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牛肉進口數量的增幅顯著高于國內牛肉需求量的增幅,過度進口對我國肉牛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日前,商務部發布了對進口牛肉進行保障措施立案調查的公告,對國內牛肉產業將起到穩定預期的作用。為更有效地抵御進口牛肉帶來的沖擊,恢復國內市場的平衡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對國內牛肉產業鏈供應鏈近五年現狀進行系統梳理,分析當前所存在的問題,為牛肉產業供應鏈的穩定與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出建議。
01
近五年我國牛肉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形勢分析
1、產量供給充足,增速波動明顯牛肉產量逐年增長。過去5年,中國牛肉生產在政策利好與產業轉型升級的綜合作用下穩步發展,產量呈現增長趨勢。2024年,全國肉牛出欄5099萬頭,較上年增加75萬頭,增長1.5%;牛肉產量779萬噸,增加26萬噸,同比增長3.5%,較2020年672.45萬噸,增長15.85%。牛肉產量增速波動明顯。過去5年,牛肉產量增速在市場價格的影響下呈現出波動增長趨勢。2020年牛肉生產養殖受疫情影響,產能增速放緩,為0.77%。伴隨疫情受到控制,2021年和2022年增速逐漸回升,分別為3.73%、2.97%。2023年,由于國內牛源相對穩定,新生犢牛略有增長,有效推動了牛肉產量的增長,全年全國肉牛出欄量達到了5023萬頭,同比增長3.8%,創下了2017年以來的最高出欄量,牛肉產量增速為4.79%,達到新高。2024年全國肉牛出欄量仍處歷史同期高位。同期,因奶牛產奶效率提升而遭淘汰的一大批奶牛也轉做肉用,帶動全國牛肉產量同比增加,據調研,2023—2024年,約有120萬頭奶牛進入屠宰場,供應牛肉約20萬-25萬噸。
2、牛肉消費趨于平緩,餐飲渠道消費增速處于較低水平牛肉消費趨于平緩。牛肉作為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之一,是人類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理念普及,牛肉消費市場逐步擴容。據中國畜牧業協會數據,2023年中國牛肉內銷量為714.20萬噸,較2019年641.55萬噸,增長11.32%,年均增速為2.7%,遠低于供應的增長速度。相對于歷史數據和其他肉類消費的增長速度來說,增速還處于較低水平。此外,雞肉、豬肉等替代性動物蛋白價格整體處于低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牛肉消費的增長。據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數據,2024年中國人均牛肉消費量約為7.3千克/人,遠低于阿根廷人均64千克/人、美國人均25.3千克/人的牛肉消費量,也不及韓國和日本等飲食習慣相似的亞洲國家。從消費渠道來看,餐飲渠道是牛肉消費的重要支柱。據國家肉牛牦牛產業體系技術體系的報告數據,我國餐飲渠道的進口牛肉使用量約為71.1萬噸,占比26%。由于近兩年競爭白熱化,成本高企,不少餐廳為控制成本,削減牛肉菜品比例,或選用價格更低的牛肉部位。部分連鎖火鍋店減少了精品牛肉卷供應,轉而主推性價比更高的普通牛肉卷與素食菜品。據中國烹飪協會數據,近40%的餐飲企業在2024年調整了菜單,牛肉菜品占比平均下降約8%。零售市場(含超市和便利店)進口牛肉使用量約為142.5萬噸,占比52%。家庭通過電商平臺消費進口牛肉約35.55萬噸,這一比例近年來呈上升趨勢。
3、牛肉價格先漲后降,短期難有大幅回升
近5年來,牛肉價格經歷“先漲后降”的趨勢。飲食消費恢復、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等因素帶動2020年牛肉價格上漲14.9%。2021年3月牛肉開始進入下跌周期,2024年跌幅達到-13.82%,跌至五年來最低。從供給端來看,2020年以來產能和進口持續增長,疊加2023年奶牛進入淘汰周期,導致2023—2024年供給階段性過剩;從需求端來看,2023年肉類消費需求進入調整期,消費需求低迷導致供需寬松的局面;從牛肉進口來看,2024年牛肉進口287萬噸,創歷史高位,大量低價牛肉進口導致國內牛肉價格體系受到嚴重沖擊。
國內牛肉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在批發市場、零售超市等不同渠道均有明顯體現。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4年12月牛肉批發價格為60.19元/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90%;12月牛肉零售價格為84.07元/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69%。據調研,目前,活牛市場價格約為11元/公斤,較去年同期下降35%左右。在河北地區批發市場,牛肉價格降至22元/公斤,在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牛肉價格近一年連續下降,累計降幅20%左右,在廣州的超市和肉類市場,各品類牛肉降幅為10%~20%。
