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西安市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西安“四樞紐一基地”建設有關情況。據了解,自獲批以來,其建設工作得到西安市生產、流通等各相關領域企業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明顯成效。
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強。西安市發改委制定“四樞紐一基地”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圍繞設施建設、服務能力、運行水平、集聚效應、產業促進、社會貢獻等6個方面具體指標,確定年度目標任務。同時,完善落實監測調度工作機制,積極發揮“四樞紐一基地”建設運行牽頭企業和企業聯盟作用,推動樞紐(基地)提質增效。
基礎支撐進一步夯實。西安市發改委緊盯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使命要求,強化骨干物流企業培育,“四樞紐一基地”4A級以上物流企業達到68家,占全市4A級以上物流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二,同時,著力推進樞紐(基地)重大物流項目建設,不斷夯實樞紐(基地)建設運行基礎支撐。今年以來,“一帶一路”公鐵聯運中心、機場三期擴建貨運區工程、陜汽通匯物流數智倉配平臺、輝煌商貿保供物流園、空港絲路智慧冷鏈倉儲基地等“四樞紐一基地”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截至10月底,18個重點在建項目預計完成投資410億元,達到計劃投資的72.2%。
通道網絡進一步拓展。西安市發改委加快落實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成果,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目前,陸港樞紐中歐班列(西安)穩定運行國際干線18條,“+西歐”線路拓展至24條,積極推動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實現“每日一班”常態化開行。截至10月29日,今年中歐班列(西安)累計開行4319列,同比增長31.4%。今年以來,空港樞紐開通西安至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列日、布達佩斯全貨運航線,目前空港樞紐運營全貨運航線12條,截至10月28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達到23.13萬噸。
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強。推進供應鏈更好服務產業鏈是“四樞紐一基地”建設的根本目標。今年前9月,“四樞紐一基地”實現貨物吞吐量1.21億噸,物流業務總收入達到1359.52億元,聚集各類制造、商貿、物流企業超過2.5萬家。依托“四樞紐一基地”暢通的通道網絡和專業的物流服務,三星、比亞迪、吉利、隆基綠能、愛菊糧油等一大批企業實現更好地“走出去”,有力支撐了西安制造業和進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進出口總值達到3049.23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增長25.37%。
▍西安“四樞紐一基地”藍圖
西安自2018年啟動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目前已成為全國首個不靠海不沿江的“4樞紐+1基地”綜合物流樞紐城市,包括:西安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位于浐灞國際港,占地面積約12平方公里,定位為建設“一帶一路”內陸型國際物流樞紐港、“一帶一路”國際陸海互聯創新示范區、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和國家級城際配送樞紐節點。
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位于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占地面積約11.89平方公里,定位為建設“一帶一路”國際航空物流樞紐、上合國家臨空產業供應鏈中心、國家“雙循環”戰略重要支點、全國物流業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等。
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位于高新區、經開區,總占地面積約3.27平方公里,定位為建設“一帶一路”硬科技產業供應鏈組織運營中心、全國綠色物流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西部應急物流基地和關中平原城市群數字供應鏈經濟發展高地。
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位于臨潼區、灞橋區、高陵區、閻良區(航空基地)、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區域,總占地面積約9.08平方公里,定位為建設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際商貿物流樞紐、全國綠色物流與商貿流通融合發展示范區、西北應急物流安全保供基地和西安都市圈數字供應鏈經濟發展高地。
