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主持召開部務會,聽取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工作目標編制情況的匯報,審議《推進實施內河水運體系聯通工程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會議提出要錨定目標、抓住機遇,大力推進內河水運發展,督促指導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壓實責任、細化措施,著力優化主干線大通道、全面暢通高等級航道網、鞏固提升港口樞紐能級、提高運輸組織化智能化水平,充分發揮內河水運大運量、低成本比較優勢,為奮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提供有力支撐。
內河水運體系聯通工程行動方案過審
6月,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新時代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港口樞紐體系,全面攻堅國家高等級航道,打通內河航運堵點卡點,實施內河水運體系聯通工程,著力推進一體化發展,高質量構建現代化的港口與航道體系。
8月16日交通運輸部的這次會議旨在落實《意見》的要求,推動實施內河水運體系聯通工程,解決內河水運發展瓶頸問題,建成橫貫東西、輻射南北、陸海雙向、內外暢通的現代化內河水運聯通體系。會議提出要錨定目標、抓住機遇,大力推進內河水運發展,督促指導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壓實責任、細化措施,著力優化主干線大通道、全面暢通高等級航道網、鞏固提升港口樞紐能級、提高運輸組織化智能化水平,充分發揮內河水運大運量、低成本比較優勢,為奮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提供有力支撐。
《行動方案》的重點旨在通過系統性規劃與投資,解決國內內河水運的“斷頭路”問題,實現航道網絡的全面升級與暢通。該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關鍵點:一是航道擴建與疏通。針對關鍵節點航道進行拓寬加深,提升通航能力和承載量。二是港口現代化改造。推動內河港口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設,提高貨物裝卸效率。三是跨區域互聯互通。加強不同流域之間的航道銜接,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內河水運網絡。四是綠色智能發展。推廣新能源船舶應用,引入智能導航系統,減少碳排放,提升安全性。
2022年底,引江濟淮一期工程試通水通航,長江與淮河實現歷史性“牽手”。作為引江濟淮工程的一部分,江淮運河上接沙潁河,中連合裕線,下延蕪申運河,形成縱貫皖蘇豫三省、全長1260余公里的江淮運河。這條運河改變了以往淮河與長江之間水運繞道京杭運河的情況,將水運的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按照目前的貨運量計算,每年可節約60億元的運輸成本。預計到2030年,江淮運河貨運量將有望達到1.5億噸,超過歐洲多瑙河的貨運量。
平陸運河全程位于廣西境內,北起南寧橫州市西津庫區平塘江口,經欽州靈山縣陸屋鎮沿欽江入北部灣,全長134.2公里。2022年8月開工建設,建設工期52個月,累計投入約727億元,預計2026年通航。平陸運河建成之后,廣西將盤活自身港口,實現大部分河流就近向南入海,把出海距離縮短整整560公里。同時,作為內河一級的最高等級航道,平陸運河預計可克服65米的水位落差,實現5000噸級船舶連續航行。
荊漢運河就是從荊州到武漢,利用原有河道和新挖部分河道,給長江來個“截彎取直”,建成一條230公里長、8米深、90米寬的人工河,能夠通航1萬噸級的船舶。此前,荊漢運河的開鑿已經提上2023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動工在即。據測算,荊漢運河工程建成后,能縮短260公里航程,最重要的是提高貨運能力,每年降低物流成本300億元。屆時,湖北荊州等沿岸港口城市也會因運河的開鑿而受益。
在上世紀50年代末,湘桂運河構想已具雛形。這條運河連通湖南、廣西兩地的長江、珠江水系,按照規劃,湘桂運河北起永州,途經桂林,終于梧州,接桂江、通西江,經現在正建設中的平陸運河入海。相比湖南貨物經長江口出海,將有效縮短長江中上游地區至珠三角及北部灣水運里程約1200公里,大大節省了運輸時間。運河初期按2000噸級標準建設,年通航能力可達億噸。但是造價同樣高昂,預計需投資1500億元人民幣。
贛粵運河是浙贛粵運河的一部分,規劃長度1300公里,預計投資超1500億元人民幣。通航后,從長江到珠三角的輪船不必再走東南沿海的繁忙路線,將減少1200公里航程。長期以來,江西贛江內沙石、卵礫沉積,嚴重制約了贛江的水運能力。遇到枯水期,部分河段只能通航100噸級的小船。已納入國家規劃建設的贛粵運河,北連長江,南接珠江,穿越鄱陽湖、贛江干流,最終在珠江口出海。作為浙贛粵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浙贛運河連接了江西境內的信江與浙江錢塘江,規劃長度760公里。浙贛運河的建設,對于浙江中西部地區來說也是受益匪淺。
