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沒有一家供應鏈企業不想成為Sysco。
三月底,港股上市公司美團發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財報。財報中顯示,美團全年營收首次突破了千億,達到1148億元,實現了17%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美團的新業務和其他業務的營業虧損從2019年的67億元人民幣擴大至2020年的109億元人民幣。 美團的新業務中,包括了美團優選、供應鏈快驢、美團買菜、閃購等。其中,快驢類似Sysco,專注食品供應鏈。
事實上,不光美團創辦快驢想要對標Sysco,海底撈創辦了供應鏈企業蜀海,最早做生鮮供應的美菜供應鏈企業,以及順豐收購麥當勞冷鏈服務商夏輝中國的業務等,都想打造中國版的Sysco。 為何如此多的餐飲供應鏈企業都想嘗試Sysco的發展模式? 答案還是要從Sysco本身去找,Sysco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及相關產品分銷商,業務覆蓋全美,2017年,Sysco的市場份額占比就高達17%,位居龍頭地位,而top2的US Food市場份額占比只有8%,2018年,Sysco的營業收入高達587.27億美元。 那么,作為餐飲B2B賽道上的絕對標桿,Sysco崛起的背后究竟隱藏了什么秘訣?為此,本文新眸將從Sysco的兼并之路開始分析,并嘗試回答以下這三個問題:
晚于US Food 、PFG的Sysco,為何能后來居上?
Sysco規模龐大,它背后的規模效益如何?
中國版Sysco,還有哪些路要走?
01
Sysco的并購之路
Sysco成立之初,創始人John F.Baugh曾有過29年的賣速凍食品的經歷。在當時,速凍食品也是個新鮮事物,畢竟,冰箱也是在1930年才開始進入市場的。 1956年,美國政府開始大力修建跨州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讓小型商鋪開始沒落,大型商超和連鎖餐廳開始興起,此時,John 開始思考,交通便利之后,勢必會有餐飲企業選擇自己開車進貨采購,這樣必然會擠占Zero Foods(John 的速凍食品公司)的市場空間,于是乎,John開始找人聯盟,成立全國性的速凍食品公司,這是屬于Sysco的契機。 1969年,John和其他八個農業大洲的小型食品供應商成立了Sysco,成立第一年,Sysco總銷售額就達到了1.15億美元,第二年就在紐約所上市。 上市之后,Sysco隨即開始了并購之路。 一開始,Sysco并購了小型配送公司Arrow Food Distributor;隨后并購規模逐漸擴大,1976年,Sysco收購了Mid-CentralFishand Frozen Foods Inc,這是一家冷凍食品公司,食品種類涵蓋家禽、海鮮、水果、蔬菜等,種類繁多的農產品,為Sysco基礎食品分銷打下了基礎。 截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Sysco已經完成了43起并購。并購使得Sysco打通了全國大部分區域,基本上實現了全國布局,截止到2018財年,Sysco已累計并購了198家公司,可以說,Sysco的并購之路從未停息。 Sysco深知并購初衷不在于單純擴大規模,拓寬分銷渠道才是關鍵。為此,它收購了北美最大的亞洲食物分銷商Asian Food,專供亞洲餐廳;2009年,Sysco收購了愛爾蘭最大的食物分銷商Pallas Foods;2016年Sysco成功收購了英國同行巨頭Brakes,迅速進入歐洲市場。 從事后效果來看,兼并收購不僅補強了Sysco的自身實力,還不經意的消滅了競爭對手,甚至將競爭對手變為合作伙伴。 事實上,作為top2的US Food,也歷經了多次兼并收購,但兼并收購的速度和規模都不及Sysco。
