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互聯網革命席卷全球,各行各業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為各個領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價值創造和發展機遇,物流行業也不例外。但傳統物流企業仍面臨著物流數字化程度低,以及想要轉型卻沒有思路和方法等問題,更是容易進入轉型的誤區……
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
2020年4月,《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正式印發,首次將數據列為市場化配置的要素,這意味著數據將成為各方包括物流企業在內發展的重要資產之一。但與傳統生產要素不同的是,數據的無限性、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虛擬性、多樣性、時效性、法律屬性和權屬界定等并不明確,且其價值不存于數據本身,而是需要通過聚合挖掘才能凸顯。
這對于多數還囿于傳統管理思維下的物流企業而言,無疑對其數據資產的有效配置提出了新挑戰。尤其是在大數據環境下,數據的合規與可信、隱私與安全、質量與治理,都需要有不同于傳統要素資源的理念、方法、技術與手段。而這些對非數字原生且不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物流企業而言,挑戰難度不言而喻。
當下,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個數字原生且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第三方平臺型物流企業數字化基礎與發展勢頭良好外,其余絕大多數物流企業的數字化基礎薄弱,數據信息的碎片化、孤島化歷史包袱沉重,數字化思維滯后,數字化意識淡薄。因此,也造成了傳統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之路注定艱難。但在數字化時代來臨之際,傳統物流企業勢必要轉型,因為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
政策成助推器 引領數字化發展
其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同時,還首提了“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可見,作為國民經濟發展基礎性、戰略性與先導性產業的物流業以及作為市場主體的物流企業,其數字化轉型及基于數字化服務創新與價值創造,在“十四五”期間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并實現質的飛躍。
3月中旬,事關未來15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正式印發。《綱要》突出了現代物流的核心功能即流通體系的支撐作用,并提出要以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動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人力資源等服務創新發展;聚焦增強全產業鏈優勢,提高現代物流、采購分銷、生產控制、運營管理、售后服務等發展水平;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企業。
同時,《綱要》還對我國物流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并指明了新方向。一是要高質量、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努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二是商貿、城鄉、制造業、智慧、綠色與應急等物流將得到重點發展。總之,無論是高質量融合與創新發展,還是包括智慧物流在內的多個重點專業領域的物流發展,都要求物流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進程與步伐。
當下,我國物流業發展已經步入供應鏈管理時代,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生態圈內功能互補企業間以及企業內部溝通與外部銜接,都需要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實時交互和多方共享。數據賦能與金融賦能服務日益興旺,可信可靠的數據流成為大數據環境中風險識別管理與控制的基礎與關鍵。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下,用數據說話、讓數據說話的理念,成為物流企業合規經營管理、精益成本控制與項目收益管理的普遍共識與基本方法。
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讓低成本數據采集、傳輸、計算成為可能。此外,自改革開放40多年來,橫跨7個“五年計劃”,歷經“文檔處理數字化”“企業內部信息化”“企業通過互聯網廣泛連接”“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以及 “人工智能+邊緣計算+5G”5個階段,國家對信息化產業的投資、建設與引導,資本的介入以及企業自身的不斷投入等,更是為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可見,物流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既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物流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它們面臨的發展機遇良好,但必須面對的挑戰也十分艱巨。
警惕企業盲目轉型
正如前文分析,對那些非數字原生且不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物流企業而言,它們數字化思維普遍缺失、數字化意識相對淡薄、數字化人才奇缺。但由于受各種媒體與網絡宣傳影響,它們對數字化的作用與大數據潛在價值又有朦朧的認識,導致決策者雖有投資的沖動,但又方向不明或害怕顧此失彼而裹足不前。于是造成投資大手筆,卻又轉型不成功;投入數年,團隊終解散;起初設想系統輕量化、響應敏捷化,但實際系統越來越臃腫,開銷越來越大,最終成為企業的“雞肋”或“累贅”。此等現象常有發生,這些都不利于物流產業數字化發展與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
其中,物流企業常見的數字化轉型認知誤區主要包括:一是將信息化簡單等同于數字化。在“數字化”成為熱點之前,基于業務流程再造與優化的“信息化”在物流企業中已經開展多年,傳統的OA審批、MIS企業內部管理、TMS、WMS、CRM、SRM、財務結算等在物流企業的應用皆是如此,它們是企業實現精益管理的支撐手段。“數字化”是依靠新興數字與智能技術與云服務,通過網絡協同、資源鏈接、流程重組、數據智能、組織賦能、交易處理,融入數字經濟,不斷推進企業服務創新、管理變革、金融嵌入,轉變服務與管理方式,實現更好的客戶體驗、更優的服務品質、更強的競爭優勢、更高的經營績效、更廣的客群覆蓋、更可持續發展的進步與提升的過程,信息化并不等于數字化。
二是不同企業數字化路徑與策略不盡相同。自建或加入數字化平臺是物流企業根據自身能力與發展戰略以及服務客群需要而進行的戰略選擇,二者發展路徑與發展策略不盡相同,企業在戰略層面規劃時需要謹慎選擇,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三是簡單地認為數字化是一種輕資產。數字化人才隊伍培養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投入與運營、計算能力的提升與維護等,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持續的投入,數字化是重資產。
四是對數據的理解過于片面。其實,數據質量、數據隱私、數據安全以及數字化人才隊伍是基礎,是關鍵,更是未來。可信與合規的數據是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與發展以及基于數字化增值服務得以展開的基礎與關鍵,對物流企業而言,數字化人才隊伍是企業順利實現數字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關鍵,它們決定了物流企業數字化的質量與未來。
把控數字化邏輯起點
如果說服務是物流的核心,那么提供可持續的、使客戶樂意付費的服務則是物流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從另一種角度來看,物流企業的數字化,其實是一種有助于企業依托數字與信息化技術,提供可持續的“客戶樂意付費”服務手段或新型商業模式。
這意味著數字化不僅要有助于“解決客戶需求服務”的提供,還要求數字化是一種能提升效率也能產生效益的可執行方案與系統的思維方式;同時,數字化更要遵循其基本的商業邏輯,即企業的總產出要大于它的總投入。
不難發現,物流企業通過實施數字化轉型,或是降低了綜合成本,提升了總體效益;或是未來能夠實現數字資產的變現;或是基于日益積累的合規可信的數據資源,能創新出有價值的服務模式或服務產品,拓展新盈利空間或產生新贏利模式。這正是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邏輯起點,其關鍵所在是賦能、增值和可持續性。
物流企業的數字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整體規劃,同時還要結合企業發展與客戶需要有序分步實施,更要具有數字化思維的人才與團隊全流程參與并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物流企業加入或自建數字化平臺,戰略上需要謹慎選擇,因為它不僅攸關企業的發展方向與路徑選擇,而且還攸關資本與資源投入以及未來企業的治理與營運。但從戰術上來說,企業可以樂觀前行,因為數字化早已不是單純的趨勢,而是切實的未來。因此,最重要的還是物流企業需要立即行動,全速推進數字化轉型,緊跟時代步伐。
作者系復旦大學上海物流研究院博士后、副教授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