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前夕,不光電商企業嚴陣以待,本地生活企業也紛紛布局即時零售,試圖分一杯羹。
2024年10月15日舉辦的2024美團即時零售產業大會上,美團發布閃電倉“繁星計劃”。美團副總裁、閃購事業部負責人肖昆稱,閃電倉是即時零售的最大機會,到2027年,美團閃電倉數量將超10萬個。
一周后舉辦的2024即時電商未來商業峰會上,美團的宿敵餓了么也開始加碼即時零售相關業務。
餓了么CEO韓鎏表示,餓了么將堅定“1+2”長期戰略,其中“1”代表傳統到家餐飲平臺,“2”代表專注建設好“符合餓了么特色的即時零售”以及“面向市場價值延展的即時物流網絡”兩個新賽道。據悉,餓了么也將在未來3年開出10萬家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
一眾本地生活企業不約而同發力即時零售業務并非偶然。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消逝,傳統外賣、團購等本地生活業務增長乏力,為了打開想象空間,本地生活企業必須探索更具想象力的業務。
伴隨著即時電商各品類、各場景、各時段滲透率不斷攀升,即時零售賽道正展現較強的成長性。艾瑞咨詢披露的《中國即時配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即時配送行業規模為3409.8億元,預計2028年將達8102.3億元,2023年-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高達18.90%。
不過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即時零售其實并非全新的業務模式。早在移動互聯網發軔之初,盒馬、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企業就開始深耕即時零售賽道。然而,現如今這些企業不是折戟沉沙,就是身陷囫圇。
由此來看,美團、餓了么等本地生活企業的即時零售之旅,或許很難一帆風順。
01
外賣業務難以突圍,餓了么加碼“新故事”
眾所周知,早在2018年,餓了么就賣身阿里。由于有阿里“輸血”,此前幾年,餓了么的壓力并不大。不過2023年3月后,隨著阿里啟動“1+6+N”組織變革,各業務集團、業務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餓了么的生存壓力陡增。
因中國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殆盡,在外賣市場處于下風的餓了么已經很難彎道超車美團。2024年初,交銀國際披露的研報顯示,美團外賣的市占率約為65%,幾乎是餓了么的兩倍。過去幾年,餓了么外賣的市占率沒有明顯的攀升趨勢。
由于阿里不再無條件地為旗下各業務線輸血,而餓了么在外賣市場又難以成功突圍,為了打開想象空間,其自然需要布局更具想象力的即時零售業務,以打開“第二增長曲線”。
《華爾街見聞》爆料稱,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計劃在餓了么內部經過兩年探索,才最終推向市場。據了解,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由品牌商家直接運營或與餓了么深度合作運營,依托于餓了么的運力資源,快速響應消費者即時獲取商品的需求。
顯而易見,餓了么意識到了,目前即時零售產業最大的痛點在于,商品供給存在嚴重不足,消費者碎片化的即時購物需求還得不到最大程度滿足。基于此,餓了么的發力重點放在了店鋪鋪設和豐富商品供給之上。
而為了提振商家的積極性,韓鎏也強調,餓了么將“堅定生態發展路線,不與商家在零售供應鏈上爭利”。這種開放共贏的態度,有利于餓了獲得更多商家支持,進而邁上“豐富商品供給-吸引更多消費者下單”的上升螺旋。
事實證明,布局即時零售業務,確實有力提振了餓了么的業績。阿里財報顯示,2022財年-2024財年,本地生活集團營收分別為446.16億元、502.49 億元、598.02 億元,不斷攀升;凈虧損分別為220.92 億元、131.48 億元、98.12 億元,不斷收窄,主要系“餓了么單位經濟效益穩步向好”。
時間來到2025財年第一季度,阿里本地生活集團營收達162.29億元,同比增長12%;經調整EBITA為虧損3.86億元,相較上年同期19.82億元的虧損大幅收窄。該季度,餓了么非餐訂單也快速增長、單位經濟效益連續改善。
02
客單價更高,美團想靠閃購扭虧
與餓了么經過兩年探索才于近期駛入即時零售市場深水區不同,早在2018年,美團就靠發力閃購業務,切入了即時零售賽道。
盡管已成為外賣領域的翹楚,但美團并未高枕無憂。因為外賣業務客單價過低,導致美團一直“賠本賺吆喝”。結合財報測算,2022年-2024年各年上半年,美團每送一單毛虧損分別為0.7元、0.31元以及0.64元。
此前幾年,靠俘獲增量流量紅利,美團還可以保持較強的成長性,但現如今,隨著觸達大部分潛在的外賣用戶,美團也開始“失速”。
財報顯示,2024年Q2,美團核心本地商業營收僅同比增長18.5%,創六個季度新低。有鑒于到店酒旅等業務擁有較強的成長性,美團外賣的營收增速或許更低。