物流版圖將大“變”
以上在建的多條運河將改變我國物流版圖。20年前,我國社會物流成本占比GDP還高達21.4%,后經過十幾年公、鐵、空等交通網絡建設,2020年物流成本占比GDP已降低至14.7%。但2023年,這一數字只再降低了0.3個百分點,約為14.4%。也就是說,在過去三年里,我國的社會物流成本下降沒有顯著進步。
在公、鐵、空運輸建設幾近飽和的情況下,水運交通成為推進社會物流總成本下降的關鍵。據分析,同樣的運輸距離,水運成本只有鐵路的二分之一,公路的五分之一,和空運的二十分之一。如果能夠在我國境內形成完整的內河航運體系,我國的物流運輸成本將大大降低。
交通運輸部發布的《2023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23年中國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9,142億元,其中內河建設完成1052億元,占比2.68%;全年完成營業性貨運量547.47億噸,其中內河貨運量47.91億噸,占比8.75%。
也就是說,內河航運僅以2%左右的投入,實現了8%的貢獻率,投入產出比是4倍。今年前5個月,我國的水運貨運量僅38.6億噸,只占公路運輸總量的23.8%。再結合目前我國內河航運現狀,明顯水運發展還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
另外,現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之一。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不是物流強國,整體物流效率仍然不高。還是以內河水運來看,目前中國的水運體系尚未形成系統網絡。盡管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但目前的通航河流主要集中于長江、珠江流域,且互相之間并不連通,難以充分發揮中西部省份的水運優勢。
和發達國家比起來,中國高等級航道占通航比例小。截至2023年末,中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為12.82萬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通航里程1.54萬公里,占比12.0%。而早在2020年,美國的這個比例就達到了61%,德國是68%。
做好內河航道擴建與疏通,建設高質量的運河,無疑是用好用活水路這一最廉價且便捷的運輸形式、提升整體物流效率的有效途徑。另外,考慮到沿海港口建設與內河運輸互補共榮的關系,內河建設也有利于完善現有樞紐港口的運輸體系。
破解內陸之困
修建運河——特別是高等級航道的運河,還能使中西部地區突破內陸之困。以廣西為例,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毗鄰珠三角經濟帶,且廣西北部灣地區地勢平坦,坐擁深水大港,享有優越的區位條件。但十幾年過去,廣西經濟依然不溫不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地理位置來看,不同于臨海靠江、水網密布的珠三角、長三角,廣西缺少與大陸腹地連通的內河,海洋的優勢無法向內陸蔓延,水運通道存在“斷點”。
如今,陸海新通道的建設成為廣西必須要抓住的重要機遇,但光靠鐵路的運量有限,平陸運河成為能有效擴大物流進出口量的另一抓手。據預測,平陸運河的年運量預計在2035年將達到9550萬噸,陸海新通道最主要的出海港欽州港2023年的吞吐量接近2億噸。也就是說,平陸運河可為陸海新通道“出海”再增加50%左右的通道容量。
除了廣西,上述開展大型運河項目的省份,都屬于內陸省份。在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宏觀背景下,修建運河,疏通水網,似乎成為各內陸省份尋找發展新機遇,實現“中部沿海化”的重要抓手。
浙贛粵運河全線貫通后,江西有望從內陸省份變為可通江達海的新貨運樞紐,從而徹底改變江西被長期邊緣化的命運。因此,浙贛粵運河也被稱為“世紀水運工程”。
根據介紹,與荊漢運河工程相配套,要在運河沿岸建設5個萬噸級港區和臨港產業園,推動大武漢城市圈的全面升級。還會將宜昌、荊州、荊門、恩施這4個沿長江城市打造成為長江中游最大的萬噸級港口群,并提升江漢平原腹地的航運水平,同時補充漢江下游的水量,修復南水北調工程對漢江下游的生態和航運影響。
未來,荊漢運河、浙贛粵運河等運河建成后,我國湖北、河南、湖南等內陸省份也將實現通江達海,“中部沿海化”極有可能成為新發展趨勢,有助于我國進一步消除地區發展不均衡,縮小貧富差距,甚至在水運基礎上還可能開辟更多新發展賽道。當然,內河航運從南到北連成一體,組成一張超級水運網絡,也將進一步助力我國全面綜合可持續發展。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