4、飼養凈利潤持續下降,養殖效益顯著收窄
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價格持續下跌,進一步壓縮飼養凈利潤。飼料成本是肉牛養殖成本的核心部分,通常占總成本的60%~70%。全球氣候變化、糧食需求增加和能源價格波動等因素導致玉米、豆粕等主要飼料原料價格持續上漲。2024年玉米價格平均約為2200-2500元/噸,在過去五年上漲約30%,直接導致了飼料成本的增加。據中國畜牧業協會對相關主產區和養殖戶調研,2023年中國肉牛的生產成本為35.58元/公斤,較2019年的25.02元/公斤,上漲42.2%;單位利潤為-1.12元/公斤,較2019年的25.02元/公斤,下降117%。活牛價格跌到近10年最低水平。據調研,2024年11月份出欄一頭肉牛平均虧損1600元以上,連續8個月虧損超過1000元,65%以上的養殖場戶處于虧損狀態。
5、進口牛肉數量持續增長,進口來源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近5年來,牛肉進口量持續增長。2024年牛肉進口量達287萬噸,較去年同比增長5.00%,較2020年的211.83萬噸增長了35.49%,相當于國內產量的36.84%,牛肉成為當年進口規模最大的肉類產品。自2023年6月以來,進口牛肉已連續18個月單月進口量超20萬噸。從進口金額來看,2024年進口額達974.1億元,同比降低2.7%。國際市場上,巴西、阿根廷等主要牛肉出口國在養殖技術提升、規模化養殖擴張的推動下,牛肉產量持續增長,供應相對寬松,競爭加劇促使價格下行。當前單位進口牛肉價格已降至3年前的水平,其稅前價格在34元/公斤左右,遠低于國內牛肉價格。進口牛肉的成本優勢,疊加物流與貿易新通道的建設加快了進口食材的流通效率。牛肉進口來源相對集中,主要來自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2024年1-10月從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分別占進口總量的44.9%、20.4%、8.9%、8.3%和5.7%,合計占88.2%。其中,從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亞進口同比增加11.6%、6.9%和1.9%,從烏拉圭、新西蘭進口同比降9.6%、25.8%。
02
當前牛肉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牛肉價格持續走低,基礎母牛損失嚴重低價牛肉過度進口,沖擊國內牛肉價格體系,已對我國肉牛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不僅導致養殖效益低下,更將進一步影響養殖戶在配種繁育方面的積極性,影響基礎母牛群。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監測,當前基礎母牛存欄量比2023年6月的歷史高點下降超過3%,今年1—11月份新生犢牛同比降幅超過8%。肉牛生產周期長、繁殖效率低,一旦基礎母牛產能大幅下滑,沒有4~5年時間難以恢復。如果不盡快采取措施,優質基礎母牛群體將面臨萎縮,動搖肉牛產業根基。當國內牧場和肉牛數量降至低點時,一旦進口牛肉大幅提價,國內又缺乏充足的牛肉供應,將會進一步影響消費者利益。
2、牛肉全產業鏈供應鏈待打通,各環節協同性不足我國肉牛產業鏈雖涵蓋種牛培育、屠宰、加工至終端銷售全環節,但存在斷點多、協同效應弱的問題。在種牛培育環節,我國對國外優良品種依賴度高,導致種牛引進成本高,品種改良和優化受限,影響養殖戶養殖效益。飼料供應環節受季節和市場供需影響顯著,價格波動較大,直接傳導至飼料成本。在養殖育肥環節,肉牛養殖市場集中度較低,散戶占比較高,產業標準化程度較低,產品附加值尚待進一步提高。在屠宰加工環節,牛肉分割標準化程度相較進口牛肉較低,影響產品流通效率,據調研,一些餐飲企業由于使用的是部位肉,對于分割牛肉有較高要求。在冷鏈運輸環節,偏遠地區冷鏈物流覆蓋范圍有限,限制了牛肉產品的市場流通和銷售范圍。在終端銷售環節,品牌建設薄弱和成本劣勢使我國牛肉產品在市場上辨識度和競爭力不高。此外,從養殖環節到銷售環節,還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溝通不暢的問題,進一步增加了供應鏈成本。
3、牛肉監管溯源體系尚不完善,灰色渠道進口牛肉沖擊國內市場當前,牛肉監管溯源體系尚存在不完善之處。一是灰色渠道進口的牛肉屢禁不止。而該渠道的進口凍牛肉領域潛藏著一定的質量安全風險。例如,美國允許畜牧業使用萊克巴胺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而我國自2002年起已禁止添加此類物質。二是一些企業為牟取高利,將進口低價凍牛肉緩化,冒充國產鮮牛肉銷售。凍轉鮮牛肉的混淆,容易削弱消費者對國產牛肉的信任,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4、國內牛肉分級制度不完善,牛肉流通體系尚待健全當前,我國優質牛肉生產現狀不夠理想,產出牛肉多為中低檔牛肉,除繁育技術、飼養育肥技術不配套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牛肉分級制度。