對此,2024餐飲產業大會上,美團核心本地商業板塊CEO王莆中表示,美團已經到了“最大的拐點”,增量很少,城鎮人口到8億之后,漲不動了,沒有什么新用戶。
為了平衡上游高昂的配送成本,保持業績穩健增長,美團需要做的,自然是基于龐大的運力資源,布局客單價更高的即時零售業務,以挖掘存量用戶的“剩余價值”。2022年8月,36氪曾報道,美團閃購的平均客單價在70元左右,遠高于外賣業務。
由于可以高效滿足消費者的即時購物需求,美團閃購業務也擁有極強的成長性。2024年6月,在財報電話會上,美團CFO陳少暉透露,預計2024年二季度以及全年,美團閃購訂單量增長將遠高于外賣,甚至是外賣訂單增速的兩倍以上。
有鑒于閃購擁有更大的溢價能力以及更強的成長性,過去幾年,美團不斷加碼即時零售相關業務。比如,2019年1月,美團推出“美團買菜”,主打生鮮即時零售。2023年末,“美團買菜”更名為“小象超市”,配送品類從生鮮擴張至乳品、酒水等多元化商品。
結合財報來看,與餓了么類似,即時零售也已成為美團的“第二條曲線”。2023年9月,美團宣稱,過去四個季度,閃購業務規模已達1750億元。2024年Q2,美團即時配送交易筆數達62億筆,同比增長14.2%。
美團副總裁、閃購業務部負責人肖昆透露,預計2026年,美團閃購將誕生3萬家日銷過萬門店、100個10億品牌。
03
即時零售早已發展十數年,如何扭虧為盈是關鍵
盡管近年來,餓了么、美團等本地生活玩家才開始加碼即時零售相關業務,但追根溯源,即時零售賽道產業其實早已發展十數年。比如,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的即時零售玩家每日優鮮就成立于2014年11月。
不過遺憾的是,由于業務模式過重,中國首批即時零售玩家大多命途多舛。財報顯示,2019年-2021年,每日優鮮凈虧損分別為29.09億元、16.49億元、38.5億元。因扭虧無望,每日優鮮已瀕臨破產。
無獨有偶,成立于2017年的叮咚買菜也持續身陷虧損泥潭,2019年-2022年的凈虧損分別為18.7億元、31.8億元、64.3億元和8.07億元。盡管尚在勉力維持,但叮咚買菜的市值已大打折扣,目前股價僅為3.940美元/股,相較上市初45.984美元/股左右的高點,暴跌91.43%。
事實上,不止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前輩,餓了么、美團等本地生活企業的即時零售業務也尚未回正現金流。以美團為例,2019年-2023年,其新業務經營虧損分別為67億、109億元、384 億元、283 億元以及202億元,五年時間合計虧損1045億元。
一眾即時零售相關企業之所以身陷虧損泥潭,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即時零售業務存在巨大的成本壓力。
以即時零售企業普遍布局的“前置倉”為例,其主要設立于社區附近,可以在保證生鮮產品新鮮度的前提下,極大地提升配送的時效性。不過,由于生鮮品易損耗,對存儲條件和配送時間的要求都很高,前置倉的成本也居高不下。
華泰研究在研報中結合單倉模型測算,商品成本占比81.8%的前提下,大倉、前置倉、分揀物流加水電折舊占總成本的22.4%,人工加配送的費用占總成本的15%,再加上占比6.9%的銷售費用,一個倉庫最終的經營虧損為26%。
凡此種種預示著,盡管目前已經靠即時零售業務展現較強的成長性,但餓了么和美團接下來很難一馬平川。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后發企業,餓了么和美團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前置倉業務存在先天短板,所以并未“All In”前置倉,而是希望借合作伙伴的力量拓寬即時零售業務的影響力。
目前,美團和餓了么分別力推的閃電倉和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均與商家合作鋪設。比如,餓了么的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就是光明乳業2025年電商業態規劃的億元級項目,與天貓、京東、抖音同一級別。
與商家共同鋪設門店的好處顯而易見,那就是美團和餓了么不需要承擔太多的倉儲成本,僅需經營好中臺以及維護好運力,就可以快速輕資產擴張。
事實上,這種業務模式不止利好平臺,由于可以減少供應鏈傳導路徑,品牌商家也收益頗多。近日,接受《零售商業財經》采訪時,衛崗乳業品牌經理黃子真透露,“自去年11月上線官旗以來,南京地區達成原定目標的120%,環比增長超50%,非南京區域達成原定目標的230%,環比增長超120%。”
由此來看,兜兜轉轉十余年,美團和餓了么在即時零售賽道,似乎又來到了同一起點。接下來,此二者不光需要比拼運力,更需要提升對品牌商家的吸引力。
在這方面,由于阿里有天貓平臺,手握數百萬品牌商家。餓了么似乎可以近水流臺先得月,俘獲海量品牌商家。而美團由于此前過分專注外賣和本地團購,品牌商家供給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
接下來,美團、餓了么到底誰能問鼎即時零售賽道?我們可以把答案留給時間。
本文來源于零售公園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