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劃過凌晨2點,夜空籠罩下,鄂州花湖機場跑道兩側,燈柱齊齊閃亮。作業高峰期到了,又是一個忙碌的夜晚。巨大的轟鳴聲中,一架又一架飛機落地和起飛,滿載著包裹和希望,尾翼上的“SF”,格外醒目。
鄂州,位于湖北東部,身處武漢,黃岡、黃石三城合圍,是湖北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這個占用了湖北的簡稱、似乎此前沒啥存在感的鄂州,其實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因為,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貨運機場,也是亞洲第一個、世界第四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就在這里。
經多年籌建,2022年開始,鄂州花湖機場有條不紊地完成了試飛、首航、開通國內國際多條航線等,順豐低調布局一連串動作。為什么是鄂州?對快遞企業而言,這又意味著什么?記者到現場去實地探訪。
進出港貨量累計破10萬噸,為什么是鄂州
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不止一次公開說起,之所以想要發展航空,是源于2007年到美國孟菲斯的考察,帶給其人生第一次震撼,也改變了對快遞的認識。
物流人都知道,此前世界有三大貨運機場,分別是美國孟菲斯國際機場、路易斯維爾國際機場以及德國萊比錫哈雷機場。它們在國際物流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鄂州花湖機場的出現顯露了中國快遞公司在此領域的能力。那么多城市,順豐為什么就選中了鄂州?
公開資料顯示,鄂州花湖機場由順豐與湖北省出資共建,湖北鄂州機場工程項目資本金占總投資的50%,約79.29億元,其中:發改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8.2億元,民航局安排民航發展基金16.4億元。其余資本金54.69億元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深圳市農銀空港投資有限公司、順豐泰森按49:5:46的比例出資,分別為26.8億元、2.73億元、25.16億元。而機場項目中的轉運中心工程投資總額115.29億元,順豐航空公司基地工程投資37.52億元,共計152.81億元,均由順豐泰森負責籌措。
這個項目從2014年初步謀劃到2022年建成投運,前后歷時8年。而其中的轉運中心,在順豐內部被稱為鄂州樞紐,是其航網的核心。
據樞紐工作人員介紹,在地理位置上,鄂州位于我國中部核心地帶,“飛機兩小時航空圈能覆蓋我國GDP占比90%的地區。”
另外,鄂州還有聯合運輸的優勢。轉運是導致物流成本上升的一個重要環節,而聯運可大大降低成本。“鄂州可以實現‘公鐵水海空’聯運。”,甚至,鄂州這里的天氣也很適宜,“大霧等極端天氣很少。”
順豐正以鄂州花湖機場為核心,打造“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航線網絡,將鄂州樞紐打造成全球供應鏈中心、高端加工流通中心。
截至2023年10月底,順豐在鄂州共開通了44條國內貨運航線,10條國際航線,每天在機場起降的貨運航班近90架次。隨著航線網絡的快速鋪開,順豐航空在鄂州花湖機場的國內、國際進出港貨量累計已突破10萬噸。
從點對點直飛到“軸輻式”航線網絡,帶來哪些改變
此前,順豐在北京、深圳、杭州和成都等機場也有布局合作,那么,鄂州的“樞紐”究竟有什么不同?
“舉個例子,原本北京、上海、廣東各地都要開通飛往合肥的航線,現在都匯總到鄂州來,一起送到合肥。”工作人員解釋,因為貨量各地不均衡,單純點對點的模式意味更大的運行投入,運輸效率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如何建立一個更加合理和高效的航線網絡結構?
順豐的答案是,將航線上的運量不再局限于發貨地和收貨地,而由中轉樞紐匯總之后統一調度,使之能收集到其他貨源地的分散貨源,這種多渠道匯集有利于提高航運效率、降低航運成本。
順豐在鄂州建立這個機場無疑正是想,通過逐步規劃調整空網布局,利用鄂州樞紐打造“軸輻式”航線網絡,實現1.5-2 小時飛行即覆蓋全國經濟總量占90%的地區。
時效的提升也是顯而易見的。
得益于此, 2023年以來,順豐持續提升時效產品服務。據介紹,現在升級了時效類拳頭產品“順豐特快”,在覆蓋流向上萬條,可實現絕大部分城市主城區“次日達”基礎上,擴大了“次晨達”的服務覆蓋范圍,增加了41%異地服務流向。
出海,大空運時代的想象空間
毋庸置疑,有了鄂州樞紐,順豐變得更強了。
物流行業專家趙小敏分析,鄂州機場的投建,順豐航空貨運中的737等小飛機將逐步會被大型飛機所代替,這也意味著,可以節約航空運輸成本、機組引進成本等,有利于中長期戰略,為順豐從中國企業變為世界級企業提供重要保障。
順豐是目前我國擁有全貨機數量最多的物流企業,也是中國航空貨運最大的貨主。
順豐集團國際業務發展負責人余國有透露,我國全行業擁有貨機數量為252架,其中,為順豐服務的貨機已達97架。為什么要如此重視航空?在余國有看來,自有航空運輸網絡將是未來行業競爭的關鍵。
日前發布的《全球快遞發展報告(2023)》顯示,東南亞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一,電商市場的增長數據連年刷新數據。去年東南亞快遞包裹業務量超過100億件,業務收入約800億元。
“我們發現,隨著中國產業制造能力提升,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都在擴展。這個過程創造了物流全球化的機會,但抓住這個機會需要投入,創新基于硬實力。”
余國有解釋,物流是一個“強烈依靠投入的行業”,有沒有卡車,有沒有飛機,有沒有網絡,決定了有沒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中國制造全球化。
前不久,順豐助力比亞迪大型動力鋰電池完成A99國際空運認證及首航運輸,這標志著順豐在動力鋰電池領域的物流服務能力再次取得重大突破。余國有介紹,目前,順豐國際小包業務已經覆蓋208個國家及地區,國際快遞、貨代及供應鏈業務覆蓋99個國際及地區。“我們還會加速投入越來越多貨機,同時,繼續加密網絡。”余國有介紹。
肉眼可見,這幾年,物流領域中航空貨運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諸多物流企業希望參與其中,目前,京東物流成立的航空公司也正式開通航線,同時京東還參與投資了南通機場;圓通速遞計劃在嘉興建立航空物流樞紐,該項目預計2025年上半年建成投運;中國郵政則在江蘇南京建設了航空基地;中通擬與湖南航空合作組建貨運航空公司……
當中國快遞跟航空越來越緊密,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即將趕超國際物流巨頭?答案或許是10年為單位。但,毋庸置疑,跟著“一帶一路”走出去、跟著跨境電商走出去,打造綜合物流服務商是當下不少中國快遞企業的共同目標。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