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Costco的焦慮Costco的經營焦慮越演愈烈。今年上半年Costco官宣了兩件大事兒:一是,在美國全面推行會員掃描儀,購物者在結賬時,需在工作人員核對卡片照片與本人相符后刷卡結賬。二是,上調美國和加拿大的會員費,漲幅分別為8%和8.3%,這是自2017年以來的首次會員費調整。然而,這距離首席財務官明確表示近期不會漲價僅過去半年。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公司對收入增長的迫切需求。
無論是為了打擊會員卡共享推行會員掃描儀,還是上調會員費,Costco的核心舉措都圍繞“會員”展開。作為會員制倉儲超市,Costco的利潤來源中將近七成依靠會員費,會員數量直接關系到收入與利潤,但從側面也能折射出Costco的“經營焦慮”。反觀國內市場,Costco的“過山車”式發展充滿戲劇性。今年初,深圳店開業引發了熱潮,超過14萬人開卡,創下全球門店開卡數量最高紀錄。
只是,開業不久后,因產品質量控制和管理缺位問題,消費者的退卡潮隨之而來。社交媒體上,許多消費者開始吐槽,認為Costco的商品與山姆高度重合,有些火腿和培根甚至出現臨期現象。此外,繁瑣的退卡流程更是飽受詬病。雖然線上開卡便捷,但退卡卻需到現場且只能現金退費,導致大量排隊現象,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網上甚至出現了“退卡攻略”。在深圳這樣的高消費市場,盡管兩家山姆和一家Costco尚能共存,但作為后進入者,Costco依然面臨缺乏差異化和管理不足的挑戰。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靈獸》,如果不在商品選擇、價格定位和服務體驗上實現突破,僅靠擴張門店數量難以形成長久吸引力。眾所周知,Costco依賴會員收入作為核心盈利來源,通過低毛利、規模化的“薄利多銷”模式實現穩定收益。然而,最新財報顯示,其增長并不如預期:2024財年第四季度營收為796.97億美元,同比僅增0.96%,全年營收為2544.53億美元,同比增長5%。盡管總營收略有增長,但季度數據的表現未達市場預期,增長放緩的趨勢明顯。
Costco將此歸因于“消費者對非必需品的需求疲軟”以及“通貨膨脹抑制了剛需品需求”,表明外部環境對其傳統模式的挑戰不斷加劇。
這種壓力在中國市場尤其明顯。開業時,憑借熱門商品茅臺,Costco吸引了大量關注,但新鮮感消退后,消費者逐漸回歸理性,退卡潮出現,續卡率也在降低。Costco亞洲區總裁張嗣漢曾表示,“目前開市客(Costco)全球續卡率是90%,中國是60%”。
或許是為了優化會員質量,近期也有傳聞,Costco計劃在中國門店推出會員掃描儀系統,這樣不僅杜絕卡片共享,也可以篩選出忠實會員,增強用戶粘性,從而擴大會員群體,實現國內市場的會員增長。
02
本地化不夠,Costco水土不服
Costco似乎一步步在中國會員眼里祛魅,就連最強勁的標簽——高性價比,也屢屢踩中消費者的雷點。Costco的性價比策略源自兩方面:一是,選品策略,自有品牌Kirkland加爆品引流;二是,精簡SKU,通過規模化采購降低成本,在價格上更有優勢。可這一套在其他市場行之有效的模式在中國卻遇到了一些阻力。首先,從選品看。為了更貼近中國大陸的消費文化,Costco中國區的經營由臺灣團隊主導。在上海閔行店開業時,至少有60~70名員工都是來自Costco在中國臺灣的門店,涉及崗位采購、供應鏈和倉庫管理等。所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由于臺灣團隊主導Costco中國門店的經營,門店內陳列了大量由臺灣Costco開發的自有商品,或通過上海Costco貿易公司進口的海外自有品牌商品,盡管這些商品在臺灣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內地,缺乏足夠的本土化和市場競爭力。
具體在細分品類上,肉類產品作為Costco最核心的品類,其市場已被山姆會員店占據領先地位,生鮮和小包裝商品則被盒馬和叮咚買菜等本土電商平臺壟斷,其他品類中,Costco的自有品牌Kirkland的存在感微乎其微。
對于消費者而言,Costco的選品雖更為國際化,但在差異化上并不突出。部分臺灣品牌的加工肉類等商品,甚至可以通過電商渠道購買,奈何還要付出會員費的同時驅車數十公里前往Costco門店。此外,商品供應的不穩定也引起消費者不滿。在一些非稀缺商品上,像雞蛋這樣的日常必需品在Costco也經常缺貨。
再來看價格因素。Costco營收放緩的原因,宏觀層面與通脹壓力密切相關,尤其是中產階層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變得更加謹慎消費,捂緊錢包,對價格更為敏感。這種消費變化直接逼得山姆跟盒馬大打價格戰。雖然“移山價”的營銷的成分比較大,有“碰瓷兒”的嫌疑,但它確實把山姆一些熱銷品類的價格打下來了,并且是永久性降價;盒馬也沒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打出了硬折扣的轉型口號,以及擠壓得即時零售發力自有供應鏈,強調品質的同時,也為了贏得更多的利潤空間。反觀Costco似乎在這場價格戰中沒有明顯反應。
