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搭乘夜車赴浙江黃巖采訪。汽車夜行近10小時,一路上,夜景十分壯觀。集納于104國道兩側的連片廠房以及蓬勃興起的三產,組成了繁華的‘公路經濟’。”這是刊登于1993年《解放日報》上的一段文字。
“公路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是個頗具話題性和討論度的熱詞。當時,沿公路興辦產業的現象正在迅速擴展,不僅工廠眾多,第三產業發展得更快。“公路經濟”正是那幾年伴隨蘇浙經濟發展而興起的。
30年后,同樣在長三角地區,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高鐵編織成網,機場航線越來越密,“公路經濟”的說法還成立嗎?
前不久,記者再走長三角公路線。沿著互聯互通的公路,產業園區建起來了,成為“經濟走廊”,沿“路”開展的跨域合作越來越多,在“同城化”“都市圈”等方向引導下,公路猶如長三角的毛細血管,串聯起多式多樣城市協作發展的新模式。
▍提升改造
“要想富,先修路。”這原本是句老話。
可以說,長三角基礎設施建設相當成熟。以鐵路為例,近幾年,長三角高鐵運營里程數由2018年底的4150公里增加到7100公里,增加了71%。根據目標,到2025年底,長三角高鐵運營里程將達到8000公里。
面臨諸多交通方式的選擇,長三角各地從未放棄“修路”。這不禁令人感到意外。
312國道寧鎮段快速化改造工程正在進行中。國道采用高架形式,主線取消紅綠燈,并將雙向六車道拓寬為雙向八車道。
改造前,這段公路有個明顯缺點:慢。若從南京東端經312國道到達鎮江主城區,距離不到20公里,沿途會有數十個紅綠燈,路口交叉較多,快車道、慢車道混行,且限速較多,用時在50分鐘左右。
“從南京繞城公路駛出到鎮江,經常會停一停、堵一堵。”南京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張金康說,公路改造工程完成后,南京、鎮江兩地主城區通行僅需20分鐘,寧鎮兩地將進入“主城對接”時代。
一路向西,312國道合六段同樣在進行快速化改造,改造思路相似——在充分利用原路面的基礎上設置上跨橋或者下穿隧道,實現合肥與六安之間主線無紅綠燈快速通行。
“最大的特點是全程無紅綠燈暢行。”合肥交通運輸局工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普通國道到了沿線村莊較多的路段,一般時速僅有40公里,快速化改造后,主線全程車速能達到每小時80公里。到時,合肥、六安兩地主城區之間的通行時長將被壓縮至約40分鐘。
公路的改造提升,始終是長三角各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方向。
以合六路為例——上世紀30年代左右,合肥修建了合六公路,那時的道路基本都是由磚頭、瓦礫、碎石鋪筑的單車道簡易砂石路面和土路面,建設標準較低,僅晴好天氣時能勉強通行。1998年,合肥市啟動合六路改建工程,按照一級公路標準建設,路面鋪上了水泥混凝土。
項目現場生產副經理周巧波便經歷過三次合六路改造。第一次在2007年,隨著城市發展,城鎮面積擴大,規劃調整,原本的國道成為城市內部道路,合六路進行一級公路到市政化道路的改造,包括完善道路排水、道路照明等系統,進行供水、燃氣等線路調整。
第二次在2013年,合六路再次升級改造,路面升級為瀝青混凝土,同時將雙向四車道拓寬為雙向六車道加上輔道,保證兩側非機動車和居民通行。
第三次便是眼下正在進行的公路提升。改造開始前,合肥、六安兩地道路管理相關部門設置觀測點,24小時觀測,發現合六路車流量已遠遠大于公路承載量,并出現了路面破損,行駛的體驗感和安全性都受到影響。
進一步順暢交通,壓縮兩地間通行時間,修路的目的大抵如此。不過同樣需要考慮的是,提升造價不菲,時至今日,修路的價值是否打了折扣?