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位于經開區、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區域,總占地面積約0.74平方公里,定位為建設“一帶一路”國際冷鏈物流中心、全國冷鏈物流基地節點、西北應急冷鏈物流基地、關中平原城市群冷鏈物流集配中心。
依托“四樞紐一基地”對供應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吸引集聚作用,西安正在加快形成干支銜接、樞紐集散的高效物流運行體系,為培育壯大樞紐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加快推進西安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累計開通全貨運航線48條
10月30日,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加快推進西安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助推航空貨運發展。
航線網絡不斷拓展加密。穩固“中亞雙通道”航線,支持西北國際貨運航空運力回調,順利復航西安-阿拉木圖、西安-塔什干全貨運航線;加密面向歐洲的全貨運航線,于6月底、9月初開通了西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西安-列日、西安-布達佩斯3條全貨運航線,截至目前已累計開通全貨運航線48條。
航空貨運水平全面復蘇。今年前9個月,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已累計起降航班25.26萬架次,完成貨郵吞吐20.84萬噸,同比增長達9.5%。口岸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今年前9個月,西安航空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較2017年分別壓縮54.94%、73.32%。跨境直郵市場規模不斷提升,培育多條“快件航線”,吸引華東、華南等17個城市的快件貨物經西安轉運西北地區。2023年,空港新城年度國際快件通關量排名全國第五,內陸第一。
航空貨運主體培育壯大。大力提升航空運力水平,已累計引入11家全貨運航司投放運力,其中西北貨航作為陜西省唯一的本土貨運基地航司,已投運4架B757型貨機。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目前,首爾、洛杉磯、東京等貨運航線已服務西安三星、陜西嘉禾、陜西電子信息等一批龍頭制造企業,促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臨空高科技制造產業聚集。其中,三星半導體的光刻膠、芯片等高附加值貨物,年運輸國際貨量達上萬噸,貿易額突破4億元。
▍浐灞國際港加快推進西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高效率提升中歐班列運行質效
10月30日,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浐灞國際港加快推進西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目前,西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現代國際物流體系不斷完善,國際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發展質效穩步提升。
堅持全球視野,高標準建設世界一流內陸港。西安浐灞國際港建成占地面積5600畝、集裝箱吞吐量540萬標箱、運力6600萬噸的重要國際鐵路樞紐和公路樞紐,擁有全國唯一3束6線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全國首個內陸自動化無人碼頭,可滿足中歐班列每年一萬列以上開行需求。同時,持續提升港口效能,建設中遠海、中林、五礦等項目,打造面向歐亞、通達全球的國際商貿物流樞紐。
堅持優化通道,高質量構建現代國際物流體系。向西、向北常態化開行西安至阿拉木圖、漢堡、莫斯科等18條國際干線,覆蓋亞歐大陸全境,“+西歐”線路達到24條;跨里海班列實現“天天班”,全程時刻表班列實現每周“4去3回”;向東開行西安至青島、寧波等鐵海聯運圖定班列;向南開行至越南、老撾等互聯互通班列,實現東西向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與南北向西部陸海新通道在西安的集結交匯。
堅持降本增效,高效率提升中歐班列運行質效。西安至塔什干由13天縮短至9天、至莫斯科由15天縮短至10天,跨里海班列全程由20-25天縮短至12天穩定開行,全程時刻表班列10天即可抵達德國杜伊斯堡。在全國率先實現海關、鐵路數據聯通、智能報關、集裝箱循環運輸,班列運行效率提高三分之一以上,綜合成本降低15%以上。長安號云艙系統上線運營,可為企業提供“一站式”“一票制”國際聯運全程服務;報關、制單時間由5-7小時縮短至5分鐘。
堅持共贏發展,高水平深化對外國際交流合作。與哈鐵合作,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建成投用,阿拉木圖中哈物流場站加快建設,推動兩國“樞紐對樞紐”升級;與哈鐵快運、俄羅斯STS集團合作,謝利亞季諾物流中心項目加快建設;俄羅斯聯邦總商會駐華代表處落戶,俄羅斯第二大物流集團歐西物流、第一大上市酒業集團阿伯朗酒業、第一大面粉廠馬克發等公司陸續運營。積極推進與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等國家的國家鐵路公司合作,聚集哈薩克斯坦鐵路物流、阿塞拜疆166國際物流、法國達飛等國際貿易物流企業2900余家,加快打造國際貿易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的產業鏈和生態圈。
本文來源于西安日報出自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