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線上線下的綜合銷售,讓“新零售”這個詞熱了一把,然而新零售并不是某種新的零售業態的代名詞,零售這門古老的生意一直在隨著社會和經濟的變化在改變。從街邊菜鋪,到菜市場,再到大型超市,零售一直在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適應消費者體驗需求的變化,有時是引領消費者體驗的改變。
而新零售的供應鏈主要包含4個類型的主體:零售商、經銷商、物流服務商、品牌商/生產商。四大主體將新零售的供應鏈盤活啦,讓新零售的體系更加完整。
在新零售供應鏈的開端是零售商,其面臨的競爭壓力大,因此創新的動力也大。
零售商考慮其服務的消費者群體特性,由此決定服務水平特點,從而指導供應鏈策略,決定合理的成本,從網絡布局規劃,到庫存水平和位置的設置,到補貨/送貨計劃,再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都支撐著服務水平。
而新零售下的經銷商,不確定性最大。
經銷商處于零售商與品牌商之間,其價值由品牌商和零售商共同定義。經銷商為上游品牌商提供的價值主要是銷售額,與此同時為下游零售提供的價值主要是供應鏈服務。
從新零售的供應鏈響應度和成本要求出發,理論上供應鏈的中間環節都應被打通,因此經銷商要凸顯自己的價值,否則將會被取代。
新零售下的物流服務商,整合的壓力較大,技術創新的動力較大。
物流服務商承載了交付環節的消費者體驗要求,中國這樣消費市場的特點,對物流服務商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近年物流行業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電商的發展,在電商推動新零售的趨勢下,物流服務商必然跟隨發展,網絡的下沉、時效的升級、成本的控制、效率的提升都是可以預見的要求,因此整合或協作或將是一種趨勢。
新零售下的品牌商/生產商,面臨的供應鏈響應度和柔性挑戰較大。品牌商/生產商是新零售供應鏈的供應來源,其總體的供應鏈戰略應當是建立需求驅動的供應鏈。
品牌商/生產商供應能力通常依賴于工業現代化下的大規模生產。而大規模生產的目標是以最高效率穩定的生產優秀品質的產品,因此并不能很好的以較低成本支持,現代工業是一個體系,包含了生產設備、設計、工藝、材料,以及相應的管理思想,這個體系的改變是存在巨大挑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