2013年,Sysco曾試圖收購US Food,可惜沒有成功。這次收購失敗,Sysco支付了3.2億美元“分手費”,以及其他由于合并所產生的的費用,總計3.96億美元。 也是在這一年,Sysco的凈利潤下跌至最低點6.9億美元。失敗的原因很簡單,美國聯邦法院認為并購后的Sysco會壟斷美國食品行業。可以說,此時的Sysco,已經成長為餐飲B2B的巨頭。 20世紀八十年代,Sysco不再滿足于橫向并購拓寬分銷渠道,開始向上游產業延伸。 1990年,Sysco收購俄克拉荷州的Scrivner inc,開始為大型連鎖零售市場提供配送;1999年,Sysco收購了上游肉類企業,Sysco開始啟動縱橫雙向擴張。
02
擴張之后的規模效益
自Sysco成立以來,它的兼并收購之路從未間斷過,平均每年3.8起的并購,如此速度的擴張,毛利率卻顯得過于平靜。 1987-2017年間,Sysco的毛利率始終在18%-20%之間波動,并未出現由于規模擴大從而成本增大,導致毛利率明顯下降,也未因為規模擴大出現明顯的規模報酬遞增,毛利率大幅上漲的情況。 這不禁讓我們產生好奇,業內供應鏈專家告訴新眸,原因主要來自于以下5個方面: 1、美國餐飲企業連鎖化率高,2019年美國的連鎖化率達到59%,加之連鎖企業規模大,議價能力強,易形成買方市場,擠占上游供應商利潤空間; 2、本地采購不足以滿足需求,歐美飲食習慣偏本地化。據Sysco投資者關系報告,60%的消費者更青睞當地提供當地食物的餐廳。但是,僅17%的供應商認為當地采購的食材滿足采購需要,大部分本地食材不足以滿足當地需求,就需要跨地區采購,這增加了采購成本; 3、商譽增加拖累ROA,導致1+1>2的協同效應不明顯,Sysco的資產構成中,占比最大的是商譽、存貨、應收賬款和固定資產比例,Sysco擴張,商譽占比提升,但總資產周轉率明顯下滑,商譽上升拖累了資產周轉率; 4、存貨周轉天數的變動會影響中間供應商的日常運轉,一般來說,存貨周轉天數越短,對中間商越有利,但Sysco的存貨周期效率出現先上升后下滑,且變動幅度很小; 5、燃料成本增加,Sysco為保持運輸的穩定性,將運輸員工資上調,物流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的成本下降部分被抵消。 雖然規模擴張并沒有為Sysco帶來明顯的規模效益,但規模擴張之后,Sysco的品類變得多樣且齊全,目前西斯科配送的產品有四十多萬種,覆蓋面廣闊,包括肉類、冷凍食品、新鮮蔬菜、生鮮等,其中有四萬多種是自有品牌。 自有品牌定位的是中高端客戶,其中SyscoSupreme就是高品質精英產品,服務于上層客戶,SyscoReliance則服務于中產階級客戶,打造差異化的產品,主要是為了細分市場,提高利潤率。 數據反饋也的確如此,2018財年,Sysco自有品牌的銷售額約占30%,占餐飲服務一半的銷售額。 這里說到的自有品牌區別于代理品牌,是Sysco自主研發的產品,產品的質量檢測主要依靠QA(質量工程師)團隊,團隊規模比US Food 和PFG的總和還要多。 QA取代了加工廠質量管控的職責,Sysco沒有自己的加工廠,自有產品采用外包的方式生產,內部組建龐大的質量監管團隊,2019年該團隊人數已達231人,監督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在新眸看來,這是Sysco把控產品質量非常明智的策略。 生產所能節省的成本,是有限的,可以說是微小的,生產外包可以節省很多人力物力財力,把資源集中于產品質量的監督上,這為提供質量安全的產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符合Sysco的理念“Good things come from Sysco”。 規模擴張后,Sysco的人員效率也持續上升。2019年Sysco的人員效率為87.1萬美元,高于同行平均水平76.1萬美元,2004年到2016年復合增長率達3.9%。
03
并購整合的意外驚喜
