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貿易新聞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史無前例的關稅沖擊下,中國跨境賣家極限求生

  這是將載入世界貿易史的一個星期。

  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美方將此前宣布的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34%所謂“對等關稅”,進一步提高50%至84%,加上此前20%關稅,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將達到104%。4月10日,這一數字到了125%。

  除了這些關稅,美國當地時間2025年4月8日,美國宣布,從2025年5月2日起,從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向美國寄送的價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將不再享受免稅待遇,需繳納其價值90%的關稅或每件75美元的關稅(2025年6月1日后增加到每件150美元)。助推Shein和Temu飛速發展的T86清關政策,或許將不復存在。

  中國跨境電商行業進入最動蕩的時期。

  當關稅的漲幅超過100%后,賣家們對數字只剩下麻木。觀望、不安混雜焦慮,成為跨境電商賣家最近主要的情緒。沒有人能預知世界貿易的走向,也沒有人能預判明天的新聞會是什么。

  但作為生意人,他們也保有相當樂觀。

  這群跨境賣家深刻相信中國的制造能力,在這個全球供應鏈最全面的國家,無論是品牌型賣家還是中小賣家,都會反復告訴我們:世界都離不開中國制造。如今,困擾他們的只是漲不漲價,要不要漲價以及對供應鏈的優化能力。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博弈無法阻止商業的流動。“沒有人會放棄美國市場”也是關鍵詞,沒有賣家舍得放棄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哪怕會付出更高代價。在宏大敘事之下,商人的本能仍然會一次次戰勝立場的不同。

  我們訪談了三位跨境賣家,他們體量不同、模式不同,身份背景不同,相同的是在外貿與跨境行業摸爬滾打了多年,一路見證行業經歷過的動蕩與生命力。他們有共識也有分歧,這取決于他們的角色不同,因此也能為更多人提供不同的視角和可能。

  在風浪中,屹立潮頭需要勇氣。這幾位賣家身上,有無數中小企業家的堅韌和靈活,生存的渴望將幫助他們度過一次次困局。

  3C產品品牌出海賣家Jeff:

  關稅得分幾個方面來講,從進口角度,得排查從美國進口的原材料,像電子器件、塑料粒子這些,有些可能不是美國原產,就算是美國的,生產地也不一定在美國。所以要從供應鏈角度去看有沒有涉美原材料,有的話,要么漲價,要么尋找替代國方案。

  出口方面,現在一兩個月內,大家的(對關稅)的水溫可能還沒那么高,相對穩定,基本上國內飛過去的庫存一般至少能用個把月,但是這波庫存用完了之后,我估計一方面是港口可能會堵塞,因為海關不知道怎么干;另外一方面,我們的成本會提升,真的可能要漲價。那漲價之后,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會下滑,尤其非剛性需求的產品。

  我們內部也在排查(供應鏈),還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對我們來講,首先得排查蘋果相關零部件,還有些芯片是歐洲公司、在美國生產的產品都得注意。

  我們產品國產化率挺高的,除了蘋果MFI認證部分,其他能避開美國的早都避開了。不過現在還有些不確定情況,比如美國公司在中國臺灣生產,然后直接從臺灣發到大陸,這種有沒有問題還不清楚。現在沒有任何人能告訴我們答案。

  業內大家都比較焦慮,昨天半夜一點各個群里面都在聊(關稅)。現在還只是停留在焦慮層面,再過1到2個月,市場會更加麻煩。

  我覺得關稅第一對那些沒核心競爭力,靠低價賣貨、走小包的公司沖擊最大;第二是供應鏈可替代的,比如在東南亞、拉美有科技供應鏈的公司;第三是現金流很緊張的公司,現在跨境電商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簽約、能回款;匯款之后人民幣匯率的情況,可能一不注意毛利率就沒了,你就做不下去了;第四是對美國市場占比較高的公司,可能占公司營收60%到80%,現在就尷尬了。

  美國市場我們不會再重點做了,之前美國市場占比超50%,現在控制在30%以內。這兩年做調整,一方面是為了增長,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貿易戰的風險。幸好做了調整,不然現在完蛋了。

