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物流風向標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低空江湖沒有標準答案,但總要選一條路先走


  01

  混動的風

  2024年,追夢空天的油電混動版本eVTOL DF600完成了縮比樣機首飛和全流程過渡飛行試驗,相關資料顯示,這款無人機最大平飛速度32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240公里/小時,航程800-1000公里,最長航時為8小時。與此同時,追夢空天也在積極探索液氫混合動力,今年1月,追夢空天將-253℃液態氫燃料瓶置于機身外部完成了搭載液氫的縮比樣機飛行試驗,由此也驗證了其混動方案中對于不同燃料的適配友好性。

  這兩次成功試飛也進一步促成了今年2月追夢空天連續完成的Pre-A及Pre-A+輪億元級人民幣融資,投資方為悅達汽車科創基金、耀途資本、曉池資本和同為資本等。

  而這條路上,追夢空天并不孤單。國內如翊飛、白鯨航線、天翎科、凌悅航空、航景、牧羽天航等紛紛布局混動技術。反觀國外,雖然近期新聞上沒啥好消息,但在混動方面卻走得不慢。

  去年6月,Joby的氫電混動版S4驗證機完成841公里續航測試,搭載液態氫燃料箱與燃料電池系統,40公斤液態氫,最終安全降落時,剩余10%的燃料。

  除Joby外,美國軍方也摻和其中,對混動電驅eVTOL很感興趣。去年年底,Archer宣布和Anduril Industries合作聯合研發Midnight的混動電驅型號,為美國國防部提供創新解決方案,顯示出混動方案在軍事與民用領域的雙重潛力。

  不知不覺中,混動的風,起來了。

  02

  電池的摩爾定律如果說在2020-2023年集中出現目前正在適航或準備適航的是我國第一代eVTOL,那么2024年至今,在低空經濟政策推動下涌現的這一波,可算做第二代,這期間eVTOL技術進入快速迭代期,混動被視為破解純電續航瓶頸的主要招數。

  從鉛酸電池到鎳鉻電池、堿性電池、鎳氫電池,再到鋰離子電池,在過去150多年的時間里,電池的能量密度大約每30年會翻一倍,有點類似于集成電路領域的摩爾定律。如今又到了30年變革周期的節點,業界都對下一代電池技術翹首以盼。

  平心而論,這兩年電池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例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團隊于2023年研發出基于高容量富鋰錳基氧化物正極和超薄金屬鋰負極的10Ah級軟包鋰二次電池,首次放電質量能量密度達到711.30Wh/kg,體積能量密度為1653.65Wh/L;太藍新能源在2024年4月宣布研發出一款車規級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實測能量密度達720Wh/kg。

  2022年時候,只有Amprius等少數廠商能突破300Wh/kg,如今從數據角度,能量密度增長不少,但上述這些大都還躺在實驗室,大規模商業化仍需時日。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量產能量密度最高的鋰電池為固液混合電解質電池,代表產品為蔚來汽車150kWh電池包,能量密度達360Wh/kg。此外,與峰飛簽署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的寧德時代,在2023年4月上海車展上,發布了凝聚態電池,根據當時披露的信息,其將在年內具備量產能力,能量密度為500Wh/kg,并將率先用于載人航空領域。不過,截至目前尚無該電池運用于eVTOL的公開消息。

  對于eVTOL而言,一方面要求電池在足夠長的時間內,提供足夠動力,且電池自重不能太大,對于飛機這種需要克服重力作業的運載工具, 需要對每一克增加的重量斤斤計較,也就是業內常說的“every gram counts”,由此可以看出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對于電動航空有多重要;另一方面飛機無法像汽車一樣隨時制動,這就要求電池有足夠的可靠性,即使發現失效的情況也可以足夠支撐飛機安全降落。這幾點特殊的要求導致即使在電動汽車已經進入大規模應用的今天,電動飛機的發展也才剛剛起步。

  進步需要肯定,但電池的能量密度依舊遠低于化石燃料(汽油12000Wh/kg),按照可量產的電池數據(360Wh/kg)計算,二者之間有著約33.3倍的差距,也就是說要想達到60升汽油的能量,對應鋰電池重量約1.5噸,而汽油僅重45kg左右。

  或許你會說,再等等,寧德時代的500Wh/kg已算不錯,等兩年沒準就可以量產,但是資本沒有耐心也沒義務陪主機廠等待電池能量密度滿足要求,時間成本有時候可能比真金白銀更貴,所以為了能盡快“飛起來”,有些廠家也就開始混動這條路。