Sysco的發展,也讓國內的投資者和創業者看到了機會。 中國供應鏈擁有萬億規模的市場,與美國規模相當。當然,差異也很明顯,地理環境相差甚遠,美國多平原,農業集中,機械化程度高,1960年美國每100公里的拖拉機數就保持在250左右。 反觀國內,地理環境復雜,耕地破碎化,農戶分散,機械化程度低,中國至今每100公里的拖拉機數還未突破三位數,這導致了供應鏈上游F端以散戶為主。 另一方面,中國餐飲連鎖品牌數量也很稀少,餐飲連鎖化率上升緩慢,根據公開數據,2019年的連鎖化率也僅有10.4%,中國前十大餐飲公司所屬賽道以西式快餐、中式快餐、火鍋正餐為主,特點都是易于復制,可以規模化生產,但市場占有率不高。 連鎖率低,導致供應鏈終端以小規模的B端散戶為主,雖然小規模的散戶議價能力低,但是生存能力薄弱,不到一年就面臨倒閉的小餐館數不勝數。 國內市場,從農戶到餐飲企業中間得轉手兩三個中間商,同時,中國缺乏大型商超,人們習慣在批發市場和菜市場挑選新鮮食材,雖然在超市也可以購買食材,但通常食材沒有批發市場和菜市場種類齊全,食材也不夠新鮮,特別是對于生鮮,家禽以及肉類食材的購買。 在流通形式上則是另外一個差異,國內流通,以常溫、自然為主,這易導致食材的損耗,損耗率高達25-30%,而美國則冷鏈全程配套,食材損耗率僅為1-2%; 雖然國內發展食品分銷供應鏈,相較于美國市場,硬件和軟件存在差距,但國內供應鏈市場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是一片藍海,“隱形金庫”尚未被挖掘。 比如,最早想要做中國的Sysco的美菜,創始人劉傳軍的“為八億農民謀幸福”愿景,為農戶砍掉中間商,提高利潤空間,他和幾個合伙人創立了F2B的美菜網。這不同于Sysco的B2B,美菜網的供應鏈直接對接農戶,供應鏈取代批發市場,防止多個供應商攤薄利潤,這對于農戶來說是利好的。 蜀海則是另一個典型案例,借助海底撈的品牌影響力,服務大型餐企,利用“標準化采購+中央廚房”,標準化貼近Sysco,解決了國內供應鏈的一大痛點-標準化難以建立。 但蜀海供應鏈忽視了小規模餐飲企業的需求,只為三家以上的連鎖餐企服務,上述也提到了,國內連鎖餐企數量少且市場占有率低,非連鎖性的企業對于餐飲市場來說也是重要的部分,如何使得非連鎖性餐企逐步向連鎖化餐企靠攏,建立統一的標準,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國內的食品供應鏈企業,都處在“燒錢”階段,能夠實現凈利潤為正值的很少。 美菜網近期也曾多次被傳因為資金緊張需要重新進行新一輪的IPO融資,雖然這個消息被美菜網CEO劉傳軍否認。 但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餐飲營收中78%的企業虧損達100%以上,歷經疫情的考驗,一直專注于B端的美菜網,在其APP上開放了C端入口,為家庭和個人買菜提供業務,做出這一舉措也實屬無奈之舉。 畢竟C端的大資本玩家例如阿里的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實力雄厚,想要在C端分一杯羹確實存在難度。且美菜的個人買菜需要滿100元才起送,還需要購買同一種產品,這對于餐飲企業是沒什么問題,但對于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大的小家庭來說,并不合理。 新眸在查閱資料中發現,美菜網APP的家庭和個人買菜入口的注冊系統已關閉,只有餐飲商家入口是正常運營的。從中不難看出,美菜想要重新回到了原來的市場定位-食品供應鏈,著力于為農戶和餐飲企業構建橋梁。 雖然短期的C端給美菜帶來了營收,但據烯牛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進行F輪融資后,美菜總融資金額高達90多億人民幣,凈利潤仍是負值,處于虧損狀態,“回血難”阻礙了美菜的進一步擴張。
就當下而言,國內食品分銷供應鏈還處于起步階段,并未出現像Sysco如此頻繁的并購,據專業人士計算,僅以長三角為目標區域,食品分銷供應鏈企業的GMV至少要達到100億美元以上,才有并購基礎。 畢竟,美國食品分銷行業歷經一百年才走到并購整合階段,才出現了像Sysco這樣的大規模頻繁的并購。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