  我坦白講,現在加快補貨的意義的也不大,如果(關稅)是立馬生效補貨也沒用。

  如果后面關稅漲了,我肯定會漲價,我為什么不漲?原來保底是說20%到50%,現在都超過100%了,超過100%之后,關稅漲不漲都無所謂了,反正也沒有競爭力。3C行業還好一些,全世界可替代的產業鏈不多。有些行業,比如服裝、鞋帽有替代的產業,你漲了也賣不動。

  說實話,我們現在也在觀望漲價的事情,同行不搞內卷一起漲價,我沒問題。中國廠家應該集體漲價,像有些中國供應商被美國零售商壓價,承擔關稅成本,這不合理。中國跨境行業很多產品在全球沒什么可替代的,像大疆無人機,有品牌實力就能漲價。

  很多輕工業小商品、電子產品沒什么地方能替代中國。像音箱、耳機這類音頻產品,就算在越南生產,老板大概率也是中國人,材料也基本從中國進口。中國企業有底氣漲價。

  很多做出口的公司毛利率可能20%都沒有,人家100%的關稅,怎么可能覆蓋的了,只要是合規做的其實很難。

  無論關稅最終什么樣,漲價基本上是(跨境電商賣家)唯一的路徑。

  未來美國市場可能得分兩種情況來看,特朗普疫情時發過現金刺激消費,如果這次關稅談判他發錢,可能對生意沒影響,需求還會增加。但要是打得厲害,物價漲,老百姓沒錢,非剛需產品肯定受影響。

  如果出現搶購,轉化率突然上升,單量增多,就得準備漲價,不然貨被搶光就麻煩了。要是需求降低,因為關稅成本上升也降不了價,漲價基本是唯一選擇。

  目前美國市場銷量和通關情況還沒什么明顯變化,再等等看。現在狀態就像地震波一樣,有點混亂的狀態。比如說物流商,現在他們肯定在到處問:貨進的怎么樣,海關排不排隊?如果正式通知物流漲價,那公司內部也會緊張。匯率也是,美金要不要,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都得研究預判。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中國人喜歡窩里斗,實際上漲價沒事,你漲就完了,愛買不買。

  智能生態垂直類目型中大賣家,鼎瑞智能生態李興瑞:

  我經營的產品像智能電動出行、智能家居、智能消費電子、智能寵物類、智能康美類,都在加征關稅的范圍內,有些都算是傷筋動骨了,我就說兩類產品。

  第一個是智能電動出行類,美國對Ebike騎行類產品一直有加征關稅,自14年做跨境電商以來,因為布局早,打造了平衡車和Ebike品牌“SWAGTRON”,采用合規傳統出口模式,在香港和美國有自己的主體公司,本土化運營,相比其他賣家稍微有一點優勢。

  現在關稅形勢越來越激烈,無論是對線下還是線上的Ebike賣家打擊都會很大,而且騎行類的產品門檻很高,對電池安全些認證要求特別高,如果關稅上去,物流成本也將會增加很多,在已經很卷的市場就更難做了。

  第二是智能消費電子類,中國是世界的制造工廠,也是配套供應鏈最全的國家。我們最早從傳統外貿到跨境電商,能長期持續做的根本原因就是供應鏈特別深而且全。科技行業競爭激烈、內卷嚴重,美國打壓后會更難。以前可能通過轉移供應鏈來解決關稅的問題,但現在越南等國家也被加征關稅,而且綜合考慮還不如留在國內,配套全、價格、勞動力都有優勢,轉移出去反倒沒有意義了。

  當然關稅和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一直都存在,大家都是溫水煮青蛙習以為常了,只是沒想到這次這么激烈,史無前例的激烈。

  從應對策略來講,第一,中國所有的配套都非常全,可以通過優化供應鏈或優化中間環節的方式,每個環節壓縮一點共存共贏;第二目前都是品牌出海,持續加大全球品牌布局的方式,增大科技和技術的競爭力,把產品做精做細,提高產品的溢價和知名度;我國是全球的世界工廠,即使關稅壓力再大,除非美國人不用這些東西,但是除了中國之外,其他的國家也沒有配套成熟的供應鏈,只能迂回的從中國采購;第三,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跨境電商行業有足夠的底氣把產品的供應鏈優化,我國占世界市場這么大的份額,東邊不亮西邊亮,不要只做美國市場,大家繼續走出去,全球視野開拓平臺和渠道,不一定要往美國市場卷。

