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半年時間,升級改造后的國控廣州物流中心智能倉成功上線。
談及該項目,無論是國控廣州還是其合作伙伴曠視,不約而同提到了兩個關鍵詞:示范與挑戰。
比如,國藥控股廣州有限公司(簡稱“國控廣州”)物流中心總經理梁穎康在介紹這次改造方案時稱:這是國藥控股體系里,改造規模最大、應用技術最多、便利化最大的方案之一。對于項目的立項與落實,他用了“勇氣”與“務實”這樣的詞匯來形容,并表示:從結果上看,“對國控也好,對于行業也好,都是具有示范意義的項目。”
01
從自動化向智能化
資料顯示,國藥控股廣州有限公司承擔國藥集團一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藥一致”)分銷運營總部職能,管理物流整體工作,具體運營由國藥控股廣東物流有限公司負責;后者在廣州設有綜合性醫藥物流中心(即“國控廣州物流中心”),配送能力覆蓋全省并輻射全國,是此次升級改造的主要對象。
雖然當下是升級改造的對象,但回顧歷史,國控廣州物流中心卻堪稱先進:其于2009年投入使用,當時已經應用了自動化立體庫、堆垛機、分揀線,以及電子標簽等等各方面的設備。
只是時代催促著它“再踏新路”。
從業務上看,該物流中心投用時庫內人員編制約80人,當下庫內人數不過110人。而當時國藥控股廣州公司的銷售規模大約80億元,而去年年底這一數字已經攀升至400億元,與之對應物流訂單量也已提升了5倍以上。根據國藥一致規劃,預計未來4年廣州區域業務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如此之大的需求,必然促使作業效率的提升。
事實上,從近兩年作業情況看,在部分高峰時間段,該物流中心的出庫效率已經受到了影響,主要表現為超出作業限值的揀貨任務無法按時完成。
此外,政策等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在倒逼物流環節做出改變,比如集采降低了行業毛利空間,物流環節也面臨著降本壓力;“兩票制”導致訂單碎片化,庫內拆零作業隨之增多,立體庫在批量調撥方面自然有優勢,但卻難以支撐拆零作業,而作業人員的壓力也隨之增加。事實上,之前作業人員勞動強度大、人員流失、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就已存在。當然,除此之外,渠道的變化、溯源的要求等,也是包括國藥在內的醫藥企業需要面對的時代變革。
在此背景下,再造物流作業流程,引入創新科技,實現產能升級和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成為了必然方向。而政策也在鼓勵行業向這一方向發展。比如,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就曾提出“鼓勵企業開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廣應用物流機器人、智能倉儲、自動分揀等新型技術裝備;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在日常實踐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探索AI、AMR在倉儲場景的應用。
不過,國控廣州物流中心此次升級卻有著獨特之處,具體表現為:
日常作業不停工——據國藥控股廣州有限公司物流中心總經理梁穎康介紹,國控廣州每年的銷售額大約在400億元左右,按工作日算,其廣州物流中心每日出庫量超過1個億,若是停工其中損失可想而知。更為重要的是,醫藥牽涉到公眾身體健康,無論是為商譽,還是社會責任,都不允許其日常作業受到影響。這也意味著,項目需要在不影響業務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對原有設備及系統進行改造,新增設備及系統也要與原有設備及系統進行對接,并進行倉儲管理系統(WMS)等軟件的更新換代。
此外,利用現有物流資源條件,改造成為最貼近目前需求的設施,是國控廣州對此次升級改造設下的前提。國控廣州物流中心具備一定的自動化基礎,處于成本等因素考量,其更希望針對各個環節做技術更新,而不是“推倒重建”。這當然提升了項目難度,事實上,國控廣州之前也進行了大半年的論證,業內經驗豐富的企業也提供了一些方案,但大多影響日常作業,最終曠視提供了滿足國藥控股需求的方案,經過多方評估也確認了方案的可行性。
除了特殊性,和大多數項目一樣,該項目同樣也要考慮技術的前瞻性與實用性。為此,該項目除了新增AMR之外,還增加機械臂、托盤輸送線、箱式輸送線和五面掃描等設備,以致于改造難度高;另外,項目投用的視覺識別拆碼垛機械臂,在醫藥企業應用也不多,可參考的先例很少。
不僅如此,該項目改造時間本身就相當緊湊——每天在短暫的非作業時間改造,并需在次日開工前復原。項目改造期間,廣州又突現新冠疫情,國控廣州物流中心既要抽調人員承擔醫療物資保障任務,又要克服部分人員因配合疫情防控隔離導致的人員緊缺。各種因素交織,平添了日常作業的難度,考驗著新技術的遠程部署能力以及施工方的經驗與方案。
就像梁穎康所指出的,“每個工序都按照小時算,拆要多少小時要多少人,現場怎么配合,什么時候到貨,什么時候安裝,什么時候調試,遇到問題什么時候復原,每個環節都卡得很緊,因此改造方案的設計得合理、科學,施工安排要有非常好的經驗,另一方面也要靠我們的團隊和技術服務商在運營上相互配合”,他感慨道,“想做成這樣一個工作,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
02
改造后的成果
即使有以上種種挑戰,在國控團隊與技術服務方的通力合作下,項目依然實現了保質保量的落地。不僅如此,從工期上看,還比原先預計的提前了20天左右。改造升級后的智能物流中心,有哪些看點呢?