公路沿線的人們最有發言權。安徽翊洋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就在312國道邊上,副總經理昝秀芹熱切期盼著312國道改造提升后全線通車。公司不少員工選擇合肥、六安兩地通勤。“我住合肥,每天開車經由312國道到工廠,差不多需要一個半小時。”昝秀芹說,“合六路修好后,上班時間能節約一半。”
鎮江句容的寶華鎮地處312國道鎮江段西側、毗鄰南京仙林,不少人戲稱寶華為南京的“睡城”——南京上班、寶華生活。“公路提升,上班沒有距離感了。”張金康說,他們曾接到過不少咨詢,“仙林大學城的很多老師打電話過來,問公路什么時候修好,他們準備到鎮江買房。”
據張金康觀察,國道改造提升后,路兩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園多了,居住區多了,“我們剛來的時候周邊還有荒地,現在建得滿滿當當”。
看來,公路的魅力依然如昨。
▍高效連接
312國道合六段,也可以被稱作另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合六經濟走廊”。
2020年1月,安徽提出建設合六經濟走廊。截至目前,合六經濟走廊累計聚集了10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占六安全市規上企業總數超過80%。
在320國道富陽段,分布著一條汽車產業帶,智能網聯車核心技術產業走廊在此成形,實現自北向南由輕及重的產業布局,集聚了金固、航驅、中鋁等一批企業。通過與“吉利系”企業深度合作,又引進了一批核心零部件優質項目。這條“汽車走廊”力爭到2030年產值規模達到500億元。
基礎設施打牢之后,人們自然開始期待產業回報。企業密集分布在公路邊,這呈現出與30年前相似的“公路經濟”盛況。
最初,在江蘇吳江盛澤鎮,幾十家絲綢工廠都沿路而建,一批開創鄉鎮企業的“元老”想法很簡單:企業初創,財力單薄,沿路建廠,僅原料、成品運輸費用就節省不少錢。當時的長三角,320、318、312、104等國道兩側,工廠一家連一家,市場一片又一片。越來越多的旅店、餐館、停車場、汽車修理部、加油站,結隊云集在公路兩旁。
“公路經濟”的緣起,完全是從“需要”開始的。車來車往需要加油、維修等服務,這樣,大批加油站、汽車配件商店及維修部門便擁至路邊。公路上巨大的客流物流,又使旅館、餐廳、停車場等應運而生。它們組成了公路兩側的第三產業大軍。同時,一批原料和成品吞吐量大的企業,如磚瓦、水泥廠等則看準了公路的運輸之便,都沿路建廠,形成了產業“長廊”。乃至農民們也涌到路邊設攤集市,競相“爭奪”公路空間。
如今,雖然交通方式選擇多樣,公路運輸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安徽翊洋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便布局在合六經濟走廊,為合肥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廠提供服務。去年,為了擴大廠區面積,公司剛從合肥搬到六安。生產好的零件整齊擺放在廠區內,等待被運送到合肥的整車廠,參與汽車生產的下一環節。工廠采取“循環取貨”的方式,每小時生產60臺,每輛貨車每次能載20臺,每小時派相應數量的貨車,零件生產出來便能運送出廠,節約倉儲成本。而這種運行模式對“點對點”交通的精準度和通達度要求很高,只有公路運輸才能實現。
人們發現,公路高效連接能發生的化學反應,遠不止產業的密集布局。
G60,原本只是滬昆高速的代碼。在上海市松江區,絕大多數企業分布于這條高速公路兩側。2016年5月,松江基于這一實際,啟動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讓上海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9座城市產生更強力連接。
到現在,G60科創走廊已成立16個產業(園區)聯盟、13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如松江的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建設正泰啟迪智電港、在浙江嘉興布局電氣產業基地、在安徽合肥設立制造設備基地,實現產業鏈、價值鏈的最優配置,隨著G60從1.0版升級為3.0版,企業產值也從400多億元躍升至2000多億元。
近年來,九城先后簽訂了《深化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人才交流合作協議》《關于共同實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百萬科創人才引進工程的合作協議》等多項人才政策,并聯合建立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才專家庫,為九城市項目評審、技術攻關、行業發展提供高端智力資源。
8年來,G60從一條高速公路的代碼演變為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打通了區域協同創新科技攻關之路。同時,還有更多條長三角公路仍在持續“連接”中。
上海市普陀區科委副主任陸海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在上海市普陀區,全長不到2300米的武寧路串聯起近千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即便地理位置距離如此近,但大院大所習慣于專注在各自細分賽道,彼此間很少打交道。在一次院所開放日活動中,合作機會意外涌現——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接待其他院所、高校、企業等進入參觀,參與建造核電站的核心設備是研究所的主要任務,設備塔尖需要定期進行清潔維護,不能有污漬灰塵,但因為位置太高,打掃比較困難。參觀者中,華東師范大學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一位教授提出,他們曾研發一項專利技術,已實現無人機全方位多視角高空監控,正好能夠滿足需求。