  對跨境電商賣家而言,我們有多種優化的手段,按照常規做法,第一,漲價肯定是要的。如果產品的壟斷性強,漲價多少都會有人買單;如果是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漲幾塊錢解決不了什么問題,但客戶流失會很嚴重,這里面有個杠桿問題需要考慮;第二,品牌的問題,比如安克、大疆,他們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很高,認可度很強,大疆這種在全球壟斷性非常高的產品,漲一塊和100塊錢沒什么差別,為何不漲?但如果是新品牌,價格提高,沒什么性價比,技術含量也不高,那就被動一些。

  第三,對于多數的跨境賣家,只能綜合多種手段,比如微漲價格,壓縮供應鏈成本,優化物流,通過站內站外多渠道推廣,在多個平臺銷售,可能少賺但不會虧。無非是權衡自己產品的壟斷程度、市場份額、科技含量、品牌溢價能力、供應鏈、優化能力,不能只靠漲價。

  關稅增加后,成本消化是個大問題,有些小賣家可能考慮到運營難度大,采取一些其他不退稅的手段,而我一直都是合規操作,成本比他們高,周轉周期都會比較慢,比如出口退稅,從公司運營到出口退稅流程都相當費時費力。

  從供應鏈端能壓縮一些成本,但也有限。供應鏈端大公司產量可以的話還能壓成本,小公司壓縮成本,工廠可能就直接放棄了。

  海外倉也肯定會漲價,T86取消之后大家都會發海外倉,接下來估計會有一波海外倉爆單。原來做國內直發的賣家成本提高了這么多,除非扛得住加關稅后的成本,不然就得用海外倉,海外倉的成本也要看賣家能不能扛得住。

  目前不打算調整品類,但會刪減一些利潤差的產品,跟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我都會保留。但如果利潤低的產品,基本上沒有做的意義,也要看產品的量,如果長期有可能起量那就繼續做,看不到未來、短時間成本持續加高,那肯定不做了。

  美國持續提高關稅,對大家都是傷害。我有考慮做其他的站點和平臺,但亞馬遜和美國市場還是不會放棄。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市場,總體來講,美國市場估計大家都不會放棄的。

  亞馬遜小賣家 林峰:

  之前我做Temu全托管業務,到去年年底我就決定放棄做全托了。主要是利潤和銷量都不行,利潤當時都不到10個點,完全沒意義做了。而且Temu的買手私下也跟我們直接講了:要盡快轉半托管,不會再給流量扶持全托。

  我現在又回亞馬遜做FBA倉的業務,做半托管的話我沒有海外倉的優勢,不如我把貨發到FBA倉,對我們平臺賣家而言,不管發生什么,亞馬遜平臺最安全。

  有個很神奇的事,亞馬遜推進低價商店業務的動作非常大,他們只是沒有公開。我很多朋友都收到了亞馬遜的郵件,邀請他們入駐低價商店。

  我感覺在亞馬遜上每日單量能達到兩三百單(且經營多個SKU)的賣家,都會收到邀請郵件,應該內部有甄選機制,但這個單量要求不高。我的賬號因為之前賣的東西非常少,還沒收到郵件。

  我們賣家朋友都覺得挺神奇的,不知道小額豁免政策取消之后亞馬遜這個業務要怎么搞。不過收到邀請的朋友普遍都愿意嘗試加入該業務。對賣家而言,多個銷售渠道肯定是愿意的,而且試錯成本又不高,單個貨品的貨值也就幾塊錢,我發幾十、幾百個都能接受。

  現在關稅的事情,我有聯系過亞馬遜超市購的經理,他們說先暫停發貨,等他們通知,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實,我個人認為,加關稅對亞馬遜小賣家的影響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即便關稅大幅提高,達到100%甚至200%,它是個好事情不是壞事情。

  現在是物流成本會上漲,亞馬遜的倉庫不止是漲價的問題,它算法很復雜,新手很難搞明白,倉庫收費很高。

  亞馬遜倉庫一般分為標準件和大件,服裝和廚房這幾類,做大件的手頭資金比較充裕的人,成本控制會更難一點。標準間的話看成本控制水平,我有朋友能把亞馬遜倉庫成本控制在總成本中的6%。

