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快遞“江湖”漂,鍋從電商“平臺”來。
前兩天,勞東燕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對“人物”報道所做評論——《勞東燕:目前的快遞投訴制度繼續下去,勢必激化人際矛盾,發生惡性案件是遲早的事》,引發了不少快遞人的共鳴。
先來簡單回顧一下事件的大致經過。“人物”報道了在快遞投訴制度中的一個“怪現象”——一單無法撤銷的快遞投訴。大致的情況是:
當你沒找到自己的快遞,想查詢它的去向,可能會在手機上點擊一個按鈕「未收到貨」。你不知道的是,對快遞員來說,這項指令就是投訴。更尷尬的是,當客戶想要撤銷投訴,給客服留言、給快遞公司打電話,卻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投訴怪圈:越努力反映問題,快遞員被算為投訴的次數就越多。
透過這一爭議,快遞行業的痛點問題再次浮現。如同在這篇報道中,作者的一個靈魂拷問:在一個用戶體驗和效率至上的系統中,投訴在被設計之初,就不是為了取消而誕生的。
那么問題來了:面對這些顯而易見的漏洞,電商平臺難道就渾然不知嗎?面對越來越多用戶反饋情況,甚至親自替快遞小哥“求情”,相關電商平臺為何遲遲無動于衷?
這個“怪現象”,亟需從業者反思。
01
別“折騰快遞人”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同樣的語境下,電商平臺的每一次細微的變革,對于快遞人來說,可能就不是“一粒灰”,而是躲都躲不掉的“沙塵暴”。
就以這次“無法撤銷的快遞投訴”為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的BUG,電商平臺難道不知道這件事的后果嗎?
知道!而且他們很清楚,這樣的解決辦法,可以“一箭雙雕”。
「一箭」就是“用戶至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讓人無話可說。
「雙雕」就是兩大獲益或者說規則設定群體——
一是,對于電商平臺而言,寧可我負快遞小哥,也不能負客戶體驗。反正,快遞小哥“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用戶體驗,這才關乎他們的KPI考核,豈不美哉。
二是,對于快遞總部而言,上游的大爺們提出了“需求”,就算是“被當槍使喚”也得把戲做足。“以罰代管”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而且罰款也是一部分“不菲”的收入。
如此來看,這背后的行為邏輯,很簡單也很粗暴。電商的快遞服務規則設計成本無限趨近于0,一旦哪里有問題,下一個版本改進就好。但,快遞行業不一樣,電商平臺的每一次創新,都需要快遞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成本去匹配,去適應。
只不過,電商平臺的錯誤,要讓我們干快遞的承擔。往具體了說,就是勞東燕教授所提到的“末端弱勢群體”,即廣大一線網點和快遞小哥。
吐槽歸吐槽,這件事情和由此引發的一些負面影響,也從側面證實了,在多數場合下,電商平臺大多傲慢,快遞人過于卑微。而電商平臺的“傲慢”,讓他們忽視了快遞行業自身發展的規律。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有人利用電商平臺“僅退款”的漏洞進行惡意投訴,敲詐勒索、釣魚詐騙等都算是輕的,更甚者,有組織有預謀的專業團伙在暗處伺機而動,破壞正常的投訴秩序,誘導他人一起薅羊毛獲利。
不可否認的是,當快遞服務出現了問題,作為平臺確實有權力和義務幫助客戶維護自身的權益,但一味的將矛盾轉嫁到快遞員和買家身上,且不顧雙方的合理訴求,就是在作惡。
要知道,客戶的投訴一旦成功,大部分的罰款都會由快遞小哥承擔,有多少快遞小哥就是因為客戶的不合理投訴,被罰得離職,對他們來說是怎樣的絕望。
02
別“搞花里胡哨”
無規矩不成方圓。
無論是電商還是快遞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家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最可靠的是服務和質量。所有的規則條款目的只有一個,都是做好服務,提升自身的價值。但是這些規則條款必須是“合情+合理”的結合,而不能單純為了提升數據指標,出臺一系列“花里胡哨”,不切實際的創新。
拋開各自的“小算盤”不說,一線快遞小哥的派送壓力正呈倍數級增長。如此作業環境和狀態下,快遞員能在規定的頻次和時間內將快件全部送完都已經接近極限,很有可能冒犯消費者(收件人),進而影響消費體驗,甚至引發不必要的投訴。
這里也暗藏著一個邏輯:電商平臺在不能有效提高客戶體驗的前提下,不斷推高用戶對于服務的預期,同時不斷降低快遞服務的投訴門檻,導致快遞末端服務的矛盾不斷升級。如此一來,就造成了快遞服務和客戶之間就出現了“脫節”——消費者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快遞末端的壓力越來越大。
目前,快遞公司投訴的渠道有很多,如果這個時候,電商平臺還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搞一些“花里胡哨”的創新和規則,只會激化矛盾,加劇整個快遞行業的惡性循環,損害的也都是包括自身在內的長遠和共同利益。
所以,希望電商平臺能多一份理解,請不要搞那么多“創新”,而是通過理性的舉措來推動快遞行業進步,讓一線快遞小哥能多收件,少投訴,付出終有所得。
03
別“好心辦壞事”
技術雖然無辜,卻無奈背負污名。
這是一個誰都不愿意公開談及,但又絕對繞不開的話題。老鬼身邊很多老鐵不止一次吐槽:為什么在技術進步、信息發達、頭腦靈光、見識和知識都超越往昔的今天,干快遞的煩惱反而越來越多了呢?
答案很殘酷,也特別現實:隨著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提升服務質量?如何降本增效?目前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不斷揮舞“技術”的長鞭“驅動”快遞人往前奔跑。
當然,技術進步為行業帶來的輝煌成就,是不容忽視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不過,在技術創新的歷程中,也伴隨著激烈的沖突和陣痛,有些看似“成功”的技術進步,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好心辦壞事”,還需要不斷完善,避免給無數普通人帶來的“苦難”。
除了這次的“無法撤銷的快遞投訴”,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隱私面單”。
隱私面單是好事,通過技術手段來保護消費者信息,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福利。然而遺憾的是,“初心”和“出發點”都向善向美的穩私面單,在實際落地和推廣應用的過程中,卻陷入了一種略有尷尬,甚至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一方面,很多收件人接到電聯通知時倍感困擾,甚至直接視 其為“騷擾”,繼而引發投訴不斷;
另一方面,快遞小哥也深受其苦,電聯難、錄入難、進站入柜難,尤其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環節,難上加難。
站在上述角度來看,任何一項技術的創新和變革,看似云淡風輕,你好我好,但真正推行過程中陣痛不可避免。不管技術進步如何加速起跳,在線下的交付環節,不管流轉的過程如何高效和智能,最終落地的時候,還需要根據實際業務場景,探索一套市場化的機制去驅動,讓快遞小哥、快遞企業、消費者適應新的技術變化,形成三方面的正向循環,最終帶來全行業的服務升級。技術進步肯定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讓人期待,但似乎總有些“煩惱”需要排解。所有這些“煩惱”,亟待行業里最聰明的頭腦們來解答。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