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社會熱點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大賣場下滑的鍋,社區團購該不該背?

  大賣場的“下山”路仍在繼續。  

      最近,幾家大賣場相繼公布財報,人人樂前三季虧損同比擴大120%至6.38億元;京客隆也由盈轉虧,錄得凈虧損203萬元;在上一季的半年報中出現上市十一年來的首次巨虧的永輝,第三季度依然錄的凈虧損10.95億元,且前三季度收入及毛利率均有下滑。 在本季財報中,永輝依然把業績下滑的原因歸結為:疫情、社區團購,以及上半年主動調結構降庫存等方面的影響。 

      在關于半年報的文章中我們就有提到,對于目前行業內很多關于社區團購致使大賣場業績下滑的“指控”,大多是受財報中說法的引導。 實際情況是,上半年在監管下收縮補貼的社區團購,早已進入到和傳統零售同一起跑線的競爭。此外,永輝本季營收、凈利潤的降低,依然與毛利下滑有關,而關于毛利下降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永輝主動下調的,因為大賣場中主營的生鮮等一些剛需商品,并不存在短時間內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

  過去一段時間,永輝把大量精力放在了改造倉儲店上,而永輝倉儲店的模式更多是通過主動降低商品毛利來吸引消費者到店,從價格層面綁定消費者,然后做大流量,最后實現薄利多銷,所以毛利下滑是在預期中的。 另外,前三季業績下滑還需要考慮到的一個客觀因素是,在去年疫情最嚴重的上半年,供給相對穩定的大賣場是有過一段生意紅火的時間,而當疫情逐漸穩定,各方供給逐漸跟上后,就自然形成了今年業績與去年業績的明顯反差。 不過,大賣場業態下行也不是一個近兩年才存在的問題,大賣場目前所呈現出的數據下滑,更多應該被視作整個業態持續進行中的結構性調整,和長期存在的行業挑戰。如果追本溯源,這場屬于全行業的衰退,還得從十幾年前說起。

  01

  敗退早在十年前就開始

  早在2015年前后,大賣場就經歷過一波關店潮。2019年前后,行業又經歷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外資零售大撤退,家樂福賣身給蘇寧,麥德龍賣身物美……

  而在它們之前,已經有大量外資零售賣場選擇退出:法國的歐尚和樂購、英國的瑪莎百貨、韓國的樂天瑪特和易買得、西班牙的迪亞天天等都已陸續從中國市場撤退,而時間都幾乎集中在2018 、2019年前后。 作為在90年代重塑中國零售環境的大賣場,在2015年出現了首次負增長,自此開始就沒有止住過頹勢。 而這場行業性的衰退早在2009年就已開始,或者說更早,2001年就已埋下伏筆。 1994年到1999年可以說是大賣場最黃金的時期,在當時憑借著一站式購物的便利與豐富的商品,一舉整合了當時零散的線下零售,成為最風生水起的平臺型業態,風光程度不輸今天的電商。 后來,嘗到甜頭的大賣場們開始瘋狂的在國內開疆拓土,但隨著店開的越來越多,一個殘酷的事情出現了:消費者有點不夠用了。 實際上,從2001年起,國內大賣場的發展速度就已經開始呈現出放緩的現象,到2010年,400~2500平方米的超級市場在中國大陸正式趨于飽和,每萬人口擁有的超級市場面積已經超過香港、臺灣。 更大的危機在于,不僅是大賣場間的競爭,線上業態也開始來搶奪消費者的錢包。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出現了自2003年以來的首次下滑,這對線下零售實體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同時電商對于傳統商超的影響開始越來越大,雖然網購在當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還不到2%,但是在網上購買通訊數碼、電腦及家電產品的消費者已經占到了整個網購群體的近1/4,從這一年開始,線下零售開始逐漸走向下坡路。

  02

  困境源于自身

  而最近看到的這波大賣場業績下滑,更多還是之前問題的延續。 當然,不能忽視的是,當下整個消費大盤都不算太好,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4%,雖比上月加快1.9個百分點,但依然低于過去十年增速的平均水平。

  另外,很多大賣場在上半年報和三季度報中都出現了明顯的數據下滑,這其中還有一層原因在于,在去年疫情最嚴重的上半年,供給相對穩定的大賣場獲得了很多從菜場、電商平臺上轉移過來的消費者(當時很多菜市場關閉,生鮮電商不是缺貨就是配送時效拉長),獲得了短期的業績提振。

