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京東和淘寶變得越來越像了?
從APP的頁面布局,到面向商家的政策,甚至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京東和淘寶都展現出了“趨同性”。經過二十年的針鋒相對,這兩大電商平臺的差異反而越來越小。
只不過自去年以來,這種趨同似乎是由京東主動發起的。
生態趨同:第三方賣家涌入
如果說這兩年京東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平臺生態的變化。
在平臺創立之初,京東和淘寶的特色可謂涇渭分明:京東專注于自營,淘寶則專注于第三方賣家,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平臺生態。
后來隨著京東引入品牌旗艦店,以及淘寶分化出天貓,二者在B2C電商上有了一定的交集。但由于京東自營的主流地位未曾改變,兩大平臺依然保持著較強的差異化,無論是商家端和用戶端都是如此。
然而從去年開始,京東的一系列操作重塑了內部的生態結構,平臺間的差異化從根本上被打破。
2023年1月,京東發布“春曉計劃”,為自然人提供快速入駐通道、“0元試運營”、2100元“新店大禮包"等12項扶持政策,大量個人賣家開始涌入京東。
春曉計劃部分措施
2023年3月,京東開放第三方物流接口,不再要求商家必須使用京東物流。劉強東放話:“他們想用極兔或者通達系快遞,就讓他們用。”
2023年4月,京東零售開啟了5年來最大組織變革,各作戰單元內不再分自營和第三方商家團隊,而是全盤統籌該品類下的所有業務,自營和第三方商家實現進一步“平權”。
2023年7月,京東推出尋源采購平臺,開始支持第三方商家為京東自營供貨。至此,京東“產銷分離”的改革初步完成,第三方賣家正式走上京東的舞臺中央,對他們而言,選擇京東和淘寶已沒有了本質區別。
為什么京東要急著招攬第三方賣家呢?其實這是京東內憂外患下的無奈之舉。
隨著外部競爭環境愈發激烈,“價格力”成了各大電商平臺的基礎性武器,沒有低價就沒有競爭力。而向來主打品質的京東自營天然不具備價格優勢,因此提升價格力的重擔就落到了第三方賣家的肩上。
另一方面,京東內部也面臨著增長難題。自營模式的利潤來源是商品銷售差價,而平臺模式的利潤來源是流量分配(即廣告),相比之下后者的增速顯然更快,因此引入第三方賣家可以改善京東增速放緩的局面。
從短期上看,京東平臺生態的洗牌可以為集團打入一針強心劑,重振平臺活力。但從長期上看,京東自營主流地位的喪失,也會為日后的發展埋下隱患。
畢竟,消費者需要的是一個獨特的京東,而不是另一個淘寶。
業務趨同:發力內容
除了平臺生態,部分業務模式上京東似乎也在向淘寶看齊。
今年3月,京東零售定下了2024年的三大必贏之戰,“內容生態”被放在了第一位。而在去年的同一時間,淘寶提出了五大戰略,“直播”和“內容化”赫然在列。內容電商,成了淘寶和京東都十分重視的業務。
2021年,京東將“發現”頻道升級為視頻推薦頻道“逛”,并置于京東APP導航欄一級入口。在此之前,淘寶已在APP的同一位置推出了“逛逛”。自此兩大平臺均開始基于APP發力短視頻。
淘寶和京東的“逛”處于同一位置
2023年,京東開始主打“親測”,數萬達人圍繞“親自試用+評測”創作了幾千萬個視頻,在訂單、用戶規模、時長等指標都同比增長了300%,似乎嘗到了不少甜頭。
直播方面,去年618羅永浩來到京東開啟直播帶貨,銷售數碼3C、家電、酒飲等類目的產品,累計銷售額突破1.5億元,觀看人次超過1700萬。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的雙11羅永浩已經“入淘”,不久前也曾在淘寶為阿里云帶貨
2023年京東雙十一期間,京東采銷直播憑借“無傭金、無坑位費、無套路”的獨特模式火爆出圈,總觀看人數突破3.8億,銷售商品數量超過300萬件。后面的跨年直播中,也實現了5個小時內整體觀看人次超1億,訂單量將近40萬。