  03

  需要被正視的問題

  無數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越復雜的東西越容易出問題,和純電eVTOL相比,混動無疑是更復雜的那個。

  拋開環保因素,結構簡單是eVTOL核心亮點之一,很多eVTOL的設計每套動力系統都是一致的,可以簡單理解為,eVTOL是多套簡單結構組合實現飛行,而混動則在此基礎上需集成內燃機/燃料電池、發電機、電池組及電控系統等,系統復雜度大幅提升。

  對于主機廠而言,純電的,需要發愁的除了電池容量,還有安全以及適航問題;混動的,除了前述幾個問題要操心,還要搞定發動機、燃料電池、發電機等混動體系的安全和適航問題。例如,混動系統要引入高溫高壓部件(如渦軸發動機、燃料電池堆等),對防火防爆設計提出更高要求。

  而且,但凡牽扯到發動機,事情就會比較麻煩。目前,并沒有適合的已經完成適航的國產發動機可以使用,如果選擇進口,成本是一方面,如今的大環境下能否行得通還是未知數;如果自研,整個周期可能比預想的還會長很多;選擇改裝,適航又是個問題。傳統航空幾大卡脖子問題:發動機、飛控、導航,好不容易進入eVTOL時代少了發動機這頭攔路虎,現在又把這只虎請回來,又回到了“發動機要適航而國內苦沒有適航的發動機久已”的境地。

  對于后續運維,混動系統需同時維護油、電兩套體系,對運營商盈利也構成潛在壓力。除此之外,雖然混動降低了對充電樁的需求,但是混動對燃料補給網絡要求依舊嚴苛。上文中提到的液氫需-253℃超低溫儲運,因此儲罐、管系和設備等不僅需要抵抗氫脆,還需具備耐受超低溫的能力,目前階段,國內僅有少數企業掌握相關技術。油電混動則依賴航空燃油供應體系,在偏遠地區或應急場景中也不易補給。

  混動確實有優勢,但這些問題似乎都沒人提,或者就目前情況,對于資本、主機廠,這些并不是主要矛盾吧。

  04

  從新能源車看混動eVTOL

  而每當說混動eVTOL未來發展前景時,新能源車的增程案例就成為了白月光。

  通過“燃油發電+電驅”模式,增程車成功緩解了消費者的里程焦慮,提供更靈活的駕駛體驗,同時也得益于電池技術的進步與成本的降低,相較于純電車型,尤其是中低價格段在上更具競爭優勢,成為消費者“跨入”新能源市場的首選,其市場占有率的快速提升印證了多能源耦合的可行性。

  但是,一個天上飛的,一個地下跑的,eVTOL與新能源車市場存在本質差異。最直接的,一個有駕照就能游全球,另一個在目前政策下,人們可以坐在億航EH216-S里,繞著景區轉一圈,也可以開著小鵬陸地航母到指定的飛行營地,再進入機艙體驗飛行樂趣,亦或乘坐傾轉或者混合翼構型的按照既定航線飛行趕路。

  說的更直白一點,在行業早期階段,場景還是以運營公司飛固定航線為主,對于消費者更多是乘坐、觀光、體驗飛行而非自由駕駛,而且目前純電的航程也能百公里起步(例如,峰飛2023年盛世龍單次充電250公里),里程焦慮并不明顯。所以,套用增程電動車爆發性增長的邏輯似乎欠妥。

  當然,無論是電池還是混動,都希望能提供更好的體驗。

  因此,混動eVTOL的市場爆發可能會遵循“政策驅動-場景細分-技術迭代”的路徑:初期通過政策采購推動純電eVTOL落地,隨后根據場景需求分化——短途旅游觀光與物流配送由純電主導,長距離支線物流與城際客運可能存在混動的發揮空間,本質上是能量密度與場景需求博弈的結果。

  綜上所述,混動技術并非終極解決方案,卻是當前突破續航瓶頸的現實選擇,其價值不僅在于解決當前痛點,更在于為技術演進提供緩沖期。隨著電池、氫燃料等技術的突破,未來eVTOL動力格局或將重構,但短期內混動技術仍將是連接“技術可行性”與“商業落地”的核心紐帶。正如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所示,最終的勝者未必是單一技術,而是能靈活適配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

  畢竟江湖沒有標準答案,但總要選一條路先走。

  本文來源于eVTOL認真觀察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快遞,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