Costco亞洲區總裁承認,Costco還需要在中國大陸開設更多的門店,加強本土供應鏈能力,繼續降低運輸和庫存成本,才能夠實現收支平衡。潛臺詞是,Costco當前在中國面臨盈利困境,需要進行更多的本土化調整和擴張,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盈利。另外,Costco還有一張牌是自有品牌,這是其低價倉儲模式的重要支柱。通過推出自有品牌Kirkland,Costco能夠繞開供應商的價格波動,確保產品的穩定性與價格優勢。當某個品牌的價格不再具備競爭力時,Costco會與供應商合作,通過大規模生產相似商品,再將其歸入自有品牌,并在定價上保持低于同類品牌15%至20%。
可Costco的自有品牌在中國市場內憂和外患并存。與Costco相比,山姆會員店的本地化布局更加成熟,近50家門店讓山姆在采購上能形成大的規模效應,獲取更低成本。自有品牌也已占到其總商品的30%。而Costco則在中國市場缺乏類似的本土供應鏈優勢,讓其在自有品牌的開發和市場推廣上處于劣勢。此外,Kirkland在中國的知名度較低,消費者對其興趣不大,導致其在Costco中國門店的占比僅為10%,未能形成足夠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其實,無論是商品還是價格,Costco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困境統稱“本土化”,這并非是一朝一夕能追趕,并不是復制全球的成功模式就可以的。
當然,在中國內地市場,Costco無論在影響力還是在規模上,都無法與山姆相比。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Costco入華時間相對較晚。
03
擴張是正確的選擇嗎?
Costco想要改變當前在中國市場的經營壓力,就需要門店規模化擴張和會員數的持續增長。然而,這兩條路都遇到阻力。首先,從規模化擴張來看。前一段時間,有一些關于Costco要進北方城市的傳聞,選址在青島或者北京,但很快就被其否認,Costco負責宣傳的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稱,“暫未收到要在北方開店的通知。”而Costco的以先拿地再開發建設的重資產運營模式,需要“遠郊區”的位置,綜合考量交通、消費者力等因素,要承擔更大的成本,從確定要在某個城市開店再到門店正式營業,一般要經過兩年半到三年的籌備期。
張嗣漢曾說,Costco理想的地皮面積在5萬平米左右,其中,有2萬平米是用作賣場經營,其余3萬平米面積,要作為露天地面停車場滿足1500個車位的需求。這些都抑制了其發展速度和擴張難度。此外,Costco線上業務的推進更是滯后。據了解,Costco的線上購物僅支持8公里范圍內配送,并且需滿299元才免配送費。
相比之下,山姆會員提供99元包郵和最快1小時全城極速達,顯然在配送服務上更具競爭力。值得一提的是,Costco門店位置偏遠,距離主要消費人群較遠,會員前往購物的時間和交通成本較高。再加上線上化體驗不好以及,非現制商品常常缺貨,這些都在加劇會員的不滿情緒,影響購物體驗。也就是說,短時間內Costco還無法通過門店擴張和優異的線上化體驗帶動會員數上漲。截至目前,Costco已經在內地完成7家門店的布局,分布在上海、蘇州、寧波、杭州、深圳和南京6個城市均在南方城市。這些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城市中,山姆早已扎根,吸引了大量目標消費群體,獲得了先發優勢。
再結合國內中產消費群體的有限,大多數消費者在Costco與山姆之間更傾向于二選一,而不是兩家都入會。更值得關注的是,國際市場的消費需求低迷,也可能影響到國內會員的忠誠度,對百元級別的會員費需要斟酌。從宏觀和自身因素,Costco在會員增長上面臨不小的挑戰。擴張放緩導致會員數的增長放緩,也就意味著,供應鏈建設從而也會緩慢,無法快速降低供應鏈成本和終端價格,再次導致面臨會員流失的風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如前所述,Costco的7家門店中大多數商品依賴于全球供應鏈,僅鮮食和生鮮等品類采用本土供應鏈。而其核心銷售的各類大規格包裝商品標品,則主要依賴進口,最近的供應鏈倉也設在中國臺灣。從中國臺灣及其他海外市場運輸至大陸的物流高成本,導致產品定價不會低。這或許也是Costco目前暫緩進入北方城市,只在長江下游城市布局的原因之一,當前的物流壓力無法實現高性價比的定位。
面對供應鏈的不足,Costco盲目擴張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尤其是蘇州、深圳等城市的退卡潮,比起擴張門店數量而言,Costco更應該做好的是本土化,以及更多地了解大陸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本文來源于靈獸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