一是我國畜禽肉加工產品質量分級標準和分級指標檢測方法標準不統一,導致畜禽肉產品等級與市場需求有較大脫節;二是我國消費市場流行著數套牛肉分級標準,消費者對牛肉分級仍未形成較為統一的認識,不利于牛肉產品實現優質優價。肉牛產業發達的國家都各自擁有一套適合本國肉牛業發展的牛肉等級評價體系,并成立專門監督機構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此外,曾受到進口牛肉沖擊的國家也都通過加強標準化建設,推行優質優價機制,促進消費者對高品質國產牛肉的認可。以韓國為例,為減少進口牛肉對本國產業的沖擊,進一步提升肉牛產業競爭力,從牛肉的肉質和肉量兩個方面實施了分級制度,并進行適應牛肉分級制度的品種改良和優質種牛普及工程。目前,韓國肉牛產業已發展成為韓國農業核心產業之一。
03
2025牛肉發展趨勢展望
伴隨餐飲回暖,牛肉消費有望增長。目前來看,2025年春節期間餐飲消費迎來“開門紅”,進一步帶動牛肉消費。據商務部商務大數據監測,1月28日至1月31日,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5.4%,重點監測餐飲企業營業額同比增長5.1%。另據美團發布的數據,春節期間,全國商圈客流總量同比增長17%,商圈內餐飲堂食到店消費同比增長18.7%。以牛肉為主導的火鍋店消費也顯著增長。1月28日至2月3日,海底撈全國共計接待顧客超1000萬人次。1月28日至1月31日,呷哺呷哺全國門店銷售額提升顯著,尤其是河北、安徽、山東、湖南、湖北等區域銷售額較上年同期最高提升20%,湊湊火鍋的客流量也比去年增長約20%。
未來牛肉市場的供需關系趨于平衡,價格波動幅度有限。春節期間牛肉價格下行速度放緩。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5年1月,牛肉零售價格為83.51元/公斤,環比下降0.67%,較去年同期下降10.6%;牛肉批發價格58.35元/公斤,環比下降3.10%,較去年同期下降17.74%。2月5日牛肉批發價格57.63元/公斤,比節前下降0.7%。展望未來的價格走勢,短期下跌空間或有限,價格有望呈現溫和偏強態勢。從供給端來看,當前牛肉市場供應依然相對充裕,然而前期產能過剩導致的價格下跌促使部分養殖戶退出市場,伴隨產能逐步清退可能緩解供應壓力,推動價格趨穩。從需求端來看,隨著居民消費升級,對高品質、有機牛肉的需求增長,疊加低價刺激消費,需求端有望逐步回暖。從全球供應來看,據美國農業部預測,2025年全球牛肉產量將下降1.0%,而需求持續增長,或帶動國際市場漲價壓力傳導至國內。市場的每一次波動,既是危機也是機遇。未來,相關政策應進一步優化調控,幫助養殖戶應對市場變化,同時確保消費者能夠享受到價格穩定、品質優良的牛肉產品。通過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推動供需平衡,牛肉產業鏈供應鏈有望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04
對策及建議
1、加強配額和關稅調控,平衡國內外牛肉供應政府應根據國內牛肉市場的供需狀況,合理設定牛肉進口配額,以控制進口牛肉的數量,從而有效防止國外低價牛肉對國內市場造成過度沖擊。對進口牛肉實施靈活的關稅政策,根據國內外牛肉價格差異、國內產業狀況等因素進行調整。
2、強化產業鏈協同,降低國產牛肉供應鏈成本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機制建設,促進各環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決策。完善冷鏈物流體系,提高物流效率和質量保障能力。同時,拓展銷售渠道,加大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力度,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此外,還需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牛肉全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3、完善牛肉分類分級標準體系,提升國產牛肉供應鏈效率充分發揮政府等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能,建立牛肉分級監管機制。根據肉牛產業和消費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快制定國內特色化、差異化牛肉消費分類分級標準及相關制度,聯合肉牛養殖主產區和牛肉主銷區,建立產區和銷區分類分級標準建設示范點。同時,推動分割肉交易更加精細和標準化,以更加科學的流通方式以保障牛肉質量。正確宣傳和引導消費者,提高消費者對牛肉分級制度的理解程度。
4、打造區別于進口牛肉的“中國熱鏈”,加快牛肉消費市場多元化發展據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的數據,我國牛肉消費市場中,熱鮮肉占比最高,達到58%,冷鮮肉與冷凍肉的比例均為21%左右。有研究表明,熱鮮肉和冷鮮肉的食用品質更好。基于此,可以充分發揮國產牛肉的熱鮮效應,培育國產熱鮮牛肉品牌,提升國產熱鮮牛肉的市場辨識度和競爭力。
發展熱鮮牛肉消費模式,鼓勵消費者選擇熱鮮牛肉,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其營養價值和食用優勢。持續落實相關稅收政策,加強政策宣傳引導,幫助供牛或屠宰加工流通相關經營主體及時享受政策紅利。
本文來源于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