  而隨著疫情平穩后,短期利好逐漸消散,消費者們又回到原來的消費路徑中去后,業績自然就相較去年出現了一些反差。 但刨除短期影響因素去看,造成大賣場業態持續下滑的根本原因,還是我們之前反復說到的,大賣場昔日能夠興起的起點,以及相應形成的一套商業模式,和當下的市場環境、消費者需求,形成了某種錯位。 在大賣場進入中國之前,也就是1995年之前,人們更熟悉的是三尺柜臺+售貨員的百貨商店,買服裝、電器去百貨商店,買食品去農貿市場、雜貨店。 當時國內市場一方面商品匱乏,另一方面商品流通渠道也十分有限。能夠一站式購買到各種商品的大賣場迅速贏得了國內的消費者。 不過這樣一個昔日整合了線下零售的平臺型業態,卻在后來迎來一個更會做平臺經濟的對手——電商。線上平臺天然比線下更容易起規模、更容易實時調整。當然,在平臺型電商之外,還有更多垂直型業態在分流消費者。當下國內這種過分激烈的零售環境下,對于從90年代走來的大賣場來說,確實不容易應對。 加之,時代在變、消費者也改變。其實早在上一波外資零售敗退中國之前,他們就已經接連從多個中國之外的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撤離,背后根本原因在于,這里的市場環境,與大賣場模式的發源地北美、歐洲,開始呈現出很大的差異。 拿當下的國內市場來說,在大賣場們扎根最深的一線市場,家庭單位正在變小,時間成本在變高,對于一周去囤一次貨,人們不再熱衷。打開手機,各大到家平臺,都能一小時送達。 在線上,消費者還能找到更豐富的商品、更低的價格(有規模優勢形成的,也有激烈的價格競爭造成的),這讓商品沒有明顯差異化的大賣場變的不再有優勢。

  03

  大賣場的自救

  在激烈的競爭下本就已毛利率、銷售額下滑,還要支撐動輒幾千上萬平米的門店,而租金和人力成本還在不斷攀升,被各方渠道分流后剩下的一小部分用戶,已支撐一家門店的盈利。 這個問題在高成本的一線城市尤為明顯,在過往未來消費與很多行業人士的交流中,很多人都認為,高成本的一線城市已不適合大賣場這種業態,或者說這種業態需要更新迭代。 過去這幾年,我們看到了大賣場們的一系列嘗試,從“小門店”、“社區店”、“新物種”到最近的倉儲店,所有大賣場幾乎一股腦的殺進倉儲店,而手握山姆的沃爾瑪在開始在一線嘗試把部分大賣場門店改造成山姆城市中心店。 而大賣場對于線上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從最早的單純自建電商,到后來與電商伙伴合作,目前來看,各家線上的增長都還不錯,但線上占整個營收大盤的比重并不算大。 拿永輝來說,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為698.35億,線上銷售額達為99.7億元,同比增長52.56%,占比13.9%;“永輝生活”自營到家業務已覆蓋962 家門店,實現銷售額53.7億元,同比增長19.5%,日均單量27.1萬單,月平均復購率為48.25%;第三方平臺到家業務已覆蓋897家門店,實現銷售額46億元,日均單量17.6萬單。 同時,“指控”社區團購的大賣場,其實也在涉足社區團購,雖未公開披露過社區團購業務,但在2018年底,就有媒體發現永輝開始在深圳、廣州等地試水社區團購業務;同樣,大潤發也在作為淘菜菜的供應商參與社區團購業務。不過,目前各家幾乎未披露過這項業務的數據。 從《連鎖超市經營情況報告(2020)》中的數據來看,有六成企業開展了社區團購業務,團購銷售占總銷售額的0.7%,整體來看業績貢獻并不是很大。 不過其對于低線城市大賣場的業績提升較為奏效,這也符合社區團購一開始的定位。從數據來看,社區團購對銷售規模低于10億元的企業線上銷售帶動作用巨大,可以占到此類企業線上銷售三成以上份額。 而對于高線市場,大賣場對于倉儲店的嘗試還有待觀察,相信不用太久就會看到答案。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電商,社區團購,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