根據介紹,國控廣州物流中心高唐倉與柯木塱倉在物理上為獨立的兩棟倉庫,間隔距將近200米。但由于業務需要,兩倉出入庫作業層面存在交叉。為促進兩倉的庫區聯通、作業融合,項目通過改造高唐收貨輸送線、建設架空連廊、搭建雙層輸送線、箱式提升機等改造,實現高唐倉與柯木塱倉協同運作。
通過對收貨入庫、出庫發貨等環節的整合,實現了柯木塱倉貨物在高唐倉完成收貨入庫,兩倉出庫貨物通過輸送線匯流到高唐倉高速分揀口,進行分撥集貨后在同一月臺進行裝車發貨,這樣既提高了庫區作業效率,也避免在兩個倉設置相同的出入庫作業區域與作業環節。
在立體庫區域,此次改造部署了3臺機械臂,1臺機械臂對應2個巷道,分揀、搬運、貼標、掃描等工作,全部通過機械臂與自動貼標機配合完成。由于具備具有視覺識別+智能控制功能,該機械臂面對成百上千種的復雜產品SKU,也能實現毫秒級的識別速度,單臺揀選高達600箱/小時。
為提高操作效率,在高速分揀機前端,本次改造部署了五面視覺掃描系統,可對高速運行中的藥品原箱進行自動掃描識別,讀取前后左右頂五個面的所有條碼,并經過有效的過濾,將藥監碼和物流碼進行綁定,回傳給WMS系統,同時將紙箱進行快速分揀。此次部署的系統識別精度也超過了99.99%。據介紹,該系統可推廣應用到醫藥行業中,解決醫藥企業目前普遍存在的操作難題。
在柯木塱倉,通過曠視提供的智能搬運機器人、充電樁、工作站、單層托盤支架、多層貨架以及倉儲控制系統(WCS)等設備,實現了入庫上架、揀選出庫、盤點和理貨等環節效率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區域還實現了機器人與機械臂的協作。
除此之外,各種智能升級舉措也體現在各種細節之中,比如部署在包裝站的探測設備。下方視頻亦有物流指聞參訪見聞及解讀。
黃剛頻道,一天發貨2億,一年運作300億的智能藥品物流中心是如何運營的?一個視頻帶你探秘國藥華南智能物流中心
改造之后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從效率上看,倉庫整體運作效率提升25%,隨著業務量的持續增長,改造后全倉的出庫效能水平可滿足未來數年的業務增長需求。此外,物流中心儲存密度提升15%,節約了倉庫租賃成本。
從人員上看,技術設備替代人工操作,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物流運作的準確率和效率,也減輕了人員勞動強度,降低人員流失帶來的運營風險。比如原來的貨架箱揀區域,純靠人工揀選,每人每天要走超3萬步,現在依靠智能搬運機器人則可以輕松實現從入庫到出庫的全程貨到人(GTP)自動化作業。在此背景下,不僅員工滿意度提升,企業方的用工壓力也得以降低,既可以放寬選人用人標準,也可以培養更多穩定且專業的人才。
在管理上,國控廣州物流中心也有了新變化,比如整體平均作業時間相較以前可以提前2個小時完成,有了更多的時間做優化。管理層以前最關注的是管人,現在也要管技術。以前關注的是流程、操作、現場,現在會更關注技術的更新和應用。智能科技,讓管理的顆粒度更小,運作更精細化。
03
結語
如果細細分析國控廣州物流中心此次升級,依然可以發現很多亮點。不過于行業而言,或許最值得深思的啟發是:如何對已建設運營10多年的系統進行智能化升級,尤其是在不影響現有業務運營的前提下,快速部署、系統可控。
國控廣州物流中心改造的成功,離不開業主方國控廣州扎實的IT能力、溝通能力、設備能力。不過國控廣州方面同樣指出,項目的成功合作方非常重要,比如合作方的運營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指揮體系。雙方將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智能科技優勢相互結合,制作了不影響日常運營的規劃方案,也表現為動線的設計、輸送線如何交接,甚至于連廊的傾斜度等等細節。
如上文所述,在如今的國控廣州物流中心,視覺識別技術、算法能力等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深度應用在其日常運營中。左手是以AI為代表的智能科技,右手是扎根行業的豐富經驗,國控廣州物流中心這樣的標桿項目順利上線為行業與AI等創新技術的深度融合提振了信心。當前,從收貨、存儲、揀選、復核、發貨等各個環節,AI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價值。未來,AI可施展的舞臺將愈發遼闊,如愈發增多的拆零操作、醫療器械的信息識別、醫藥全流程可追溯等等,滿足行業對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需求。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