位置相鄰的不同院所彼此連接后便能有如此效應,若把這個范圍擴大到區域內跨省跨市的公路,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武寧路直通滬寧高速公路上海段出入口,是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開端”。
今年6月,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上,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南通、普陀等“六市一區”科技局負責人共同發布沿滬寧產業協同創新宣言,并和7家重點機構單位一同啟動武寧創新共同體協同創新擴圈。結合各自城市科創優勢、合作方向、發展愿景等,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節點城市間協同創新進行積極探索。
沿著公路,創新要素的流動也更加活躍。溝通長三角的公路線,也在率先構建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合作脈絡。
▍協作發展
30年前,“公路經濟”正繁榮時,某些地段的公路經濟卻已被迫亮起紅燈,主要原因是建設無規劃,發展無節制,產業設置過密,導致公路“腸梗阻”。
若說傳統“公路經濟”是在市場機制下自然形成的,長三角的新“公路經濟”則是在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引導下初具雛形,更看重規劃,更講究章法。
2021年10月,合六同城化建設首次被提出。“安徽的16個地市中,六安距離合肥最近,空間、地理、產業都緊密相連。”六安市發改委副主任孫先友介紹,合肥的城市用水正是來自六安大別山區,每到旅游旺季,六安各大風景區門口的車牌不少是“皖A”打頭的。
2021年12月以來,六安前后派駐140多批次年輕干部到合肥“拜師學藝”,在經營部門、開發園區、投融資平臺公司掛職,學習先進經驗。合肥也先后選派精干力量18人支持合霍產業園建設。
“2019年,我曾到合肥發改委掛職3個月,合肥在產業這塊確實有研究。”孫先友回憶,當時,合肥已經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招商引資,不斷壯大本地產業。
合肥與六安兩地,“按季調度、半年對接、年度座談”的工作推進機制已經建立。前不久,兩市召開合六同城化發展座談會,就深化合作達成了聯合制定合六同城化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10個方面共識。
“都市圈”相較“同城化”是范圍更廣的協作發展形式。交通條件仍是都市圈中心城市吸納成員的重要門檻,基本需要滿足“一小時內可達”。公路的價值再次脫穎而出。
2021年,南京都市圈成為獲得批復的第一個跨省都市圈,成員包括南京、揚州、鎮江、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和常州的金壇、溧陽。每年12月,南京都市圈都召開黨政聯席會。“各地黨政干部坐在一起,討論我們有什么可以合作的,再講講合作時遇到的難點痛點,共同商量解決方案。”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依托南京都市圈,南京滁州毗鄰區形成“頂山—汊河”產業集聚區。以位于南京江北新區的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為中心,目前已經形成包含138家企業,配套完整、高效穩定的軌道交通產業供應鏈。南京的龍頭企業為汊河提供了技術和訂單,汊河則為南京的龍頭企業提供了最經濟、穩定、便捷的供應鏈。近年來,這個兩省交界地,參與產業協作分工,逐步形成軌道交通裝備、太陽能電池片等產業集群,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南京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前沿陣地。
今年2月,《合肥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函復,明確合肥都市圈范圍包括合肥全域、壽縣、定遠縣、金安區、舒城縣、含山縣、無為市、桐城市。目前,合肥都市圈城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制度已基本明確,將構建全體會議、專題會議等省市協同的全方位溝通推進方式,成立人員相對固定、責任相對明確的常態化聯合辦公機構。
“鏈主在合肥,鏈條在都市圈。”合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與都市圈成員城市在招商、產業鏈構建上已有初步探索,“不少項目找到合肥,但土地、能耗、人力等要素滿足不了,在都市圈建設的指引下,企業會優先考慮周邊區縣,合肥盡力幫忙對接。”
如今,“公路經濟”更像一條條紐帶,連接長三角各個城市,也串聯起各式各樣的城市協作發展新模式,兩地攜手的“經濟走廊”、雙方共建的“同城化”和抱團發展的“都市圈”,在公路互聯互通的作用下,迸發出無窮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本文來源于華東局出自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