物流動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跨境出口通道。
激發產業新動能,跨境物流與低空物流成抓手
在全球化和電子商務的雙重驅動下,粵港澳大灣區已迅速崛起為跨境電商物流的新高地。
仲量聯行的報告明確指出,2023年,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和惠州這大灣區五市的非保稅物流市場凈吸納量約為220萬平方米。這一巨大體量的背后,跨境電商貢獻了絕大部分的成交量。這不僅證明了跨境電商在物流領域的市場份額,更凸顯了其在推動大灣區物流市場發展中的核心作用。
廣州的跨境電商進出口數據令人矚目。2023年,廣州白云機場海關累計監管進出口跨境電商商品超過3.5億票,同比增長超過52%。而廣州的跨境電商進口額也增長了近1.5倍,這一增長速度遠超傳統貿易,充分顯示了跨境電商在廣州乃至整個大灣區的強勁發展勢頭。
廣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商貿城市已然成為跨境電商企業的聚集地。除了本土培育的唯品會、洋蔥、卓志等一系列優質跨境電商企業外,廣州還吸引了SHEIN、TikTok和Temu等國際級的頭部平臺。尤其是平均每天從國內發出160萬個包裹的Temu,在廣州布局了12個倉庫,占其全國30個倉庫的近一半,這一數字足以說明廣州在Temu全球布局中的關鍵位置。此外,SHEIN也在廣州加大投資,計劃在增城建設灣區供應鏈總部,這將為廣州的跨境電商物流增添新的動力。
鏡頭轉向深圳,這座創新之城在跨境電商領域同樣表現出色。2023年,深圳的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到3,265.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4.4%。深圳擁有超過15萬家的跨境電商出口企業,這些企業在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Lazada、eBay等平臺占據了中國賣家的半壁江山。深圳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的大幅增長,不僅得益于龐大的賣家群體和市場規模,更與其完善的物流體系和海關監管場所密不可分。目前,深圳還擁有16個各類貨運口岸和11個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海關監管場所及保稅區域,這些都為深圳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灣區跨境電商物流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各城市的協同合作和優勢互補。廣州和深圳作為大灣區的雙核心,正通過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共同推動大灣區跨境電商物流向更高水平發展。此外,東莞、佛山和惠州等城市也在積極融入這一體系,共同構建一個大灣區跨境電商物流的全新格局。
展望未來,大灣區跨境電商物流將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政策的持續優化,大灣區有望成為全球跨境電商物流的領先地區。同時,隨著更多國際巨頭的入駐和本土企業的崛起,大灣區的跨境電商生態將更加豐富多彩。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成為2024年需要認真謀劃的新興經濟形態,其中低空物流的試點與推廣已如雨后春筍般在多個城市落地。
憑借獨特的空域優勢、市場要素的集聚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大灣區在低空物流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潛力,正逐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物流體系中的一大亮點。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空域條件。自2010年起,珠三角便成為低空空域分類管理改革的先行者。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為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023年,深圳新開通無人機航線77條,累計開通航線156條,完成載貨無人機飛行量超60萬架次。這些改革和成果不僅優化了空域資源配置,還為低空物流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低空物流領域,大灣區內的企業積極探索創新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如豐翼科技的無人機在深圳的飛行量于2023年超過28萬架次,運輸貨物重量69噸,飛行時長2.3萬小時,飛行里程85.7萬公里,實現了小批量、高頻次的同城即時達、跨城急送等“小時級”物流配送服務。美團無人機也在深圳落地了7個商圈,開設了21條航線,累計完成真實訂單超21萬單,形成了“3公里、15分鐘”社區即時配送模式。
近年來,為推動低空物流項目落地和推進低空經濟創新發展,廣州也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大力發展無人機(車)物流,并致力于在廣州打造覆蓋全域的、基于無人系統的“樞紐+網格+終端”三級物流配送網絡。例如,自2023年6月1日起與豐翼科技合作,在廣州市芳村片區搭建無人機運營前期基礎配套設施,試行以東朗為集散點的“1+N”模式,逐步融合片區內同城件、錯分件以及高時效中藥代煎等物流運輸業務。這一創新模式的實施,不僅減少了中轉環節和運輸時長,提升了快件的配送時效,還優化了低效支線,進一步助力了同城時效的提升。在無人機模式運行后,快件的整體生命周期提升至2小時內。預計未來持續常態化運營后,將具備每年飛行15,000架次的能力,為廣州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務。
展望未來,大灣區低空物流的發展前景廣闊。目前,大灣區低空物流網絡正在逐步構建中,未來將實現更加高效、便捷、綠色的物流配送服務。這不僅將推動大灣區物流行業的轉型升級,還將為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的深入拓展,低空物流有望成為大灣區物流體系中的一大亮點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