  我敢說,加征關稅之后小賣家誰都不敢漲價。第一,賣家競爭特別卷,你漲價銷量就會掉,銷量掉你的排名就掉,排名掉了銷量繼續掉會一直惡性循環;第二是,亞馬遜小賣家的利潤應該能cover掉現在漲的成本。

  品牌型的賣家跟我們情況不同,他們背后有投資人和工廠支持,成本上漲時可以通過漲價來維持利潤。

  我們小賣家成本上升的話只當利潤少賺點,銷量不能降低。我可能會精細化運作我整個流程,從其他地方摳一點點成本出來,保持我的利潤。比如,目前可能投放的廣告少一點,節省廣告費,但不漲價。

  跟工廠端的話,壓成本其實是個日常行為,能壓就壓。但是不停的壓價,工廠沒辦法只能削減成本,做低質量的產品,會形成一個反向螺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不希望工廠去降價,因為一降價我怕它降質量的話,會導致我產品的評價很差,我這種體量的賣家也沒法要求工廠漲一點成本、質量做好一些,工廠也不會答應,這中間的博弈有很多問題。

  像我之前認識的大賣家朋友,他們有能力派遣人員入駐工廠,在生產環節嚴格把控成本和質量,而我們小賣家則缺乏這樣的資源和能力。

  現在的好處是,跨境電商是很重要的,對中小賣家的監管力度不會加大。因為國家如果嚴格監管,中小賣家的經營將面臨巨大困難,甚至可能導致大量中小賣家退出市場,進而影響上游工廠的產品銷售,造成工廠產能過剩。我判斷國家現階段對中小賣家會采取相對寬容的態度。

  現在大家挺焦慮的,吃飯啊聊天啊,都會談到關稅的事情,很有危機感。但也沒人退出,來做跨境的人反而還多了。

  我最開始在亞馬遜上做歐洲市場,在Temu上也是做歐洲。但是歐洲對合規的要求很高,美國反倒沒有歐洲那么復雜,現在還是要多國家布局吧。

  我接下來準備去做中東和中亞的市場。我有個合作的工廠老板,他在迪拜開了廠,我去看了覺得還不錯,反正有這種資源就做唄。我們小賣家好處就是“船小好掉頭。”

  本文來源于硬氪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這是將載入世界貿易史的一個星期。

  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美方將此前宣布的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34%所謂“對等關稅”,進一步提高50%至84%,加上此前20%關稅,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將達到104%。4月10日,這一數字到了125%。

  除了這些關稅,美國當地時間2025年4月8日,美國宣布,從2025年5月2日起,從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向美國寄送的價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將不再享受免稅待遇,需繳納其價值90%的關稅或每件75美元的關稅(2025年6月1日后增加到每件150美元)。助推Shein和Temu飛速發展的T86清關政策,或許將不復存在。

  中國跨境電商行業進入最動蕩的時期。

  當關稅的漲幅超過100%后,賣家們對數字只剩下麻木。觀望、不安混雜焦慮,成為跨境電商賣家最近主要的情緒。沒有人能預知世界貿易的走向,也沒有人能預判明天的新聞會是什么。

  但作為生意人,他們也保有相當樂觀。

  這群跨境賣家深刻相信中國的制造能力,在這個全球供應鏈最全面的國家,無論是品牌型賣家還是中小賣家,都會反復告訴我們:世界都離不開中國制造。如今,困擾他們的只是漲不漲價,要不要漲價以及對供應鏈的優化能力。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博弈無法阻止商業的流動。“沒有人會放棄美國市場”也是關鍵詞,沒有賣家舍得放棄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哪怕會付出更高代價。在宏大敘事之下,商人的本能仍然會一次次戰勝立場的不同。

  我們訪談了三位跨境賣家,他們體量不同、模式不同,身份背景不同,相同的是在外貿與跨境行業摸爬滾打了多年,一路見證行業經歷過的動蕩與生命力。他們有共識也有分歧,這取決于他們的角色不同,因此也能為更多人提供不同的視角和可能。

  在風浪中,屹立潮頭需要勇氣。這幾位賣家身上,有無數中小企業家的堅韌和靈活,生存的渴望將幫助他們度過一次次困局。

  3C產品品牌出海賣家Jeff:

  關稅得分幾個方面來講,從進口角度,得排查從美國進口的原材料,像電子器件、塑料粒子這些,有些可能不是美國原產,就算是美國的,生產地也不一定在美國。所以要從供應鏈角度去看有沒有涉美原材料,有的話,要么漲價,要么尋找替代國方案。

  出口方面,現在一兩個月內,大家的(對關稅)的水溫可能還沒那么高,相對穩定,基本上國內飛過去的庫存一般至少能用個把月,但是這波庫存用完了之后,我估計一方面是港口可能會堵塞,因為海關不知道怎么干;另外一方面,我們的成本會提升,真的可能要漲價。那漲價之后,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會下滑,尤其非剛性需求的產品。

  我們內部也在排查(供應鏈),還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對我們來講,首先得排查蘋果相關零部件,還有些芯片是歐洲公司、在美國生產的產品都得注意。

  我們產品國產化率挺高的,除了蘋果MFI認證部分,其他能避開美國的早都避開了。不過現在還有些不確定情況,比如美國公司在中國臺灣生產,然后直接從臺灣發到大陸,這種有沒有問題還不清楚。現在沒有任何人能告訴我們答案。

  業內大家都比較焦慮,昨天半夜一點各個群里面都在聊(關稅)。現在還只是停留在焦慮層面,再過1到2個月,市場會更加麻煩。

  我覺得關稅第一對那些沒核心競爭力,靠低價賣貨、走小包的公司沖擊最大;第二是供應鏈可替代的,比如在東南亞、拉美有科技供應鏈的公司;第三是現金流很緊張的公司,現在跨境電商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簽約、能回款;匯款之后人民幣匯率的情況,可能一不注意毛利率就沒了,你就做不下去了;第四是對美國市場占比較高的公司,可能占公司營收60%到80%,現在就尷尬了。

  美國市場我們不會再重點做了,之前美國市場占比超50%,現在控制在30%以內。這兩年做調整,一方面是為了增長,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貿易戰的風險。幸好做了調整,不然現在完蛋了。

  我坦白講,現在加快補貨的意義的也不大,如果(關稅)是立馬生效補貨也沒用。

  如果后面關稅漲了,我肯定會漲價,我為什么不漲?原來保底是說20%到50%,現在都超過100%了,超過100%之后,關稅漲不漲都無所謂了,反正也沒有競爭力。3C行業還好一些,全世界可替代的產業鏈不多。有些行業,比如服裝、鞋帽有替代的產業,你漲了也賣不動。

  說實話,我們現在也在觀望漲價的事情,同行不搞內卷一起漲價,我沒問題。中國廠家應該集體漲價,像有些中國供應商被美國零售商壓價,承擔關稅成本,這不合理。中國跨境行業很多產品在全球沒什么可替代的,像大疆無人機,有品牌實力就能漲價。

  很多輕工業小商品、電子產品沒什么地方能替代中國。像音箱、耳機這類音頻產品,就算在越南生產,老板大概率也是中國人,材料也基本從中國進口。中國企業有底氣漲價。

  很多做出口的公司毛利率可能20%都沒有,人家100%的關稅,怎么可能覆蓋的了,只要是合規做的其實很難。

  無論關稅最終什么樣,漲價基本上是(跨境電商賣家)唯一的路徑。

  未來美國市場可能得分兩種情況來看,特朗普疫情時發過現金刺激消費,如果這次關稅談判他發錢,可能對生意沒影響,需求還會增加。但要是打得厲害,物價漲,老百姓沒錢,非剛需產品肯定受影響。

  如果出現搶購,轉化率突然上升,單量增多,就得準備漲價,不然貨被搶光就麻煩了。要是需求降低,因為關稅成本上升也降不了價,漲價基本是唯一選擇。

  目前美國市場銷量和通關情況還沒什么明顯變化,再等等看。現在狀態就像地震波一樣,有點混亂的狀態。比如說物流商,現在他們肯定在到處問:貨進的怎么樣,海關排不排隊?如果正式通知物流漲價,那公司內部也會緊張。匯率也是,美金要不要,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都得研究預判。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中國人喜歡窩里斗,實際上漲價沒事,你漲就完了,愛買不買。

  智能生態垂直類目型中大賣家,鼎瑞智能生態李興瑞:

  我經營的產品像智能電動出行、智能家居、智能消費電子、智能寵物類、智能康美類,都在加征關稅的范圍內,有些都算是傷筋動骨了,我就說兩類產品。

  第一個是智能電動出行類,美國對Ebike騎行類產品一直有加征關稅,自14年做跨境電商以來,因為布局早,打造了平衡車和Ebike品牌“SWAGTRON”,采用合規傳統出口模式,在香港和美國有自己的主體公司,本土化運營,相比其他賣家稍微有一點優勢。

  現在關稅形勢越來越激烈,無論是對線下還是線上的Ebike賣家打擊都會很大,而且騎行類的產品門檻很高,對電池安全些認證要求特別高,如果關稅上去,物流成本也將會增加很多,在已經很卷的市場就更難做了。

  第二是智能消費電子類,中國是世界的制造工廠,也是配套供應鏈最全的國家。我們最早從傳統外貿到跨境電商,能長期持續做的根本原因就是供應鏈特別深而且全。科技行業競爭激烈、內卷嚴重,美國打壓后會更難。以前可能通過轉移供應鏈來解決關稅的問題,但現在越南等國家也被加征關稅,而且綜合考慮還不如留在國內,配套全、價格、勞動力都有優勢,轉移出去反倒沒有意義了。

  當然關稅和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一直都存在,大家都是溫水煮青蛙習以為常了,只是沒想到這次這么激烈,史無前例的激烈。

  從應對策略來講,第一,中國所有的配套都非常全,可以通過優化供應鏈或優化中間環節的方式,每個環節壓縮一點共存共贏;第二目前都是品牌出海,持續加大全球品牌布局的方式,增大科技和技術的競爭力,把產品做精做細,提高產品的溢價和知名度;我國是全球的世界工廠,即使關稅壓力再大,除非美國人不用這些東西,但是除了中國之外,其他的國家也沒有配套成熟的供應鏈,只能迂回的從中國采購;第三,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跨境電商行業有足夠的底氣把產品的供應鏈優化,我國占世界市場這么大的份額,東邊不亮西邊亮,不要只做美國市場,大家繼續走出去,全球視野開拓平臺和渠道,不一定要往美國市場卷。

  對跨境電商賣家而言,我們有多種優化的手段,按照常規做法,第一,漲價肯定是要的。如果產品的壟斷性強,漲價多少都會有人買單;如果是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漲幾塊錢解決不了什么問題,但客戶流失會很嚴重,這里面有個杠桿問題需要考慮;第二,品牌的問題,比如安克、大疆,他們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很高,認可度很強,大疆這種在全球壟斷性非常高的產品,漲一塊和100塊錢沒什么差別,為何不漲?但如果是新品牌,價格提高,沒什么性價比,技術含量也不高,那就被動一些。

  第三,對于多數的跨境賣家,只能綜合多種手段,比如微漲價格,壓縮供應鏈成本,優化物流,通過站內站外多渠道推廣,在多個平臺銷售,可能少賺但不會虧。無非是權衡自己產品的壟斷程度、市場份額、科技含量、品牌溢價能力、供應鏈、優化能力,不能只靠漲價。

  關稅增加后,成本消化是個大問題,有些小賣家可能考慮到運營難度大,采取一些其他不退稅的手段,而我一直都是合規操作,成本比他們高,周轉周期都會比較慢,比如出口退稅,從公司運營到出口退稅流程都相當費時費力。

  從供應鏈端能壓縮一些成本,但也有限。供應鏈端大公司產量可以的話還能壓成本,小公司壓縮成本,工廠可能就直接放棄了。

  海外倉也肯定會漲價,T86取消之后大家都會發海外倉,接下來估計會有一波海外倉爆單。原來做國內直發的賣家成本提高了這么多,除非扛得住加關稅后的成本,不然就得用海外倉,海外倉的成本也要看賣家能不能扛得住。

  目前不打算調整品類,但會刪減一些利潤差的產品,跟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我都會保留。但如果利潤低的產品,基本上沒有做的意義,也要看產品的量,如果長期有可能起量那就繼續做,看不到未來、短時間成本持續加高,那肯定不做了。

  美國持續提高關稅,對大家都是傷害。我有考慮做其他的站點和平臺,但亞馬遜和美國市場還是不會放棄。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市場,總體來講,美國市場估計大家都不會放棄的。

  亞馬遜小賣家 林峰:

  之前我做Temu全托管業務,到去年年底我就決定放棄做全托了。主要是利潤和銷量都不行,利潤當時都不到10個點,完全沒意義做了。而且Temu的買手私下也跟我們直接講了:要盡快轉半托管,不會再給流量扶持全托。

  我現在又回亞馬遜做FBA倉的業務,做半托管的話我沒有海外倉的優勢,不如我把貨發到FBA倉,對我們平臺賣家而言,不管發生什么,亞馬遜平臺最安全。

  有個很神奇的事,亞馬遜推進低價商店業務的動作非常大,他們只是沒有公開。我很多朋友都收到了亞馬遜的郵件,邀請他們入駐低價商店。

  我感覺在亞馬遜上每日單量能達到兩三百單(且經營多個SKU)的賣家,都會收到邀請郵件,應該內部有甄選機制,但這個單量要求不高。我的賬號因為之前賣的東西非常少,還沒收到郵件。

  我們賣家朋友都覺得挺神奇的,不知道小額豁免政策取消之后亞馬遜這個業務要怎么搞。不過收到邀請的朋友普遍都愿意嘗試加入該業務。對賣家而言,多個銷售渠道肯定是愿意的,而且試錯成本又不高,單個貨品的貨值也就幾塊錢,我發幾十、幾百個都能接受。

  現在關稅的事情,我有聯系過亞馬遜超市購的經理,他們說先暫停發貨,等他們通知,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實,我個人認為,加關稅對亞馬遜小賣家的影響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即便關稅大幅提高,達到100%甚至200%,它是個好事情不是壞事情。

  現在是物流成本會上漲,亞馬遜的倉庫不止是漲價的問題,它算法很復雜,新手很難搞明白,倉庫收費很高。

  亞馬遜倉庫一般分為標準件和大件,服裝和廚房這幾類,做大件的手頭資金比較充裕的人,成本控制會更難一點。標準間的話看成本控制水平,我有朋友能把亞馬遜倉庫成本控制在總成本中的6%。

  我敢說,加征關稅之后小賣家誰都不敢漲價。第一,賣家競爭特別卷,你漲價銷量就會掉,銷量掉你的排名就掉,排名掉了銷量繼續掉會一直惡性循環;第二是,亞馬遜小賣家的利潤應該能cover掉現在漲的成本。

  品牌型的賣家跟我們情況不同,他們背后有投資人和工廠支持,成本上漲時可以通過漲價來維持利潤。

  我們小賣家成本上升的話只當利潤少賺點,銷量不能降低。我可能會精細化運作我整個流程,從其他地方摳一點點成本出來,保持我的利潤。比如,目前可能投放的廣告少一點,節省廣告費,但不漲價。

  跟工廠端的話,壓成本其實是個日常行為,能壓就壓。但是不停的壓價,工廠沒辦法只能削減成本,做低質量的產品,會形成一個反向螺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不希望工廠去降價,因為一降價我怕它降質量的話,會導致我產品的評價很差,我這種體量的賣家也沒法要求工廠漲一點成本、質量做好一些,工廠也不會答應,這中間的博弈有很多問題。

  像我之前認識的大賣家朋友,他們有能力派遣人員入駐工廠,在生產環節嚴格把控成本和質量,而我們小賣家則缺乏這樣的資源和能力。

  現在的好處是,跨境電商是很重要的,對中小賣家的監管力度不會加大。因為國家如果嚴格監管,中小賣家的經營將面臨巨大困難,甚至可能導致大量中小賣家退出市場,進而影響上游工廠的產品銷售,造成工廠產能過剩。我判斷國家現階段對中小賣家會采取相對寬容的態度。

  現在大家挺焦慮的,吃飯啊聊天啊,都會談到關稅的事情,很有危機感。但也沒人退出,來做跨境的人反而還多了。

  我最開始在亞馬遜上做歐洲市場,在Temu上也是做歐洲。但是歐洲對合規的要求很高,美國反倒沒有歐洲那么復雜,現在還是要多國家布局吧。

  我接下來準備去做中東和中亞的市場。我有個合作的工廠老板,他在迪拜開了廠,我去看了覺得還不錯,反正有這種資源就做唄。我們小賣家好處就是“船小好掉頭。”

  本文來源于硬氪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跨境電商,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