今年4月10日,京東更是宣布將投入10億現金和10億流量扶持內容生態,吸引更多原創作者和優質內容機構入駐。
可以看到,這兩年京東在“惡補”內容相關業務,雖然成績顯著,但仍處于追趕抖快、淘寶的階段,畢竟直播行業的先發優勢是很難撼動的。
那么,為什么京東重新撿起了內容業務呢?一方面,發力內容是爭奪用戶的必然要求。最新發布的《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71.2% 的受訪用戶因為看短視頻和直播進行網上購物,超 40% 的互聯網用戶認為短視頻和直播是他們的主要消費渠道。不做短視頻,就等于放棄了接近一半的潛在市場。
不久前京東發布了新的企業價值觀,“客戶為先”被重點強調。因此C端客戶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和直播自然需要重金投入。
另一方面,發力內容也是為了配合價格力戰略。雖然“下沉市場”被移出了京東的“必贏之戰”,但這并不意味京東不重視低價。實際上,“低價”已被京東融入了各大業務中,成為一項重要標準。
比如,從“硬剛”李佳琦到“喊話”拼多多,低價已成為京東采銷直播間的“流量密碼”。將直播與低價綁定,也有利于建立一種差異化的用戶心智,避免京東高品質的品牌形象被低價影響。
考慮到行業大勢如此,京東出現與淘寶的趨同性也無可厚非,只有先“活下去”才有資格談論“個性”。
技術趨同:擁抱AI
與生態、業務上的趨同一樣,京東和淘寶技術上的趨同也十分值得玩味。
2023年7月,京東正式推出“京東言犀大模型”。與通用大模型相比,京東言犀大模型融合70%通用數據與30%數智供應鏈原生數據,致力于深入零售、物流、金融、健康、政務等知識密集型、任務型產業場景,解決真實產業問題。
淘寶方面,去年4月淘寶接入阿里的“通義千問”大模型;今年3月,淘寶天貓集團自研大模型“淘寶星辰”也初露端倪,官網中介紹了淘寶星辰的四大能力:生成創作、知識問答、決策規劃、代碼能力。
之所以兩大平臺都大力發展AI,是因為AI與電商行業的契合度相當高,提升作用非常明顯。
首先,AI能夠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通過AI技術,如智能客服機器人(如淘寶的“淘寶問問”、京東的“京小智”),可以實現7x24小時無間斷服務,自動接待用戶咨詢,減少人力成本,提高響應速度和問題解決效率。
電商的供應鏈方面,AI也可以用于智能補貨、銷量預測、庫存管理等環節,精準預測需求、優化庫存結構,避免過度庫存導致的資金占用或缺貨影響銷售,從而節約成本并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率。
其次,AI有助于增強用戶體驗。AI算法能夠根據用戶的購物歷史、瀏覽行為、喜好等數據進行深度學習,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推薦,提高轉化率,增強用戶購物滿意度;同時也能助力搜索引擎理解用戶意圖,提供更精準的搜索結果,同時通過智能化的導航和分類,簡化用戶找尋商品的過程,提升購物便捷性。
更重要的是,積極發展AI技術有助于電商平臺構建技術壁壘,形成競爭優勢。同時,通過AI應用的成功案例,可以塑造科技領先的品牌形象,增強市場影響力。
隨著互聯網紅利逐漸被消化,電商平臺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AI作為新質生產力,被視為開啟電商新周期的關鍵。淘寶和京東押注AI,就是在投資未來。
從更高的視角上看,京東和淘寶趨同的背后,是整個電商行業的趨同。作為行業頭部平臺,他們的種種改革有著行業風向標的作用。所以放眼未來,生態均衡、內容化和AI賦能很可能成為電商行業共同的三大趨勢。
本文來源于電商報,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